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社会功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颠覆”与“恶搞”

当今社会,让人头痛的不仅仅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法理冲突,更让人们不能理解的是一些“无厘头”的“颠覆”和“恶搞”。这种“戏弄”传统社会规则之风,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时值晚期资本主义和后工业社会时期,借助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先进成果,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科技理性的负面效应充分显现出来,人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生态家园。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逐步形成了一种影响广泛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提倡理性、重视中心、维系结构、尊重历史等,而后现代主义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极力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等。在哲学思想领域,这种思潮有两大代表性派别,其一,有以彻底否定现代哲学的面目出现的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流派有: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新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主张向统一性开战,取缔“深度模式”;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内在性为特征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泥潭。其二,有在回应激进后现代主义哲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以美国当代学者大卫·格里芬为代表,他们虽然对现代文化也采取否定的态度,但他们不是激进性地彻底摧毁、全盘根除,而是强调通过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建立新的世界观,以适应西方现代社会的需要。参见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导论第1—2页。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自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以来,甚至可以说得更远一点,中国的文学一直宣扬经国济世的责任感,褒扬民众的爱国热情,对真善美的歌颂和对假恶丑的鞭挞,确立了自己的审美品格、道德力量和主体精神境界,并且形成了一种政治上的自觉。然而,到了80年代末,在文学创作领域,或如王朔所说的:“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喧嚣的一塌糊涂,文学上‘伤痕’、‘反思’、‘寻根’之后紧紧跟着‘垮掉的’刘索拉、徐星、莫言这样的‘魔幻中国流’,马原这样的文体革命之父。在王蒙宣布‘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之后,还应声而起池莉、方方、刘震云等人领军的‘新写实主义’,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先锋文学’。那时兄弟的‘痞子文学’八字还没一撇。”王朔:《无知者无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在他们的作品中,以往所追求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文理想化为乌有,文学成了一种缺乏社会历史向度的“语言游戏”。他们甚至把过去被人们视为轰轰烈烈的壮举的社会历史事件瓦解为一大堆偶然的、平庸的事实,用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占据了作品的全部画面,以冷静的情感描绘衣食住行、饮食男女自在的生活世界,呈现出躲避崇高、消解主体性和文化启蒙的异类文学创作形式。“痞子文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常常对传统乌托邦追求采取一种揶揄的态度,质问作家们“玩什么深沉”,将昔日泾渭分明的崇高与粗鄙、高雅与庸俗、伟大与卑劣之间的界限混沌化,既然一切传统的价值标准均被消解,其结果只能是“怎么都行”,反之则是“怎么都不行”。这样的小说成了一种典型的没有深度追求、即时性消费的文化商品。而当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本样态,更是从内部颠覆了传统写作、阅读样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写手们用平面的语言嬉戏、戏耍和亵渎着一切。

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为了利润最大化,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高雅,这一切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感性趣味。而网络世界的洞开,一些网络“恶搞”大行其道。网络让人们对于眼前爆炸式的海量信息无法应对,有人迷失在其中,迷恋网聊和电脑游戏;有人在后台操控,出现了一大批虚假信息和新闻,网络诈骗和利用网络为载体的色情和其他犯罪活动屡见不鲜。任何人都可以一个虚假的身份进行聊天、发帖、博客、收发邮件,没有责任,没有义务,网络对于某些人来说仿佛是个可以逍遥法外的极乐世界,每天都上演一幕幕的失范剧。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宣告了这个“恶搞”时代的来临,恶搞运用解构、拼贴、反讽、戏仿等手法对经典、权威进行解构、重组和颠覆。随后出现的一系列网络视频、短片不惜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英雄形象“开涮”,甚至出现以戏谑的方式表达对股市的不满,侮辱国歌的《股歌》。从表面上看,恶搞只是一种没有深度的娱人娱己,从深层次看,它是充满了后现代思潮色彩的文化行为,不再采取公然对抗和反叛的方式,而是采用一种揶揄和反讽的方式,颠覆被人们认为是神圣的事物,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网络世界虚拟化的人际关系加速了人们对生活观念的更新。有的人“爱怎么干就怎么干”,“今朝有酒今朝醉”,追求简单的生活娱乐和即时性感受,过着一种凌乱的生活;有的一味玩“酷”,有的穴居一房不见阳光,有的终日在网上逍遥,自称为“宅男”,不计后果和责任,对所作所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和心理。

以下来说一部有趣却又值得人们深思的关于后现代的电影。2006年,美国新锐导演迈克·朱吉导演了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片,片名叫做《蠢蛋进化论》。影片讲述了一对原本毫不相干的男女主人公因为一场意外而来到了500年后的美国,按照一般科幻片的思路,未来世界到处是飞机满天飞,文明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由低级进化到高级——这是达尔文主义的一般思路。可是,这部影片却不是这种惯常思路。当主人公在500年后苏醒时,他们看到了令人惊奇的景象:文雅的语言成为装腔作势的代名词,夹杂着脏话和俚语的土著语变成了那个时代通用的“普通话”;电视台除了播放色情节目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可供消遣的东西,而一个长达90分钟镜头定格在臀部的“电影”当选了本年度奥斯卡奖,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人们让没有任何文化的肌肉男人当选总统,因为他是摔跤冠军;法庭裁决的最终依据是台下“观众”的嘘声偏向哪边,而不是相关的法律条文;还有,人们对水——就是一般的普通水,充满了鄙视,认为那是用来冲刷厕所的脏东西,他们不但只用饮料来维持身体的水分,而且用运动饮料来浇灌农田,结果导致土地的全面沙化……

影片的结尾,原本资质平平的男主人公成为那个时代智商最高的人,在无奈之下成为新一代总统,并试图挽救即将崩溃的人类文明。在总统的就职典礼的演说中,他说了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国家,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那是很久以前了,那时人们读书和写作不是因为无聊;人们创作书籍和电影,不是为了给人看臀部……我相信这种时光一定还会回来!”这不是一部无厘头的搞笑片,而是一部反讽作品。对当今文化现状提出了深刻批判和反思。参见杨昊鸥:《文化快餐时代的经典阅读》,载《解“毒”于丹》,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166页。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烈冲击,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入,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落后、性格偏激的青少年,其影响最为明显。这些青少年,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反教育、反公德,行为怪异、玩世不恭,不考虑历史,只注重现实;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过分张扬自我;乐意于“无厘头”的生活方式,沉湎于卡通、游戏和网上聊天;在社会信念、传统伦理、道德品行等方面制造了混乱,颠覆着学校的正统教育。有的青少年拒绝依附、渴望独立,勇于表现自我,追求个性、特立独行,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念为人处世,设计并体验人生。他们信奉“我就是我”“年轻没有失败,只要亮出你自己”,以标新立异的行为表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爱玩、善玩、玩刺激、玩酷。在情感方面,他们趋于平淡,不追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人际交往缺乏深度和诚信,商业味重,习惯于人与人之间临时的简单的交换关系。他们推崇物质至上的生存哲学,追求快乐至上的生活理念,讲求个人至上的生活逻辑,迷恋游戏前卫的生活心态、平淡泛化的生活交往和随意任性的人生格调,正常的生活逻辑被彻底颠覆,生活在“一地鸡毛”的凌乱之中。对于社会规则和逻辑理性,他们则嗤鼻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