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贵公

【说明】

本篇旨在阐述君主治国、治天下“必先公”的道理。文章认为,君主只有先做到“公”,才能实现“天下平”,“平得于公”。文章提出,天地至公,“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劝说君主效法天地,这与老子提倡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思想是一致的。文章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显然是针对君主而发的,但其目的仍在于强调“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并非主张天下当由天下人治理。

 

四曰: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1]。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2],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3]。故《鸿范》曰[一][4]:“无偏无党[5],王道荡荡[6]。无偏无颇[7],遵王之义[8]。无或作好[9],遵王之道。无或作恶[10],遵王之路[11]。”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12],不长一类[13];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14]

伯禽将行[15],请所以治鲁。周公曰[16]:“利而勿利也[二][17]。”

荆人有遗弓者[18],而不肯索[19],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20]:“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21],成而弗有[22],万物皆被其泽[23],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24]

管仲有病[25],桓公往问之[26],曰:“仲父之疾病矣[三][27]。渍甚[28],国人弗讳[29],寡人将谁属国[30]?”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31]?”公曰:“鲍叔牙可乎?[32]”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33];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34],则隰朋其可乎[35]?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36],丑不若黄帝[37],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38]。处大官者,不欲小察[39],不欲小智[40],故曰:大匠不斫[41],大庖不豆[42],大勇不斗,大兵不寇[43]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四][44];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于户[五][45]

人之少也愚[46],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47],私利而立公[48],贪戾而求王[49],舜弗能为。

 

【校勘】

[一]鸿,汪本、凌本、朱本、日刊本作“洪”。

[二]勿,朱本、日刊本作“弗”。

[三]众本“病”上无“疾”字,今据《知接篇》“仲父之疾病矣”补。

[四]伯,小宋本、汪本、凌本、朱本、日刊本作“霸”。

[五]刀,元本、李本、许本、汪本、凌本、朱本、王本作“刁”。

 

【注释】

[1]平:指政治清明安定。

[2]尝:试。“尝试”为同义连用。上志:古代记载。志,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誌”。

[3]生:出。

[4]《鸿范》:《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一作《洪范》。鸿,大。范,法。

[5]无:通“毋”。不要。偏:不平。党:结党。

[6]荡荡:广大平坦的样子。

[7]颇:不正。

[8]义:道理,法度。

[9]或:句中语气词。好(hào):偏好。

[10]恶(wù):憎恶。

[11]遵:沿着……走。

[12]阴阳:古人指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元素,并且以二者的消长盈虚、推移运动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和:调和。

[13]长:生。

[14]阿:偏袒,庇护。

[15]伯禽:周公旦之子,鲁国始祖。周公相成王,留在东都洛阳,成王封伯禽于鲁。

[16]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之弟,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都是周公制定的。

[17]利而勿利:大意是,施利给人民而不要为自己谋私利。两个“利”都用如动词,前者是施利的意思,后者是谋利的意思。

[18]荆: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国原建国于荆山一带,故名“荆”。

[19]索:求,寻找。

[20]老聃(dān):春秋战国时楚人,曾为周藏书室史官。相传《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为老聃所著。

[21]子:用如动词,以……为子。

[22]有:占有。

[23]被:承受。泽:恩泽、恩德。

[24]三皇五帝: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一般的说法是,三皇指伏羲(xī)、神农、燧人,五帝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本书十二月纪则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

[25]管仲:春秋齐人,名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与齐桓公为敌;后由鲍叔牙推荐,为桓公相,尊称“仲父”。

[26]桓公:指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首。

[27]疾:病。病:病重。

[28]渍:病。

[29]国人弗讳:指发生国人不可避忌的事,即病死。讳,避忌。

[30]谁属(zhǔ)国:把国家托付给谁。谁,“属”的宾语,前置。属,托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嘱”。

[31]公谁欲相:您打算用谁为相。相,用如动词。

[32]鲍叔牙:齐大夫,管仲的好友,以知人著称。

[33]比:并列,齐等。

[34]勿已:等于说“不得已”。

[35]隰(xí)朋:齐大夫。

[36]上志: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下求:即下问。凡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少,以上问于下,都称“下问”。

[37]丑:用如动词,以……为羞耻。

[38]官:官职。

[39]欲:应该。小察:在小处苛求。

[40]小智:在小处聪明。

[41]大匠:手艺高超的木匠。斫(zhuó):砍削。

[42]大庖(páo):手艺高超的厨师。豆:古代食器,这里用如动词,置豆。

[43]寇:劫掠。

[44]五伯(bà):通常写作“五霸”,指春秋时势力强大称雄一时的五个诸侯首领。通行的说法,五霸指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本书《当染》等篇则把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列为春秋五霸。伯,长,首领。

[45]竖刀(diāo):齐桓公的近侍。他书或作“竖刁”。虫出于户:桓公死,竖刀参与乱齐国,桓公五子争立,无人主丧,尸体停在床上六十多天不予殡殓,以至尸虫流出门外。

[46]也: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顿宕。

[47]饰:通“饬(chì)”。整顿。服:指丧服制度。据礼,居丧不饮酒食肉。

[48]私:用如动词,把……归为私有。

[49]戾(lì):贪暴。王(wàng):成就王业。

 

【译文】

从前,先代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试考察一下古代的记载,曾经取得天下的人是相当多的了。如果说他们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无私,那么他们丧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颇有私。大凡立君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所以《鸿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袒一人。

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人民而不谋取私利。”

有个荆人丢了弓,却不肯去寻找,他说:“荆人丢了它,反正还被荆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都承受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哪一个知道这些是从哪里来的。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问他,说:“您的病相当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与世长辞,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过去我尽心竭力,尚且不足以知晓这件事。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谈论这件事呢?”桓公说:“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导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想用谁为相?”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深知鲍叔牙。鲍叔牙的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不得已的话,隰朋大概还行吧。隰朋的为人,既能记识上世贤人而效法他们,又能不耻下问。自愧其德不如黄帝,又怜惜不如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不该管的,就不去打听;他对于事务,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别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

国相,是一种很高的职位。居于高位的人,不应该在小的地方花费精力,不应该玩弄小聪明。所以说:高超的木匠不去亲自动手砍削,高超的厨师不去亲自排列食器,大勇之人不去亲自格斗厮杀,正义之师不去劫掠为害。

桓公行公正,抛却私恨,起用管子而成为五霸之长;行偏私,庇护所爱,任用竖刀而致使死后国家大乱,不得殡殓,尸虫流出门外。

人年幼的时候愚昧,岁数大了聪明。如果聪明而用私,不如愚昧而行公。天天醉醺醺的却要整饬丧纪,自私自利却要树立公正,贪婪残暴却要称王天下,这些即使舜也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