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稷下道家之精气说
一、道具象化而为精气说
稷下道家继承了老子道论中的形而上之道,并将之转化,以“心”、“气”为主要论述之范畴,泛见于〈内业〉与〈心术下〉,从而成就了中国哲学史上极为著名的“精气说”。稷下道家之于老子形上之道的继承,可称之为“创造性的继承”,将原本抽象渺远之道具象化而为精气。所谓“精气”,即是指极精灵细微之气,如〈内业〉云:“精也者,气之精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精气”与“道”是异文同义的,如〈内业〉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其往不复,其来不舍……卒乎乃在于心。”这里所指的“充形”之道,实指精气而言。
〈内业〉又云:“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心能执静,道将自定。”“灵气”即是“精气”,全句意谓若是能够执守静定,善加护养,精气自能留止于心,可见“道将自定”之“道”亦是“精气”之同义词。“一来一逝”乃描述精气之运动;“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则是谓精气弥漫宇宙,无所不在。
二、精气为生命之源
〈内业〉一开始便提到精气是万有本源的说法: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穀,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精气弥漫于天地之间,充形万物,人若是吸纳精气愈多,生命力便愈强,智慧便愈高。精气的留存虽然“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可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日用其德”,将精气所赋予的能量发挥在事业上,便能“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
敬守精气,使之不失,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能够成就德性,完养智慧,且使万物得度。故而〈内业〉一再宣扬,人应该虚静其心,保持抟气如一,以涵养其生命,便能借由精气之助,达到“德成而智出”的圣人气象。
三、抟气说
《管子》四篇论气,在思想上首次提倡精气学说。此外,〈内业〉篇中还有颇多概念,诸如“善气”、“恶气”、“云气”、“灵气”、“宽气”等,皆有特殊之意涵。比如说所谓:“善气”,即是将气之概念予以伦理化。“云气”即“运气”,指调息体内之真气,〈内业〉认为如此便能“意行似天”,使得人之精神意气,往来自如,自由运行于天宇之间。实际上即是“抟气”之情境表现。《老子》第十章有所谓“专气致柔”,意思是集气至最柔和的境界,“专气”即后来稷下道家之“抟气”,〈内业〉有所谓:
抟气如神,万物备存。
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乃能穷天地,被四海。
虚静其心,使得精神专一,集气于中,便能达于如神之化境,穷天地,通四海,使得万物毕得于一己之内心。〈内业〉中关于诸如此类“抟气”之后所能达成之境界的描述甚多,如“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宽舒而仁,独乐其身”等,均是就“抟气”所达成之人格气象所作的一种极度夸大的描绘。我们也可以在孟子有关“养气”的理论中发现,“养气”基本上是一种气之内聚的修养工夫,而其展现“万物皆备于我”的成效则是气之外放所造成的作用。从由内聚与外放的思考模式来比对孟子与稷下道家,孟子的气论思想极可能受到稷下道家的影响。
总之,稷下道家的心气说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首先,将形上之道具象化而为精气,他们视精气为一切生命之源,认为护养精气不仅能使人健康、长寿,更可以积德成智,养育出一种昂然开阔、顶天立地的人格气象。其“抟气说”直接影响孟子;其“化不易气”的命题,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