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与展望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中趋稳,全年增长7.2%,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投资运行在放缓的大趋势下呈现出“稳”的新迹象,资金来源、民间投资、装备制造业投资等部分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当前,投资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财政整固抑制政府及基建类投资、金融去杠杆推高资金成本、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放慢阶段、部分行业投资持续下降等问题比较突出。展望2018年,出口稳定向好、工业利润增加、技改投资需求旺盛、新兴投资加快发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快推进等将支撑投资平稳增长。综合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回稳的脆弱性仍然较大,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将筑底企稳,预计增长6.5%左右。
一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特征
在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投资的主基调定位为“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9.0%左右。但从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看,投资增长预期目标无法完成,已经连续四年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2017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动能仍然偏弱,延续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下行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7.2%,较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受钢材、水泥等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同比大幅上涨的带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攀升至105.8,同比提高6.4个点。2016年一季度至2017年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各季名义增速分别为10.7%、8.1%、7.1%、8.0% 和9.2%、8.3%、5.8%、6.4%,呈现出放缓态势。在支出法GDP构成中,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1%,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10.1个百分点,贡献度减少0.6个百分点。
表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目标与完成情况
注:投资计划预期目标是政府对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期望达到的目标。预期目标本质上是导向性的,在反映投资发展基本趋势的同时,主要是向社会传递宏观调控的意图,以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不等同于预测值。
表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及价格指数
但同时,固定资产投资运行也呈现出“稳”的新迹象,资金来源、民间投资、装备制造业投资等部分指标出现积极变化。总体判断,投资运行呈现出“缓中趋稳”的特征。
图1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走势图
(一)资金保障程度仍然很低,但资金来源出现积极变化
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4.8%,较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投资的资金保障程度继续降低,整体投资、项目投资的资金充足率分别为1.00和0.91,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02个和0.03个点。但从月度走势看,资金来源呈现出积极变化趋势。在预算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整体回升的带动下,投资到位资金累计增速连续10个月提升,扭转了年初持续下降的局面。
(二)“国有快民间慢”仍在延续,但民间投资增长企稳向好
2017年,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0.1%,较上年同期回落8.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6.0%,较上年同期提升2.8个百分点。“国有快、民间慢”格局仍在延续,但随着民间投资增长企稳向好,两者增速差距缩小至4.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为60.4%,较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随着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和信心均有所增强,民间投资在第三产业中的道路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文体娱乐业的增速分别提升9.0个、16.1个、5.5个和9.8个百分点。
(三)制造业投资低速增长,但装备制造业投资明显加快
2017年,制造业投资增长4.8%,较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总体投资的比重为30.7%,较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分大类看,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7.5%,大幅提升3.7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投资增长2.4%,回落5.1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下降2.7%,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外贸出口形势向好,《中国制造2025》鼓励产业升级改造,带动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投资动能增强。受产能过剩、环保要求加码的制约,高耗能制造业投资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受工业原材料成本上升、消费品供大于求等因素制约,消费品工业投资增长明显放慢。
表3 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情况
注:括号内分别是2016年消费品制造业投资、高耗能制造业投资、装备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加快,但调控政策已转向紧缩
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同比加快0.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总体投资的比重为17.4%,与上年同期持平。随着主要城市加大加快用地供应,以及“营改增”扩围减轻房企税负,激发了房企购地热情,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大幅增长16.3%。在去库存政策的刺激下,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16.9亿平方米,刷新历史新高,高库存矛盾基本得到化解。11月末广义商品房库存(现房加期房)为19.8亿平方米,同比减少5亿平方米,降低了20.1%,广义商品房去库周期降低至14.9个月,已经处在合理去化周期区间内(12~18个月);狭义商品房库存(待售面积)为6亿平方米,同比减少0.95亿平方米,降低了13.7%。
