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形势分析与展望
近些年来,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消费,包括“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等。未来消费增长的空间会更大,新的消费亮点也将不断形成。
一 居民消费特点分析
(一)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45元,增长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5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374元,增长4.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38元,增长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人均居住消费支出4107元,增长9.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121元,增长7.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1%;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2499元,增长6.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6%;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86元,增长8.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451元,增长11.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9%;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447元,增长10.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
图1 2017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正在逐步发生重大转变——消费已经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消费升级所涉及的产业包括旅游、住宿业、日化、家电、家居、食品等。中国正在进入消费升级的阶段,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处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的上升期,居民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增加,而商品消费增长相对缓慢。除必备的吃、穿、住、行外,娱乐、教育、医疗、旅游、生活服务等服务和体验式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服务性消费不断上升的趋势还将持续。随着服务性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消费者的需求已经由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
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新兴热点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新消费”惠及每一位消费者,也在推动消费升级。家庭居住、个人穿戴、医疗健康等新型智能硬件层出不穷。消费领域出现的一系列新业态,例如无人零售、移动支付,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线上线下融合业务创新活跃,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持续扩大,交通出行、旅游住宿、购物、娱乐、餐饮外卖等领域的新型消费迅速兴起。通过手机扫码骑共享单车、实现自助买单,手机订酒店、民宿等“新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阿里数据显示,2017年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达到1682亿元,11月11日13点9分便打破2016年“双11”全天成交纪录。据测算, 2017年餐饮外卖市场交易额超过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超过60%; 2018年交易额可望超过2400亿元,增速保持在50%左右。国内民宿市场每年的增长率都在60%以上,2017年的交易规模预计超过120亿元。
(三)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消费对经济增长持续发挥基础性作用。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比2016年净增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第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继续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在消费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出现了积极变化,新的消费热点不断释放出新的消费潜力。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形态正日臻成熟。当前,中国居民消费的突出特点:一是居民消费需求由满足日常需求向追求品质转变。高品质、多功能、智能型的产品日益受到追捧。二是消费方式由单纯的线下向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的转变。三是消费品类从以商品为主向商品和服务并重转变。
(四)网络消费成为重要消费方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其主流是网络购物平台的发展,相应的与之相配套的支付方式、物流等经济服务业快速崛起。消费者行为变化趋势表现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渠道购物成为主流消费方式,消费者期待随时随地随性进行“场景触发式购物”。从电子商务总额、网络零售、移动消费、跨境电商交易额、第三方支付、快递、农村电子商务、电商园区数量等多个维度来看,网络消费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主流。
网络消费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能够被最大化满足。随着网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消费行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传统消费渠道相比,网络消费渠道通过改善消费实现条件、减少消费实现成本等途径,提升了居民的消费意愿,促进了居民消费。人们消费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和成本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网络经济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居民消费的交易成本。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生产者作为销售方直接与消费者进行交易,从而节约了大量流通环节的成本,网络零售商更能够通过节约实体场所的租金、人工成本、水电费等费用来降低经营成本,这些因素能够使网上销售商品的价格在一般情况下低于市场价格。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运输费用大大降低,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居民购物的出行费用被节省下来。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只需通过网页浏览就可从中收集大量资料,再从大量信息中寻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从而极大地节省了获取商品信息的时间。网络购物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节省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消费者更加注重社交网络对商品的反馈,用电子方式互相交流。他们不仅关注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商品的安全性,而且更加追求个性化商品。因为交易成本减低及消费的便捷性,所以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采用网络购物的方式进行消费,借助网络平台,消费者能够实现消费需求满足的最大化,从而促进了居民消费能力的释放。2017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8.6%、20.3%和30.8%。在商品销售方面,“双11”最能展示中国经济的活力。“双11”的销售额从2009年的520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682亿元,“双11”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购物本身。
网络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第三方支付方式。网络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消费模式的转变,还有互联网支付手段的更新。网络购物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海量的远程支付需求,这种需求催生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发展,提高了消费的便捷性。网上支付覆盖领域广泛。通过网络金融,居民可以快速、便捷地进行各种资金结算,这使得网络支付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支付手段,提高了消费的便捷性,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满意度。
(五)中国数字化消费领先世界
科技的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也逐渐影响着整个世界的电商环境。短短几年间,中国内地消费者从(近乎)无科技跨越到了高科技,直接进入了在线购物和拥有智能手机成为常态的世界。为了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生活,智能化设备与服务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家居、出行、健康、美妆、养宠等消费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在逐步强化智能化设计和功能。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2000年,中国内地仅有1.7%的人上网。如今,中国有超过7亿互联网用户,网络普及率超过5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化消费者的人口国。整个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化消费者人口国。目前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中国电商销售额从2003年几乎为零的水平飙升至2016年的975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总销售额将达到1001.7亿美元,平均每个消费者支出约882美元。目前中国有9.27亿的活跃移动互联网用户、7.07亿的活跃微信用户、2.72亿的活跃支付宝支付用户、2.31亿的活跃酷狗音乐用户,以及5900万的活跃滴滴打车用户。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全球消费电子的重心逐渐倾向于中国,中国消费电子规模在全球的占比逐年攀升,与此同时,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追求高端产品的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快速崛起。
二 影响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居民收入提高推动消费需求扩大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多元化、多领域、多层次消费趋势明显。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2017年,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全国居民人均团体旅游、景点门票、体育健身活动和电影话剧演出票支出分别增长14.0%、10.6%、15.5%和9.5%。居民享受更多社会化服务,全国居民人均家政服务支出增长11.0%,旅馆住宿支出增长18.1%,美容美发洗浴支出增长8.8%。与之形成对比,居民的食品烟酒、衣着等基本需求消费支出增长较慢,增速分别为4.3%和2.9%。通信器材、汽车等商品销售旺盛,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消费主流的趋势明显。
