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及方法

在中国,目前生活世界中的翻译活动主要发生在翻译出版领域和翻译服务产业领域(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有时把翻译公司和涉及翻译出版业务的出版社统称为翻译组织)。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是指翻译系统的内、外部要素按照一定的运行方式和秩序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运作和发挥功能的过程,包括翻译活动的准备、发起、组织、实施和翻译产品的接受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翻译活动的繁荣,翻译活动在社会运行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翻译系统的内、外部要素运行无序、运行机制不合理造成的结果。片面地、孤立地解决问题,不利于翻译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保障翻译活动运行有序、健康发展,必须有一系列和谐的机制来维系。

本书的研究一方面从总体上揭示翻译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活动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和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聚焦于翻译活动在社会运行中最核心的、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层次上,研究翻译活动社会运行的实质,对翻译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理论阐述。在实践层次上,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活动社会运行的特点,在现有运行机制下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思路。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如下。

3.1 研究目标

(1)通过调整、设计、选择、优化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机制,促进翻译活动健康运行,从而达到最佳发展效能,实现翻译活动更好地“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2)研究成果为翻译活动相关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方案,也能够积极参与翻译组织各方面的建设。

3.2 研究内容

(1)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要素分析:运用系统思维原理,把翻译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系统,系统分析翻译活动各要素在社会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把这些要素整合进翻译运行的动力机制、计划机制、激励机制、组织机制和控制机制,构建翻译活动的整体运行机制框架,以此为研究框架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翻译活动发展的社会动因;翻译运行中不合理的环节和要素;调整、设计、构建、优化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2)翻译活动发展的社会动因分析:对1978—2007年中国从外国引进并翻译出版的图书按照来源国、中图分类目录、翻译出版年份等进行穷尽性统计;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历年的版权引进量和输出量,比较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根据统计结果从社会动力机制因素综合考察分析中国翻译出版“引进来”、“走出去”在各领域、各学科门类取得的成就以及翻译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把翻译出版活动放置到文本流动的国际空间、国内空间、译本的接受空间和生产空间,纵向考察社会需求推动翻译出版选题的变迁;横向考察社会不同领域(经济、政治、学术、文化、消遣)推动翻译活动繁荣发展的具体成果。

(3)翻译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与翻译运行机制不合理关联性研究:运用所构建的框架、结合经验材料分析翻译出版在翻译选题、翻译质量、重复翻译出版、哄抬版税、翻译侵权、翻译流程控制、译者选择、中国图书“走出去”路径规划、“走出去”的目的及翻译策略等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揭示问题背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环节:市场失灵,规划、调控机制缺失;非营利性机构的辅助矫正功能缺失;文学共同体的引领功能缺失;翻译出版企业差异化经营方针缺失;社会环境对译者的激励不充分;著作权法律意识淡漠;监管机制不健全;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合理;翻译出版流程控制环节薄弱;社会环境对译者的职业道德约束较弱;“走出去”版权贸易国或地区评估、规划机制缺失等。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翻译公司在专业化服务、服务能力、译者翻译能力、价格竞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背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环节:市场准入门槛低;市场监管缺失;流程控制不到位;行业不规范等。

(4)优化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机制研究:运用所构建的分析框架,结合研究所发现的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目前翻译活动社会运行中最核心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翻译运行的整体规划、翻译系统内部运行优化、译者职业道德约束机制构建、中国图书“走出去”运行机制优化。

(5)翻译人才培养研究:在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中,译者是保证翻译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现行的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培养译者过硬的翻译能力,导致翻译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从翻译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研究把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学科建设纳入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进行定位,研究重构中国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以及译员隐性知识传递与共享。

3.3 研究思路

(1)创建数据库:依据1978—2007年《全国总书目》,对中国历年来从外国引进并翻译出版的图书进行穷尽性收集、整理并封装为可按来源国或地区、原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年份、中图分类目录、版本数量等任意检索、统计的数据库。(在本研究开始之时,2008年以后的《全国总书目》尚未出版,故我们对国内翻译出版物的统计截止到2007年。)该数据库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外国引进并翻译出版各类图书的概貌。该数据库用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2)构建研究框架:运用系统思维原理,把翻译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系统,系统分析翻译活动各要素在社会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把这些要素整合进翻译运行的动力机制、计划机制、激励机制、组织机制和控制机制,构建翻译活动的整体运行机制框架,以此研究框架来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翻译活动发展的社会动因;翻译运行中不合理的环节和要素;调整、设计、构建、优化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3)翻译活动发展的社会动因分析:以所创建的数据库和《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报告 2003—2004》、《中国翻译年鉴》及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提供的数据为经验材料,从共时和历时层面,在国际、国内、生产、接受四个空间考察各种社会动力因素对中国翻译活动发展的影响作用。

(4)翻译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运行机制不合理关联性分析:以所创建的数据库、问卷调查、翻译出版物抽样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执行情况等为经验材料,分析翻译运行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透视问题背后运行机制的不合理环节。

(5)翻译活动的和谐运行机制构建: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视角,运用系统思维原理,结合翻译活动的关键环节和要素,构建或优化翻译活动的和谐运行机制。

3.4 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与数据统计分析、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与访谈、文献法相结合,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握翻译活动的实质和意义。“系统思维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它是一个架构,能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非单一的事件,看见渐渐变化的形态而非瞬间即逝的一幕。”[42]本研究在整体的、综合性的、有机联系的、系统性的框架内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把翻译活动放到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从整体出发理解翻译活动与社会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动态行为特征,透过表面现象寻找作为原因的社会因素,着眼于从整体解决问题而非只是关注局部。将翻译活动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下开展研究,集中关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考察当行为跨越时间和空间而经由系统彼此响应时,大量的间接效应所体现出的系统特征。针对具体现象和问题,本书拟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为:

