第二节 戏曲创作与评论
受明代前期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的影响,戏曲理论批评表现出道德教化倾向。反映到创作领域,明代前期的戏曲创作具有鲜明的道德教化色彩,不论是杂剧还是南戏传奇,教化剧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一些戏曲评论与戏曲作品共存,戏曲作品就是创作者理论的阐释和表达,以高明《琵琶记》、丘濬《五伦全备记》、邵璨《香囊记》为代表。高明创作《琵琶记》“副末开场”点明创作意图,“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就是要有关风化,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琵琶记》突出道德的主题,是与作家自己的思想密不可分的。高明是元末理学名家黄溍的学生,深为服膺程朱理学思想,创作《琵琶记》就是要以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道德拯救世俗人心。对此,后世评论家们纷纷指出,《琵琶记》是有关世教的文字,可以“为朝廷广教化,美风俗,功莫大焉”(毛声山评《琵琶记·总论》),以此受到明太祖的推重。《琵琶记》通过饥荒之年赵伯喈进京赶考,赵五娘独自奉养公婆的一系列遭遇,来塑造全忠全孝的赵伯喈和全贞全烈的赵五娘。但客观上,《琵琶记》的意义超越了作者本来意图。高明由元入明,经历乱世,对社会现象有着个人的深刻体会和认识,高明要以理学拯救世道人心,但对理学的认识并不是刻板的。《琵琶记》对社会悲剧的刻画,始终是最为光彩和动人的,它在与赵五娘一样承受着时代苦难的观众心中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剧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仍然与今人相通,作品对戏剧冲突的揭示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至今依然震撼着读者与观众的心灵。
丘濬创作的《五伦全备记》对“三纲五常”的表现最为全面。丘濬曾历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等官职。《五伦全备记》又名《五伦记》、《忠教记》、《纲常记》。《五伦全备记》把宣扬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主题。第一出《副末开场》云:
【临江仙】每见世人搬杂剧,无端诬赖前贤,伯皆负屈十朋冤。九原如可作,怒气定冲天。这本《五伦全备记》,分明假托扬传。一场戏里五伦全,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为达到“一场戏里五伦全”的目的,丘濬对“五伦”作了形象的图解:
两仪间秉性人人善,一家里生来个个贤。母能慈爱心不偏,子能孝顺道不愆,臣能尽忠志不迁,妻能守礼不二天,兄弟和乐无间言,朋友患难相后先,妯娌协助相爱怜,师生恩又义所传——五般伦理件件全。这戏文一似庄子的寓言,流传在世人搬演。但凡世上有心人须听俺谆谆言。(丘濬《五伦全备记》第二十九出,《会合团圆·余音》)
五伦全兄弟被人诬告打死人命,兄弟三人争相伏法。范氏不顾私情,坚决为前妻之子五伦全和义子安克和脱罪,要亲生子五伦备顶罪。这表现的是母慈子孝。这一举动让负责此案的江南道采访使感动不已,最终为他们洗清了罪名。为表现“忠”,丘濬塑造了五伦全这一人物。五伦全中举后,任谏议大夫,不怕触怒权贵,上书言时事得失,被贬至神木寨,后为克汗所虏,坚决不降。为表现“三从四德”,剧中淑清因丈夫五伦全无子,主动为之买妾景氏,并送之任所。景氏为克汗兵所掳,投井自尽守节。为表现“弟悌友义”,就有五伦备、安克和、永安入克汗营营救五伦全,事败后几人争死。克汗为之感动,归顺天朝。为表现“妯娌爱怜”,就有两位媳妇《割肝疗亲》:范氏因思子成疾,淑清、淑秀二人争相割肝割股为之做药引。
