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四篇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贰、稷下学宫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流落民间,使学术思想渐趋普及而造就热烈的学术气氛,加上各国竞争益烈,才智之士争相提出富国强兵之说,令后世景仰的百家争鸣态势业已形成,而这尤其集中展现在齐国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中。

齐国的稷下学宫究竟是怎样的性质? 其何以能具体展现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态势? 以下分几点叙述:

一、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

关于齐稷下学宫的位置,有几处文献述及:首先,《太平寰宇记》卷十八引刘向《别录》言及“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此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集解引刘向《别录》中亦言:“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引《齐地记》则言:“齐城门西侧,系水左右有讲堂,趾往往存焉。”由以上文献所载可知,稷下学宫乃位于齐国都城临淄之西城门,亦即稷门之下晚近有学者在《淄博市文物志》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史料论证,肯定稷下学宫所在的“稷门”,不是面对稷山的齐都小城(宫城)南门,也不是小城的西门,而是大城(郭城)两个西门中偏北的一个门(参见李钊、宋王顺:〈稷下学宫遗址新探〉,《管子学刊》1989年第2期)。另外,据赵蔚芝教授考证,小城南边偏西的门叫雍门;小城的西门叫申门;大城偏南的西门叫扬门,偏北的西门才是稷门(见赵蔚芝主编《稷下学宫资料汇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二、稷下学宫的设立、兴盛及衰落

关于稷下学宫的设立,据徐干所言,乃为齐桓公(田午)所设:“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中论·亡国》)这样的记载,一般认为是极有可能的。由桓公设立后,随着威王在政治力图称霸而进行变法改革与重用人才,稷下学宫的活动与规模也渐趋兴盛。至齐宣王、湣王时期,稷下之学达至兴盛的顶峰。

宣王在位十九年,怀一统天下之志,广泛招募人才,礼贤下士,使威王晚期因齐国王室内斗而衰落的稷下之学重新兴盛起来,《史记》中有两处载及此。首先,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载: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其次,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载:

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于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揽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综合《史记》两处所载,大致可勾勒出宣王之时稷下学宫的盛况:人数众多,并且有七十六人列为“不治而议论”的上大夫。而跟随这些稷下先生学习的学士,亦多达数百千人。

学宫发展至湣王后期,已开始走下坡。这和湣王好大喜功以及对待诸侯的态度有关。桓宽于《盐铁论·论儒》中言及:

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彊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而最后,不仅宾客离散,稷下盛况不再,甚且湣王亦终因燕、秦等五国之围攻而逃亡至莒,身死异地。

湣王之后,稷下学宫虽于襄王时期有所恢复,如荀子即于此时在稷下“最为老师”,且“三为祭酒”。稷下学宫由创始至结束,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据胡家聪先生计算,稷下之学由始至终大约有一百五十年历史。参看《管子新探》,第387页。。随六国亡于秦,稷下人才四散,学术重心似已渐转移入秦,这可由《吕氏春秋》一书看出。

三、稷下学宫的性质

从文献上的记载,宣王时期稷下学宫最为兴盛时,大致具有以下三种性质:

(一)广纳贤才的学府

齐宣王为实现其一统天下之志,不限于齐国而广纳各方贤才。如稷下的重要人物中,环渊为楚人,慎到则为赵人等。且据《史记》所载可知,稷下学宫于宣王时,相当于现代大学教授的稷下先生,即有七十六位。此外更有多达数百千名“学士”前来学习,稷下学宫俨然为齐国的最高学府,这在《管子·弟子职》中有生动记述。

(二)为君王献策的智囊

稷下学者可以说是在知识上为齐国执政者出谋划策的。他们在政治上为执政者设计法令制度,并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就政治的角度来说,稷下学者恰可称为君王的智囊团。

(三)学术活动的中心

齐国统治者广纳贤才于稷下,除了营造能“致天下之贤才”的美名外,也期各家能发挥所长,提出富国强兵之策。在学术活跃及政治要求的双重因素下,稷下各派学者纷纷宣说己见,百家争鸣的局面具体呈现于此。

由文献记载,除了各家广为宣扬己说,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还包含以下几种内容:

(1)著书立说

按《史记》记载,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包含稷下先生的“各著书言治乱之事”。由《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大概可知如宋钘著有《宋子》、田骈著有《田子》、环渊著有《环子》、接予著有《接子》,而此等著作皆亡佚。现今可见者,大概尚有《孟子》、《荀子》以及《慎子》残本与《尹文子》等书。此外,现今流传的《管子》一书,则可说是当时稷下学者的一部论文总集。其内容兼备道、法、儒、阴阳等各家之说,可说以道家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这点后文再论。

(2)讲学与学习

稷下先生宣扬自己学说最好的方法,就是透过讲授教学。这些稷下先生拥有优厚的生活待遇,不须实际从事任何职事,可以“不治而议论”,专心讲学与研究。数百千名由各地而来的学士,则自由地求教于各稷下先生,并没有限制特定的师从对象。至于稷下学宫师生间相处的情形,今本《管子》有〈弟子职〉一篇,详细记载学生们应遵守的仪节,同时表现出尊师重道的精神。

(3)定期学术研讨会

除了学术著述以及讲学、学习,刘向《别录》中还载及“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可知稷下学宫有定期的学术聚会。而所“谈说”的内容,不外是各家提出自己学说,以及彼此间的论辩。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言及“兒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史记》中亦载及“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鲁仲连邹阳列传〉正义引《鲁仲连子》)。

由此可看出,在稷下开放的学术环境下,各家得以尽情宣扬自己的论点,并相互交流彼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