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辞书学报(第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试论原创辞书的现代化

——以《新华语典》为例

温朔彬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030006)

提要  辞书编纂的创新离不开学术的创新,《新华语典》的编纂正是在汉语语汇学关于“语词分立”的学术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它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辞书编纂的创新离不开现代化手段,《新华语典》的编纂正是在“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数据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立目提供依据,有利于推敲释义,为创编例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原创辞书  《新华语典》  数据库  现代化

一  引    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辞书事业的辉煌发展,因为辞书“是民族思想、科学、文化和语言的结晶,是国运兴盛的标志”(张志毅2012)。我国辞书历史悠久,从先秦到清末,出版的各类辞书就有600多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尔雅》《说文解字》《广韵》《康熙字典》等;从民国到20世纪末,出版的辞书数不胜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词诠》《辞通》《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国语辞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提高,辞书编纂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原创辞书的编纂更应该运用现代化手段。本文结合《新华语典》的编纂过程,谈谈原创辞书编纂的现代化。

二  辞书的原创立足于指导理论的创新

辞书原创,理论必须先行。只有学术的推进和理论的创新,才能有辞书的创新。2014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华语典》,这是一部与《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相配套的原创性辞书,开创了语典编纂的先河。

回顾《新华语典》的编纂历程,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指导《新华语典》立项的新理论

过去有一个理论,认为“语”的性质和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语”是“词的等价物”。这一理论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并写进了多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似乎成为定论。众多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受这一理论的影响,“词”与“语”是不分的,在词典的条目中收有一定数量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所收的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近5000条。直到商务印书馆2005年1月出版了温端政先生的专著《汉语语汇学》,这一理论才受到质疑。温先生认为:“语”和“词”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作用,“语”不是“词的等价物”。如果把“词”定义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见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5页),那么“语”则应当定义为: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于是,他提出了“语词分立”的学术新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1)汉语不仅“字”“词”丰富,而且“语”也非常丰富,从数量上讲可以说浩如烟海;从内容上讲可以说是汉语百花园中的奇葩,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2)“语”和“词”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语”不是“词”的“等价物”,应该把“语”从“词汇”里分立出来,把“词”从“语汇”里分立出来。(3)“语”与“词”一样,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系统性。这一新理论得到许多学者的响应和支持,比如,李红印(2005)认为:“21世纪汉语词汇学引人注目的新动向就是‘语词分立’主张的提出”,“‘语词分立’的新主张加深了我们对‘语’的认识,也加深了我们对‘词’的认识,其提出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正是在“语词分立”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2006年,商务印书馆立项,由温端政先生的主持,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支持下,历时8年编成了一本与《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相匹配的《新华语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出版)。

2. “语”的分类的新理论

《汉语语汇学》认为“语”的组成部分应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并提出了“语”的分类理论,这一理论为《新华语典》标注“语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汉语语汇学》认为对“语”进行分类,应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通行性的原则进行,从两个层面对“语”进行分类。

第一个层面,根据“语”的“叙述性”特征,把“语”分为表述语、描述语和引述语。

表述语的特点是具有知识性,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包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谚语属于表述语,一部分成语也属于表述语。

描述语的特点是运用多种手法描述人或事物的形象、状态,或描述行为动作的性状。惯用语属于描述语,大多数成语也属于描述语。

引述语的特点是由“引子”和描述性“注释”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从中引出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描述某种形象、性质或状态。歇后语属于引述语。

第二个层面,以“二二相承”的结构特征为标识,把成语从表述语中分离出来,剩下的才是谚语;同样,以“二二相承”的结构特征为标识,把成语从描述语中分离出来,剩下的才是惯用语;而歇后语全部是引述语。因此,可以把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表述语和描述语;把谚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把惯用语定义为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歇后语定义为由“引子”和描述性“注释”组合成的引述语。