(1)统计分析:对1978—2007年中国从外国引进并翻译出版的图书进行穷尽性的数量统计,并分析思考导致不同类别翻译图书数量变化的动因。对过了版权保护期的外国文学名著的译本数量进行穷尽性统计,分析思考重复翻译出版的动因。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历年的版权引进量和输出量,比较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分析思考二者差距逐步缩小的动因。

(2)抽样调查:分批次抽取若干种从外国引进的非文学翻译出版物,通过阅读译文、比对原文及比对译文中所附的英语原文,对所发现的翻译质量问题进行量化和定性分析,分析思考翻译质量低劣背后监管不健全、译者译德失范、优秀译者难寻、从业译者翻译能力较低、翻译人才培养方式不合理等运行环节问题。

(3)问卷调查、访谈:对翻译公司、出版社编辑和译者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分析思考翻译组织机构不健全、翻译流程控制环节薄弱的原因。

(4)文献法:通过阅读媒体报道、译者随笔等相关资料,分析思考优秀译者不愿从事翻译活动的深层原因;通过阅读媒体对中国图书“走出去”的相关报道及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具体操作环节,分析思考中国图书“走出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

(5)系统论方法: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研究当翻译活动的各要素跨越时间和空间而经由系统彼此响应时,大量的间接效应所表现出的系统特征。然后采取整体的、综合性的、有机联系的研究框架,透过局部把握整体,从整体上构建和优化翻译活动的运行机制。

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视角相比,本研究摆脱了为翻译而进行翻译研究的倾向,强调翻译活动与社会、与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注重翻译活动的社会属性。研究视角的改变,要求有一套全新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与之相呼应。如拉图尔(Latour)所言:“如果我想成为一个探索客观性的科学家,我必须从一个框架转向另一个框架,从一种视野转向另一个视野。没有这些转换,我就将局限在某种狭窄的眼界之内。”[43]在下一章,我们拟运用系统思维原理,结合翻译活动的特点,系统分析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体运行机制框架,为分析研究中国翻译活动的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做理论准备。


[1]全晓书等:《中国翻译:差错“俯拾皆是”》,《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11月9日第8版。

[2]范春生、王淇:《翻译市场乱象丛生》,《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1月25日第2版。

[3]李蓓、卢荣荣:《中国文化走出去急需迈过翻译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8月14日第4版。

[4]李菁:《中国优质翻译人才匮乏》,《中国文化报》2008年8月18日第3版。

[5]Hermans,Theo.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A Theoretical Framework.R.Alvarez and M.C.A.Vidal(eds).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levedon and Philadelphia etc.:Multilingual Matters,1996:2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7页。

[7]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页。

[9]同上书,第17页。

[10]Holmes,J.,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Venuti,L.(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Routledge,2000:176.

[11]Wolf,Michaela.Introduction:The Emergence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6.

[12]Prun,Erich.Priests,Princes and Pariahs.Constructing the Professional Field of Translation.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39—56.

[13]Hermans,Theo.Translation,Irritation and Resonance.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57—78.

[14]Gouanvic,Jean-Marc.Objectivation,Réflexivitéet Traduction.Pour une Re -lecture Bourdieusienne de la Traduction.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79—92.

[15]Heilbron,Johan.&Gisèle Sapiro.Outline for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93—108.

[16]Wolf,Michaela.The Location of the“Translation Field”:Negotiating Borderlines Between Pierre Bourdieu and Homi Bhabha.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109—122.

[17]Bhabha,Homi K.Culture’s in between.Artforum International,September 1993:167.

[18]Agorni,Mirella.Locating Systems and Individua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Wolf and Fukari (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123—134.

[19]Buzelin,Hélène.Translations“in the Making”.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135—170.

[20]Chesterman,Andrew.Bridge Concepts in Translation Sociology.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171—186.

[21]Simeoni,Daniel.Between Sociology and History.Method in Context and in Practice.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187—204.

[22]Gambier,Yves.Y a-t -il Place Pour une Socio -traductologie?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205—218.

[23]Wolf,Michaela.Introduction:The Emergence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Wolf and Fukari(eds).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7:1.

[24]闫志刚:《社会建构论: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一种新视角》,《社会》2006年第1期。

[25]Delamater J D &Hude J S.Essentialism vs.Social Construdionism in the Study of Human Sexuality.Journal of Sex Research,1998(1):12.

[26]武光军:《翻译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外国语》2008年第1期。

[27]李红满:《探索翻译研究的社会学途径——评介Michaela Wolf与Alexandra Fukari的〈建构翻译社会学〉》,《中国翻译》2008年第6期。

[28]王洪涛:《建构“社会翻译学”:名与实的辨析》,《中国翻译》2011年第1期。

[29]同上文,第17页。

[30]徐盛桓:《“照着讲”和“接着讲”——当代语言学研究自主创新问题的思考》,《中国外语》2007年第1期。

[31]吕俊:《对翻译学构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翻译》2001年第4期。

[32]《“全球化视域下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中国翻译》2009年第2期。

[33]穆雷:《千帆竞过,万木争春——全球化视域下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1期。

[34]阙道隆:《中国出版怎样走向世界》,《编辑学刊》2005年第2期。

[35]李新:《如何解决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问题》,《出版参考》2008年第11期。

[36]熊锡源:《翻译出版中编辑的角色与话语权》,《编辑学刊》2011年第1期。

[37]章艳:《提高翻译出版质量从规范翻译合同做起》,《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6期。

[38]肖维青:《译者权益与翻译出版合同》,《上海翻译》2009年第2期。

[39]孙致礼:《中国的英美文学翻译:1949—2008》,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40]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41]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4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郭进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5页。

[43]Latour,B.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