需要说明的是,去化周期是相对概念,目前14.9个月的去化周期是建立在2017年前11个月平均销售速度(1.33亿平方米/月,历史最快)上的。如果以2016年前三季度月平均销售速度(1.23亿平方米/月,历史第二快)计算,去化周期为16.1个月;如果以2013年前三季度月平均销售速度(1.01亿平方米/月,历史第三快)计算,去化周期达19.7个月。
政策刺激下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回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居民部门购房加杠杆速度偏快,部分信用低、偿付能力差的居民通过首付贷、抵押消费贷等途径过度加杠杆,承担着沉重的房贷负担,同时也加大了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过大,严重超出群众的收入承受能力,住房问题成为民生难以承受之痛,同时还拉大了有房者和无房者之间的财富差距,恶化财富分配,增加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在这些副作用的倒逼下,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转向紧缩,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政策先后出台。总体来看,此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周期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初到2016年9月属于放松阶段,2016年10月至今属于紧缩阶段。
(五)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但地方政府违规融资受到严控
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14.9%,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占投资总盘子的27.4%,较上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支撑投资增长的定海神针,贡献率高达59.9%。分行业看,基建投资增长呈现“一加快、两放慢”的特征。受积极化解交通领域存量资金、车辆购置税大幅增长等因素的带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受专项建设基金暂停发放等影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受煤电行业去产能的影响,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大幅回落10.5个百分点。
2013年以来基建投资持续高速度增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针对部分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时有发生、局部风险加速累积的情况,财政部等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 50号)、《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 87号),严控地方政府购买服务事项范围,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现阶段,政府信用是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基建设施项目的重要因素,规范政府购买服务将大幅收紧地方建设融资渠道。
(六)区域投资增速普遍回落,尤其是个别省份投资大幅下跌
2017年,四大区域的投资增长态势出现分化,呈现出“东中西增速放缓、东北增速转正”的局面。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同比回落0.8个、5.1个和3.7个百分点,放缓幅度均大于全国总体投资(0.9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增速由正转负,大幅提升26.3个百分点。
令人担忧的是,辽宁、天津、内蒙古、吉林、甘肃5个省份的投资额出现下降,河北、宁夏2个省份的投资增速出现大幅的放缓。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在经过2014~2016年异常大幅下降(-1.5%、-27.8%、-63.5%)的情况下,2017年1~11月继续同比下降3.6%。天津市投资出现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1.4%,较上年同期回落9.6个百分点。内蒙古投资下降6.7%,较上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吉林省投资下降2.5%,较上年同期回落12.7个百分点。甘肃省投资也出现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1~11月同比下降39.3%,其中项目投资同比下降44.3%。河北、宁夏投资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回落3.8个和7.4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投资明显疲弱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除挤出投资数据水分外,还有以下原因:一是“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尚在稳步建立,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仍在恢复阶段;二是过分倚重传统动能,产业结构转型难度较大,新动能投资规模相对不足;三是过于依赖政府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受地方政府债务管控趋严的影响,这两类投资增长受到负面影响;四是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保督察不断深入,部分高耗能、高污染投资项目停工。
二 当前投资领域需要关注的问题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稳中有忧,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需要密切关注以下问题:投资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财政整固抑制政府及基建类投资、金融去杠杆推高资金成本、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放慢阶段、部分行业投资持续下降。
(一)投资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
近年来,我国投资的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长期低迷的影响,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产业投资回报率显著下滑。同时,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先后在2008年底、2012年下半年实施促投资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的“补短板”投资。这些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投资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但其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此外,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以增量资本产出率(单位GDP增量需要增加的投资,数值越大,经济效益越低)来衡量投资效益,2015年达到7.2,是2007年的2.2倍。
图2 1991~2016年我国增量资本产出率变动趋势
(二)财政整固抑制政府及基建类投资