这种分类方法较好地反映了汉语语汇系统的特点,基本上符合分类的原则和要求,做到分类标准明确、语类之间的界限明确、分类结果符合传统习惯和人们的语感,也使《新华语典》编纂者在标明所收条目的“语性”时有了理论依据,具有可操作性。

3. 立目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科学性体现在:《汉语语汇学》为“语”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理论指导,把《新华语典》的收条对象确定为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实用性体现在:根据读者使用上的需要,适当收不属于“语”,但内容和形式与“语”相似或相近的格言和名言。

格言和名言都来自著名作家作品,属于言语单位。温先生把格言定义为“具有引用价值的表述性言语单位”,把名言定义为“具有引用价值的描述性言语单位”,首次用“表述性”和“描述性”来区分格言和名言。依此标准,“人皆可以为尧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是格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春风又绿江南岸”等是名言。分类标准明确。

4. 释义的创新性:坚持“三原则”,强调“三注意”

三原则为:

(1)坚持释义的叙述性原则。

语的释义,不能像词的释义那样采用“互训法”,即采用同义或反义词来释义,必须具有叙述性,如:

【步人后尘】〔成〕跟着别人后面走。指追随、效仿别人。

【家和万事兴】〔谚〕指一家人和睦相处,一切都会兴旺发达。

【打落水狗】〔惯〕比喻彻底击垮已经失势的坏人。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歇〕里外:双关,本指镜子里边和外边,转指两头儿。不是人:双关,本指没有人样儿,转指没落好儿。镜子里、镜子外都不像人的样子。指无论怎么做都会受到两方面的责难。

(2)坚持释义内容与“语性”相统一的原则。

关键是要区分表述语和描述语。表述语(包括谚语和表述性成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特点是具有知识性,既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有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因此,释文必须具有知识性;描述语(惯用语和描述性成语)的特点,是描绘人或事物的形象、状态,或描述动作行为的性状,释文不能具有知识性。如:

【众志成城】〔成〕众人团结一致,就能像城墙一样坚不可摧。指大家精诚团结,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谚〕指众人齐心协力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

【与日俱增】〔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不断增长。形容发展或增长很快。

【大眼瞪小眼】〔惯〕指相互对视而束手无策。

“众志成城”是表述性成语,“众人拾柴火焰高”是谚语,释文都具有知识性;“与日俱增”是描述性成语,“大眼瞪小眼”是惯用语,释文都不具有知识性。

(3)坚持“从语料中来,到语料中去”的原则。

语料是释义基础。从收集和分析语言事实入手,在正确理解语义的基础上进行释义,又用语言事实来验证。例如:惯用语“摇头不算点头算”,很容易从字面上解释为:摇头表示不同意,点头表示同意。但分析下面语料:

三哥,我回来了,求你点事,摇头不算点头算,痛痛快快的!(老舍《神拳》二)

老姑被扫了面子,又找一位同姓的老长辈出面,不许鸽婶儿这个后娘说话,摇头不算点头算,吓唬一线红。无依无靠的母女也就只得忍气吞声,摇头不算点头算了。(刘绍棠《京门脸子》二章三)

分析这些语料,《新华语典》解释为:摇头不算数,点头才算数。指只能同意,不能反对。这样才符合原意。

三注意是:

(1)注意做好重点语素的注释。

(2)注意语义的融合性,不望文生义。

(3)注意“提示词”的正确运用。

“提示词”的运用最容易被忽视,也很容易出错。《新华语典》对“提示词”的运用遵循了以下几点:A.语目的中心语素和释文的中心词同质的,释文不能用“比喻”,一般要用“指”;B.语目采用比喻手法构成,含有比喻词的,释文不能用“比喻”,一般宜用“形容”;C.语目描述的是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释文不能用比喻,一般宜用“形容”;D.歇后语的释文是否用“比喻”,决定于后一部分是否有比喻义。这样就确保了“提示词”运用的正确性。

5. 用例的创新性

例证是释义的延续和补充。例证分两大类,一是文献里的“书证”,一是编纂者自编的例句。各有利弊。《新华语典》没有引用“书证”,而是编纂者自编例句。试比较:

A组

【独一无二】五代·释延寿《宗镜录》卷三一:“独一无二,即真解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〇回:“舅太太是个妇道人家,懂得甚么,便口口声声总说姑老爷是个独一无二的好人。”郁达夫《迷羊》一:“在同排上还有‘李兰香著名青衣花旦’、‘陈莲奎独一无二女界黑头’的两个配角。”

——《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

【独一无二】中国的万里长城在全世界是~的。

——《新华语典》

B组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张国庆《亲仇》:“常言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用这句话形容石祥对家乡的心情,倒是很合适的。一晃离家三年,冷不丁地踏上家乡的土地,一草一木都感到十分亲切。”

——《新华谚语词典》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他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立志要为改变家乡面貌做一番贡献。

——《新华语典》

C组

【露一手】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四章:“张及第曾经和杨亮谈过话,明白这是杨亮叫他来找的,却也愿意露一手,让大家看看。”杜鹏程《保卫延安》六章六:“陈旅长喊:‘进入战斗你们可要露一手啊!彭总计划的再好,我们打不好也是枉然!”孙犁《村歌》一二:“李三说:‘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反正,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新华惯用语词典》

【露一手】他舞跳得不错,每次联欢总要~。

——《新华语典》

D组

【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罗旋《梅》一二:“尤占魁突然一手指着尤开山:‘我看中你,你就来当!’尤开山感到意外,慌忙摇手:‘不行不行,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我不是这种料子。’”

——《新华歇后语词典》

【麻布袋上绣花——底子太差】这孩子还是留上一级吧,~,升了初中也怕跟不上。

——《新华语典》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自编例句语言简明扼要、针对性强、直截了当、一言中的。这是优点。然而自编例句,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必须符合下面要求:

① 在正确、完整理解语义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② 思想内容要健康,注重生活气息,避免政治色彩过浓。

③ 语言既要简明和规范,又要准确体现语义。

④ 改编自作家作品的例句,要做到对原有语料的改造恰到好处。

⑤ 对所编例句,要下功夫反复推敲、修改。

因此,每编好一个例句,都是编纂者绞尽脑汁艰苦创作的结果。

事实证明,如果没有“语词分立”学术新理论及相关前沿理论的指导,《新华语典》是不可能面世的。正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典的原创性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一样,如果没有现代语音学、现代词汇学、现代语义学、现代语言规范等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辞书之一。

三  辞书的原创应使用现代化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辞书编纂已从手工操作阶段步入现代化操作阶段。

《新华语典》的编纂始终是在电脑上操作的,并很好地利用了《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光盘)是温端政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俗语语料的计算机处理及相关语言学问题研究”(批准号:02BYY017)的主要成果之一[1],其主要优点有:

1. 内容丰富,信息完备

全库分主库和附库。

主库共收俗语60012条,每条含“类型”“语目”“作者”“出处”“语境”“备注”六项。

附库以《中国谚语大全》《中国歇后语大全》《中国惯用语大全》为收录对象,收俗语26.4万条。

2. 功能多,检索方便

(1)检索功能

在界面右上角,标明“根据语目检索”“根据作者检索”“根据出处检索”“根据类型检索”,以及“窗口最小化”五项功能。

(2)同一个语目有多条语料时,可选择当前语目的前后条目、第一条和最后一条的功能。

3. 检索方式多样,可有多种选择

点击“语目”按钮,表示在语目中检索文本框中输入的内容;点击“作者”按钮,表示在作者中检索文本框中输入的内容;点击“出处”按钮,表示在书名、篇章中检索文本框中输入的内容;点击“语境”按钮,表示在语境中检索文本框中输入的内容。

《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对《新华语典》的编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为立目提供依据

