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获利的工具
《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的意思是说:“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在贫困中安分生活,也不能长期在安乐中安分生活。有仁德的人会主动地爱好和维护仁道,有智慧的人会以仁道为工具而获取利益。”《礼记·表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礼记·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只要行仁,就会成功。
儒家为什么提倡“仁”?因为“仁”不仅利他,而且也能利己。一般人会认为克己利人很吃亏,所以对“仁”敬而远之,这种理解是幼稚的。仁德其实是一种无形资产,能为人带来许多有形的利益。仁德也是竞争的一种工具,在正常情况下,小人是竞争不过仁人的。在为人处事时主动吃亏,往往能占到大便宜。有的人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获取手段不体面,往往为争有形的小便宜而吃了无形的大亏,其原因就在于不仁。聪明人知道仁能争得和维护利益,经常会以仁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用仁来钓鱼。这就叫“智者利仁”。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同样的说法还有《左传·昭公十年》:“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左传》讲得十分直白,“德”和“义”是“利”的根,有了这个根,就能生长出“利”来。《左传·成公二年》:“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所谓“义以生利”,就是“德义,利之本也”的意思。《左传·成公十六年》:“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所谓“义以建利”,就是“义以生利”的同义语。《左传·宣公十五年》:“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这也是表达“义以生利”理念的例证。
《国语·周语中》:“夫义所以生利也,祥所以事神也,仁所以保民也。不义则利不阜,不祥则福不降,不仁则民不至。”《国语·晋语一》:“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二》:“克闻之,夫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厚贪则怨生。”《国语·晋语二》:“不仁不信,将何以长利?”《国语·晋语四》:“故异德合姓,同德合义。义以导利,利以阜姓。”这都是《国语》中表达“义以生利”理念的例证。
《礼记·表记》:“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有仁则报以仁,有义则报以义,仁义之人,社会自然报之以利,这和《左传》讲的“德义,利之本也”是同样的理念。
《荀子·荣辱》:“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由于“先义”,于是可以“荣”、可以“通”、可以“制人”,可见“义”是能真正获利的工具。
《礼记·大学》:“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自己对他人施惠,社会则报以惠,这就是以仁为工具而获利。这里说“以义为利”,是直接将“义”视为“利”了。
《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孔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国,都能获得该国政事顾问的资格,因而享有相应的名誉和俸禄。他是靠自己温、良、恭、俭、让的表现而获得这一资格的,这就是以“仁”为工具而获利的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