当前,对我国财政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患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全口径政府赤字规模快速攀升,公共财政赤字从2012年的800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3800亿元,地方专项债券从2015年的100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8000亿元。政府违规提供担保、政府信用介入的企业债务规模野蛮式生长,近2.8万亿元的专项建设基金、近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都变相地扩大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我国财政政策取向已经转向更加强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从主要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取向看,德国强调进行危机后的财政整固工作,主动削减赤字规模,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实现财政盈余,英国、法国的赤字规模自2014年以来也处在缩减阶段,美国自2010年以来赤字规模逐年缩减。从国内经济与财政的关系看,随着宏观经济的趋稳向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提高,财政政策具备了适当减弱积极程度的有利条件。此外,财政刺激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而导致的财政风险隐患却在明显加大。因此,在国内推进财政整固的政策背景下,政府直接投资和以政府信用撬动基建投资的能力将受到有效制约。
(三)金融去杠杆推高资金成本
针对相当一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快速加杠杆、进行监管套利、累积金融风险等问题,央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和推进积极稳妥去杠杆。在去杠杆的政策取向下,金融市场利率普遍上行,资金成本明显走高。
货币市场方面,11月银行间隔夜拆借和七天拆借加权利率分别比上年12月提升了46个、64个基点。资本市场方面,11月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中期票据、企业债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5.10%、5.75%、5.75%、6.82%,分别较上年12月抬升了101个、91个、89个和128个基点,国债平均发行利率为3.84%,较上年12月提升了102个基点。虽然贷款基准利率并未做出调整,但随着短端利率传导至长端,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经实质性走高。2017年9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6%,较上年12月提升了49个基点。金融去杠杆将继续推动资金利率上行,增加金融套利和过度加杠杆的成本,通过资金价格机制引导全社会合理有序利用杠杆,同时,社会资金利率的上行也将增加投资项目的融资难度和成本,降低投资预期收益率。
图3 市场利率持续走高
(四)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放慢阶段
随着房地产收紧政策的效应释放,我国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201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7.7%和13.7%,较上年同期大幅降低14.8个和21.1个百分点。8月、9月15个热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全部为零或下降。10月12个热点城市环比为零或下降。11月11个热点城市环比为零或下降。12月仍有7个城市环比为零或下降。我国房地产市场一般存在着长达3~4年的“低谷—反弹—高峰”的周期性特征。2014年是房地产市场的低谷期,2015年是反弹期,2016~2017年是高峰期,这意味着2018年房地产市场将大概率步入低谷期,房地产业投资也将受到影响。
需要澄清概念、突出说明的是,房地产业投资与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存在一定区别的。房地产业投资按照建设单位划分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即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房地产业投资。其中,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承建的计入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由项目建设单位(如城市建设公司等)承建的房地产业投资项目计入其他房地产业投资,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房产中介投资项目等。2017年1~11月,房地产业投资额为12.8万亿元,增长4.2%,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10万亿元,增长7.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他房地产业投资额为2.8万亿元,下降6.7%,同比大幅回落13.3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全面实行棚改货币化安置的影响,将部分棚改投资转化为存量商品房的购买力,相应地减少了其他房地产业投资规模。因此,在明确了房地产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区别后,可以预判,在调控政策收紧、商品房销售放慢的影响下,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大概率明显回落,但只要政策得当(如地方政府增加供地、因地制宜地部分取消棚改货币化安置),适当增加其他房地产业投资,整体上房地产业投资仍然具有平稳增长或者缓降的条件。
(五)部分行业投资持续下降
当前,除六大高耗能行业外,采矿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这四个行业投资也出现了连续两年左右的持续下降。其中,采矿业投资下滑主要是受大宗矿产品价格低位的影响,建筑业投资下滑主要是受国内整体投资放缓、建筑业产能过剩的影响,金融业投资下滑主要是受信息技术发展导致物理网点需求减少、近两年金融业发展放缓等的影响。而批发零售业,具有投资规模大、中小企业偏多、民间资本集中的特点,行业投资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贷款难度加大。批发零售业中小企业居多,不良贷款率偏高,导致银行系统普遍收紧其贷款规模,批发零售行业融资困难。二是经营成本不断提高。批发零售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连续攀升、商业房屋租赁费用不断上涨,侵蚀了批发零售企业的盈利水平。三是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模式分流了部分线下传统消费,挤压了传统批发零售企业的利润空间。投资在当期是需求,项目建成后会形成有效供给。因此,当某个行业出现投资持续下降的局面,就需要关注其成因,实施相应政策,防止行业投资过度衰减而导致后续发展动能和有效供给不足。
图4 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情况
表4 四个门类行业投资规模连续下降
三 2018年投资形势分析及全年预测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回稳的脆弱性仍然较大,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在出口稳定向好、工业利润大幅增加、技改投资需求旺盛、新兴投资加快发展、PPP模式加快推进等有利因素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在2018年筑底企稳。综合判断,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6.5%左右。
(一)投资增长存在向合理速度趋近的动力