总之,“五伦”在本剧中表露无遗,剧中正面人物个个受到封褒,五伦全一家也一齐成仙。如此露骨地表现伦理道德,在明代就受到不少批评。徐复祚《曲论》说:“《五伦全备记》,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祁彪佳《远山堂明曲品·能品》说《五伦》“一记中尽述五伦,非酸则腐”。吕天成《曲品·剧品》也说它“大老巨笔,稍近腐”。
其他如上述邵璨《香囊记》,朱有燉的多部剧作,在其剧作开头或序言中都有标明创作宗旨的表述,作品的主题为节义道德伦理观念的宣扬。
上层文人受明初教化思想影响最深,是教化戏曲理论的倡导者,他们的剧作具有鲜明的说教意味。朱有燉《清河县继母大贤》,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陈罴斋《跃鲤记》写汉时生员姜诗,侍母至孝,妻庞三娘甚贤,全家和睦。邻妇秋香狡诈,夜于姜家花园冒充三娘诅咒姜母早死。姜母听之,信以为真,驱走三娘。姜诗姑母怜而收留,因姑母家贫难济,其子安安坚持把在学堂省下来的白米,日日奉母。姜母患病,三娘托灵姑送去新鲜鱼肉,揭明秋香恶行,冤事大白。遂接回三娘,全家重新和好。赞颂了妻子对婆婆贤惠孝顺,儿子对母亲的至孝。
沈鲸的《双珠记》和《鲛绡记》也表现了刻板的、绝对化的伦理道德。沈鲸生平不详,曾做过嘉兴府知事。《双珠记》中,郭小艳嫁与王楫,后来双双被迫从军。王楫上司李克成图王妻美色,诬王楫被判死刑。王楫要郭氏改嫁,郭氏卖子王九龄后投渊自尽守节,幸被真武神所救。郭氏卖子,是为自己殉节断绝后路,虽然表现了自己对丈夫的忠贞,但于人伦上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其投渊自尽守节更是表现了“烈女不事二夫”的上层伦理观念。《鲛绡记》讲魏必简以鲛绡为聘礼娶沈琼英。富豪刘均玉为其子亦求婚沈氏,沈父不允。刘均玉怀恨在心,于秦桧处诬告,魏必简被迫充军。沈琼英也随父充军。后魏必简军中立功,升为元帅,一家团圆。作者在剧中主要表现“妻烈夫忠”的道德模范以及“三从四德”的伦理观念。
在下层社会普通百姓那里,伦理道德题材也受到广泛欢迎。叶盛《水东日记》记载了如继母大贤等事的小说戏剧,深受民众青睐,“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富而人有之”,“好事者目为女通鉴”,非常流行且起到了很好的道德普及作用。一些下层文人剧作如《杀狗记》写孙华一家故事。孙华结交市井无赖柳龙卿、胡子传二人,终日沉迷酒色,并受二人的挑拨将胞弟孙荣赶出家门,致使孙华以乞食为生。孙华之妻杨氏,痛恨胡、柳从中拨弄是非,向邻居弄来一条狗,杀死之后去了头尾,穿上人的衣服,放在门口,让孙华酒醉回家时撞上。杨氏故意出主意,要他去找胡、柳帮忙移尸,两人均拒绝。杨氏和孙华一同去找孙荣。孙荣念兄弟之情,替孙华移尸掩埋,由是兄弟和好。胡、柳知道此事,将此事告到官府,杨氏最后说出真相。孙荣之悌、杨氏之义因此受到表扬圆满结束。《荆钗记》的开场“家门”声明此剧是为表彰“义夫节妇”而作,它的宗旨是提倡夫妇间的相互忠信。《荆钗记》叙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荆钗和一对金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钱玉莲因王十朋是“才学之士”,留下了他的荆钗。成婚后,王赴京考中状元。当朝宰相万俟,欲把女儿嫁给他,王十朋不肯答应,被万俟改调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改为休书,诡称十朋另娶。玉莲不信休书是真,坚拒继母要她改嫁孙汝权的威逼,投江殉节,被钱安抚救起,收为义女。时值十朋佥判吉安,钱安抚欲把义女玉莲嫁给他。王十朋闻知玉莲自杀,设誓终身不娶。后夫妻间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
其他如《裴度香山还带记》和《冯京三元记》表现的是行善积德终有好报的思想,《守贞节孟母三移》表现的是守节教子成才故事,《薛包认母》表现的是孝道。这些剧中表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如孝、节、义等,但这些观念往往不是刻板的,表达了民间大众朴素的道德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