《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所提供的语料非常丰富,既可以知道某一语目及其变体的形式,也可以知道它们的使用频率,从而为立目(包括主条和副条)提供依据。以“打破沙锅——璺(问)到底”为例。通过语目“打破”两字检索,可得“打破沙锅璺到底”4条,“打烂沙锅(砂锅)”2条,“打破沙锅(砂锅)问到底”32条,“打破砂盆问到底”1条,“打破沙罐璺到底”1条,“打破砂锅纹到底”4条。经分析,“打破沙锅——璺到底”是这个歇后语的本源形。“璺”谐“问”。因此,《新华语典》以“打破沙锅——璺(问)到底”为主条,以“打烂砂锅——璺(问)到底”和“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为副条。

2. 有利于推敲释义

释义要以语言事实为依据,《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中提供的语料,特别是古今名家名作中的语料,是做好释义的保证。比如惯用语“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有的辞书解释为“喻小事情引起大麻烦”,这很可能是根据字面推测出来的,经不起语料的检验。《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中的语料显示:

① 你将那半句搬调做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则你那口似悬河。(元·无名氏《桃花女》二折)

② 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刺信口开合。(元·无名氏《争报恩》三折)

③ 倒底是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的。(《金瓶梅词话》八八回)

这些语料表明,“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不能解释为“喻小事情引起大麻烦”。《新华语典》根据“口似悬河”“信口开合”“媒人嘴”,解释为“把一尺水说成是百丈波涛。指无限夸大事实,以此制造事端”,这就更加准确了。

3. 为创编例句提供参考

编写例句是创造性的劳动,往往要从语料中寻找灵感,比如为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编写例句,《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中可以提供25条参考语料,其中有出自古代的文献,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汉书·李广传》、晋·潘岳《太宰鲁武公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明·张岱《孙忠烈公世乘序》、明·王澹翁《樱桃园》四折、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等;也有出自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如梁实秋《雅舍小品·点名》、张玲霞《清华学生与北大学生》等。《新华语典》编纂者参考了上述古今文献,编写的例句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师的无私奉献感动了众多的家长。”既简练,又体现了语义。

当然,《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收条范围仅限于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俗语,还不能满足《新华语典》所有条目的需求,一方面要求《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进一步扩展收条范围,增加库容量,成为《汉语语汇和语典编纂数据库》;另一方面也说明语典类辞书编纂现代化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四  结    语

文化的推广离不开语言的传播,而语言的传播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原创辞书的现代化没有止境。像《新华语典》这一类原创辞书,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形之中就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任。光靠纸质这种辞书媒质显然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打造相应的现代化辞书。要借助先进的传播技术,多渠道向世界输出中国优秀的辞书产品,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提高国际竞争力。

附    注

[1] 《汉语俗语语料数据库》(光盘)由王海静负责制作。

参考文献

1. 戴远君、徐海.电子词典研究现状与展望.辞书研究,2014(4).

2. 韩敬体.词语的混同、分立与辞书编纂问题.∥温端政、吴建生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 李红印.《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语”分析.语言文字应用,2005(4).

4. 李如龙.语汇学三论.∥温端政、吴建生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马功兰.电子辞书散论.辞书研究,2001(4).

6. 乔永.《新华语典》的立项与构想.∥温端政、吴建生、马贝加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新华成语词典(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8. 王海静.电子语典初探.∥温端政、吴建生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 温端政.论语词分立.辞书研究,2002(6).

10.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 温端政主编.新华谚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 温端政主编.新华惯用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3. 温端政主编.新华歇后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 温端政主编.新华语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5. 温端政、温朔彬.语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6. 温朔彬.创新思维在《新华语典》编纂中的运用.∥温端政、吴建生、马贝加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7. 温朔彬.论《新华语典》的原创性.辞书研究,2013(4).

18. 张挺.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移动电子辞书发展探析.北华大学学报,2011(6).

19. 张相明.21世纪词典学研究的电子化发展新趋势——兼评《电子词典学》.辞书研究,2014(4).

20.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21. 张振兴.语汇学之成立. ∥温端政、吴建生主编.汉语语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2. 张志毅.辞书强国——辞书人任重道远的追求.辞书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