投资率等于资本形成总额与GDP的比值。在投资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资本形成总额的名义增速应该等于GDP名义增速。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总额不完全一致,其增速也有些差异。但总体上看,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应该与GDP名义增速存在一定的合理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围绕着GDP名义增速上下波动,在经济过热期,投资名义增速大于GDP名义增速;在经济下行期,投资名义增速低于GDP名义增速。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经济增长的韧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偏离GDP名义增速的幅度也将明显减小。2017年,GDP名义增速为11.2%,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仅为7.2%,处在一个相对过低的水平。考虑到2018年GDP名义增速将达到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稳定在7%左右的平台上是比较合理的。加之当前资金来源、民间投资、装备制造业投资等部分投资指标出现积极变化,进一步预判,此轮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二)出口稳定向好将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投资
2017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速加快,呈现稳步复苏态势。201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修订报告,将2017年和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至3.7%和3.9%。受世界经济向好的带动,全球贸易继续增长,WTO预测,2018年全球贸易增长将达到3.2%,增长区间为1.4%~4.4%。国际市场是我国制造业产成品的重要销售市场,整体份额占10%左右。外贸出口向好将进一步缓解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促进企业增加投资。
(三)工业利润改善将增强企业投资能力
在外贸出口向好、供给侧改革缓解供求矛盾、工业产成品价格较快上涨、减税降费等因素的促进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11月,规上工业利润增长21.9%,较上年同期提升12.5个百分点,同比增加8416亿元。非金融类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3.5%,较上年同期提升20.7个百分点,同比增加4907亿元。企业经营利润增加有助于改善企业现金流,增强投融资能力。
(四)技术改造升级引领工业投资增长
围绕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深入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重点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基础能力提升、绿色制造推广、高端装备发展等重大工程,转型升级投资加快推进。2017年,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6%,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比重达48.5%。2018年是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实施周期的收官之年,技术改造升级将继续引领工业投资增长。
(五)特色小镇、幸福产业等新兴投资快速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是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住建部公布的全国3675个重点镇、镇年均投资10亿元测算,预计每年将带来3.6万亿元左右的镇域投资规模。在居民消费升级的促进下,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上述幸福产业相应迎来快速发展、提升供给质量的重要机遇,成为新的投资热点。2017年,文体娱乐业投资增长12.9%,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18.1%,教育投资增长20.2%,均明显高于同期整体投资增速。《2016中国旅游投资报告》显示,在强劲的旅游需求驱动下,2016年旅游业投资额达到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最具有潜力的投资领域。
(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快速推进
2014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创新、规范和发展,PPP模式的推广和落地速度不断加快,社会资本参与热情得到实质性提高。根据财政部PPP中心发布的第8期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季报,截至2017年9月末,全国入库项目有14220个,总投资额达17.8万亿元。落地率为35.2%,较6月末环比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国家示范PPP项目落地572个、总投资额1.47万亿元,落地率高达82.1%。PPP落地项目主要集中在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行业。同时,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文化、体育、医疗、养老、教育、旅游)也更多地采用PPP模式,截至9月末,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项目数为1321个、投资额1.1万亿元,较6月末净增入库项目172个、净增投资额1648亿元。PPP模式的加快推进,将有效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资金来源,增强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能力,助力“补短板”建设。
四 政策建议
2018年投资工作要围绕“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激活民间投资新空间,进一步推广PPP模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健全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优化批发零售业投资环境,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效。
(一)着力扩大三类有效投资
一是加强补短板投资。结合实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围绕脱贫攻坚、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大补短板投资力度,增加有效供给和培育发展新动能。二是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推动贯彻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减轻实体经济税费负担,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探索开辟民间投资新空间,促进民间投资继续回稳向好。三是加大引进外资力度。要在开放的范围和层次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开放的思想观念、结构布局、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拓展。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二)激活民间投资新空间
