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华语
这个名称似乎很“新潮”,是近几年由海外“传入”的。其实不然,“华语”“华言”的称述我国古已有之。南朝梁僧祐所撰《祐录·安世高传》:“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政后之太子也……以汉桓帝之初,始到中夏。世高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末久,即通习华语。于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高僧传·安清传》记述同一位人物同一件事,用了“华言”:“以汉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机敏,一闻能达。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唐以后,“华言”一词用得多了起来。《旧唐书·突厥传》:“登利者,华言果报也。”《明史·外国传》:“尔国有晓华言者,其选以来,当令肄习。”(转引自郭良夫,1985)
应引起注意的是,上例中之“华语”“华言”皆出自记述“外夷”时的史料,是针对“老外”是否懂中国话而言的,“华”乃“外”或“夷”之对照,从而使“华语”有别于“番话”。“华”者,华夏、中华也,比之“雅言”“通语”及其他只象征地域方言的名称来,古人对“华语”“华言”这两个名称的运用颇见匠心。因此,有人主张把今天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改称为“华语教学”,不仅借自他山之石(日本语),看来还有史可据,名正言顺,合情在理。
确实,“华语”一词早已悄悄回到中国大陆,尤其被对外汉语教学界看好,什么“华语教学出版社”、《华语教学》专栏、“首届华语教学研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