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洗冤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向利是人的本性

《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的意思是说:“富和贵如果能争取到,即使是当市场的看门人,我也会干。如果不能争取到,就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发财和做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不是靠正当的手段获得,君子是不要的。贫穷和卑贱,这是人人所不愿意的,如果不是靠正当的手段摆脱,君子宁愿这样过活。”孟子也有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的类同论述。《孟子·万章上》:“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荀子也认为向利是人的本性。《荀子·荣辱》:“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富贵是普通人之所欲,也是圣人之所欲。贫贱是普通人之所恶,也是圣人之所恶。孔子、孟子、荀子说得十分坦率,没有任何掩饰。《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的,可见孔子周游列国不仅仅是为了“行其义”,而且还有“不欲速贫”的原因。

孔子甚至认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情况下,“富且贵”和“贫且贱”是衡量人成功与否和层级高低的客观尺度。《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向利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意义,所以人们对利益的诉求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小人”指百姓。民众“喻于利”是正常而无可指责的,统治者应该顺应百姓的财利诉求,帮助他们获得财利,他们才能知义而向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这讲的就是尽量帮助百姓获利。《礼记·大学》:“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对于百姓的获利要求,儒家是予以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