一是试点放开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准入。选择若干试点城市,在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教育、养老等服务业,全方位放开市场准入,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以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来激发市场活力。二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限时完成生产经营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整建制或部分转制改企工作。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体系,促进各类企业主体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平等竞争。三是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建设。简化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在事中事后监管实践中丰富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制度,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各类社会成员的信用管理。
(三)进一步推广PPP模式
一是加强对PPP的规范管理。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10%“红线”的硬性约束,建立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统计监测体系。明确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严禁各类借PPP变相举债的行为。二是建立健全中长期财政预算制度。将对PPP项目的支付责任列入中长期预算,确保各级财政的中长期可持续性。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加快建立科学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定价机制,确保投资项目的合理回报率,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和项目可融资性。四是支持民间资本参与PPP。将民营资本参与率纳入PPP工作考核体系,严禁对民营资本设置任何差别条款和歧视性条款。
(四)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一是重点实施六大专项工程。继续推进工业强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工程,着力培育高端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二是加大政府奖励补助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设备购置补助、中长期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三是加大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重大技术装备进口,高新技术企业、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
(五)健全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地方政府住宅土地供应制度。强化对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年度执行情况的考核监督,指导地方编制发布住宅用地供应三年滚动计划和中期规划。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证制度,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提升中小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推进小城镇和乡村一体化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大小城市间、镇村间的均等化。三是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经营住房租赁业务,培育发展住房租赁企业。支持长租公寓等租赁业务发展,满足城市“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需求。四是完善房地产相关财税制度改革。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工作进度,建立健全覆盖住房交易、保有等环节的房地产税制。五是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发挥好棚改实现方式(补砖头、货币化)对稳定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的积极作用。对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幅度较大的地区,要适当减少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
(六)优化批发零售业投资环境
一是切实减轻批零企业税费负担。减免征收小微批发和零售企业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进一步加强收费管理,坚决取消各种违法违规收费项目,重点督查涉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乱收费行为。二是设立批发零售企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重点用于促进电商与实体零售商加快融合,支持现代物流、绿色农产品基地、大型购物中心等新业态投资,培育批发零售龙头企业,积极引入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三是加大金融对批发零售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等加大对批发零售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进省级再担保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大力发展多种新型消费业态。鼓励批零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支持多领域经营的连锁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多种新型业态,丰富市场企业类型。
参考文献
许宪春:《经济分析与统计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何立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力促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第4期。
王成勇、柯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8期。
许昆林:《积极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中国投资》2016年第2期。
江克宁:《地区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7期。
詹和平:《宁波“十三五”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环境分析》,《宁波经济丛刊》2015年第1期。
陈会玲、危丽:《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时间序列分析》,《知识经济》2015年第6期。
罗国三:《十五年来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和基本评价》,《经济研究参考》1994年第38期。
赵迪、余良昊、高迪:《GDP与出口总额以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VAR模型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年第6期。
李扬:《投资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全球化》2015年第7期。
(撰稿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胡祖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