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时代信息化战略管理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信息技术的企业应用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经历了由浅到深、由孤立应用到集成应用、由技术系统到管理系统的发展过程。回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发展历史,展望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未来,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实质,对于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美国人诺兰(Nolan)曾于1979年提出了图1-12所示的数据处理发展阶段的诺兰模型。在模型中,诺兰将数据处理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过程分成六个阶段,并将前三个阶段称为计算机时代,而后三个阶段称为信息时代。

图1-12 数据处理发展阶段的诺兰模型

(1)启动阶段:企业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的开始阶段,其标志是企业安装了第一台计算机,将其应用于数据处理工作,并引入了自动化的概念。

(2)扩散阶段:随着自动化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日益扩展,导致企业计算机系统数量的快速增加。

(3)控制阶段:试图遏制快速上升的计算机服务成本,并将数据处理系统的发展置于受控状态。

(4)集成阶段:本阶段的重点是实现企业各种信息技术平台和数据处理系统的整合,将各种各样的系统和技术集成为内在统一的系统,使数据处理系统的发展进入再生和受控发展时期。

(5)数据管理阶段:本阶段的标志是完成了集成化的数据处理系统的实施,企业将主要精力从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转向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并开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6)成熟阶段:企业数据处理系统日益成熟,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重要支撑环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处于从控制阶段向集成阶段的过渡过程中,部分信息化实施的先进企业进入了数据管理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图1-12给出的诺兰模型是对企业数据应用发展过程总结后得到的一个模型,它并不是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理想模型,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要按照这个模型去规划信息化应用的发展阶段,这样会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走不必要的弯路。当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较好方法是在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加强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施集成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诺兰本人也认识到了该模型已经不能够充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实际情况,他于1995年提出了图1-13所示的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时代模型。

图1-13 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时代

在数据处理时代(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信息技术主要在企业的操作和管理层面起作用,其主要功能是专门工作的自动化,如开展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计划制定、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这个阶段主要应用的是信息技术的本原功能。在信息技术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信息技术在整个企业的业务管理和决策层面发挥作用,强调基于信息技术开展企业业务运作和决策,如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这个阶段主要应用的是信息技术的扩展功能。在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用于提高企业的业务效能,而是强调信息技术的战略作用和社会资源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将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并与其他企业实现协同,促进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如建立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协同产品商务系统、异地网络化协同设计制造系统等,这个阶段主要应用的是信息技术的战略功能。

诺兰给出的两种描述信息技术企业应用阶段的模型还不够细致,作者根据自身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的研究和理解,给出了图1-14所示的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五个发展阶段模型。

图1-14 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五个发展阶段

以下简要介绍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五个发展阶段。

(1)单个功能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较低,所开发的信息应用功能也比较简单,主要支持部门内部和个人的事务性工作,如财务记账、生产计划制定、采购物料数量品种计算、库存统计、计算机辅助绘图等。

(2)部门级的集成应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具有一定集成度的综合应用软件,如实现了财务、库存、采购、计划集成的MRPII(制造资源计划)系统,CAD软件实现了产品造型与绘图的功能,这些集成化的应用系统将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3)企业范围内集成应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企业资源规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为代表的企业范围内的集成应用。ERP扩展了MRPII应用的范围,不仅包含了MRPII的基本功能,还包含了如客户关系管理、售后服务、项目管理、集成化的过程管理等功能。在产品研制和设计自动化应用方面,在PDM系统的基础上,对产品研制过程和研制过程中涉及的产品数据进行集成化的管理,实现了CAD/CAPP/CAM集成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工作促进了产品设计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CIM则是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的典型,从整个企业信息集成与系统优化的角度出发,强调信息集成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规划,以期提高整个企业的T(产品上市快)、Q(质量好)、C(成本低)、S(服务好)水平。CIM技术的成功应用大大增强了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信心,加快了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步伐。无论是ERP、PDM还是CIM,都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从支持功能事务处理阶段发展到支持流程集成与流程管理的业务处理阶段。

(4)集成客户与供应商:自20世纪90年代中以来,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技术受到企业广泛重视。作为集成客户和供应商重要手段之一的电子商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大型企业和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希望通过电子商务这种低价位的新型方式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样,供应链管理系统也获得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基本观点是在整个供应链中,每个企业(无论是原材料供应商、部件供应商、整机装配厂、还是代理商和销售商)都是为最终客户提供服务的整个服务链中的一个环节,绝大多数厂家既是为后续厂商提供产品的供应商,又是前趋厂家提供产品的客户。因此,快速高效地实现供应链中相关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换,降低信息交换的事务成本有利于为最终客户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并且可以对市场的变化进行快速的响应。供应链管理软件通过与企业的ERP或者相应管理软件的集成,并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工作流管理软件、Web等方式迅速交换信息来达到上述目标。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以与客户和供应商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规范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不仅要组织好企业的内部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过程管理。

(5)基于价值网络的企业间集成: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的业务环境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许多CEO已经认识到要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必须使企业主动响应市场变化。创新、柔性、产品上市时间短的需求,企业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的愿望,促使企业对产业的结构进行彻底的再思考,关注公司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竞争力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这种围绕核心能力对公司进行分解和重组的过程,导致了新型的协同生态系统(collaborating ecosystem)的出现。从IT专业人士的角度看,公司已经开始变成组件化。为了高效率地开展业务运作和管理,仅仅组件化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整个价值网上实现业务组件间交互的无缝和紧密集成。价值网业务柔性化要求组件网络必须具有柔性。即:企业可以“内化(in-source)”外包得到的组件,或者“外包”其内部的组件,从而使企业实现随需应变的业务(on demand business),即企业能够在市场变化发生时就能够识别其变化,先于其竞争对手做出合适的反应,并且保持与客户、价值网伙伴和员工需求的同步。信息技术在支持企业业务转型和价值网络集成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云计算、物联网计算、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协同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术、业务流程管理等先进信息技术和系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成为支持基于价值网络和面向服务的企业间集成和协同的重要支撑环境,为企业进行社会资源整合和价值网络的增值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从图1-14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还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面向功能的事务处理阶段,其工作重点是提高部门内和个人事务处理的效率、降低事务处理成本,该阶段对应于信息技术的本原功能。第二个阶段是面向流程的业务管理阶段,强化了面向流程管理的业务处理系统功能,支持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主要目的是从提高整个经营过程效益、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经营过程柔性等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因素入手,按照经营业务而不是按照功能、根据最终经营目标而不是局部优化的思路,在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的指导方针下发展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该阶段对应于信息技术的扩展功能。第三个阶段是面向价值网络和社会资源优化整合的战略信息管理阶段,对应于信息技术的战略功能,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跨越了企业的边界,成为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和价值网络集成的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