(二)群体之间收入不平衡导致消费能力不足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解决好“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民生领域还有很多短板,例如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居民收入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居民收入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政策要注重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收入差距大势必影响到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2018年1月,中国社科院社会政法学部、中国社科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发布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选择》报告显示,中国目前低收入群体占为35%,中低收入群体占22.7%,中间收入群体占19.6%,中高收入群体占14%,高收入群体占8.7%。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占比接近58%。由于中低收入者人数众多,尽管他们是潜在的消费力量,但是由于收入水平低,制约了其潜在消费的实现,对拉动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还比较有限。把低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带动起来,让他们也能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减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不平衡问题将是未来一段时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时,给出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判断,“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标准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1∶7的保守汇率计算,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为2.5万~25万元人民币。按此标准,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中等收入群体的分布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选择》报告显示,如果将中间收入群体、中上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相加在一起,则大约有6亿人口属于中等收入以上收入家庭。无论是从消费者数量还是其收入水平来看,中等收入群体是最有动力和潜力扩大消费的。这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层次正在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消费内容从以商品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其服务性消费更侧重于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方面,这种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潜力仍需经过时间积蓄。随着实物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四)有效供给不足制约消费增长
收入的增长引发了居民消费需求及其偏好趋势的变化,消费类型从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向发展型、服务型转变。但消费品市场供需结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低端产品供应过剩,中高端产品供应不足;海淘海购消费日趋增多,海外消费快速增长,不断挤占国内消费空间。
消费品供给与消费者收入错位。对于中高收入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看中商品质量、特点而非价格低廉。相对于这部分购买力和需求来说,低价位的商品和服务较多,对现有的商品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国内消费市场不能够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商品,这部分消费者持币待购或者直接到国外市场消费。而对于低收入消费者而言,由于其收入水平低、购买力弱,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仍相对较高,不能够充分满足低收入人群的生活需求,其购买潜力受到抑制。
供给端低质化现象仍然存在。在消费品市场上,一方面,有些商品供不应求,但是也有很多商品供过于求,这类商品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难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模式的变化,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对那些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市场供给不足,从而使一部分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在食品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三 继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举措
2016年年底召开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分明确地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为此,解决的途径之一是“推动供需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居民消费升级的特点,在新的一年及未来的一段时期,在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居民消费的同时,尤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有效增加居民收入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此外,需以民富优先破题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显著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居民财产权保护制度,使中等收入群体对政策具有稳定的预期和现实的保障。
应积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财政政策要向普通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倾斜。财政支出要加大对扶贫、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保障力度。
着力促进创业就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拓展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更加有力的激励机制,提升创新创业参与率。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转变政府职能,激发民间企业活力。对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研人员、小微企业创业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基层干部队伍、有劳动能力困难群体,将实施激励计划,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
(二)扩大和完善服务消费
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直接带动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居民在家政服务、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服务需求不断释放,在金融、技术、旅游等领域的服务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文化创意等新兴消费。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
加快提升服务水平,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提高支付、物流、产品售后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水平。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服务性消费升级,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在养老服务、医疗健康、休闲旅游等居民消费热点领域创新个性化服务产品。坚持绿色发展,转变消费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服务过程和消费方式绿色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水平发展,加快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市场化服务供给,推动新型消费。推动服务重心转向企业、行业和市场,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创建全国服务业创新成果交易中心,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抢抓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推动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推动文化消费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三)改善消费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通达性加强,个性、互动、体验等新型消费方式蓬勃兴起。电子支付、网络约车、共享单车、O2O(线上到线下)服务等新型消费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验到新消费时代的便捷。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完善政策措施,改善消费环境。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改善消费环境的有利氛围,形成企业规范、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将有关信用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施失信联合惩戒,逐步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生活性服务业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居民消费领域乱涨价、乱收费、价格欺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计量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完善网络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担保、损害赔偿、风险监控、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信用管理等制度,引入第三方检测认证等机制,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消费维权工作力度,围绕百姓消费升级趋势和消费热点,进一步加强消费维权制度建设,加大流通领域监管执法力度,全面推进12315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消协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改善消费环境,为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使市场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提高信息消费供给水平
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部署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壮大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信息消费已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信息消费重点领域发展,包括生活类信息消费、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行业类信息消费和新型信息产品消费。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信息消费供给水平。
推广数字家庭产品。鼓励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智能家居“产品+服务”模式,推广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安防等新型数字家庭产品。加强“互联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及平台开发,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
拓展电子产品应用。支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应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在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等领域开展新型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示范区建设,发展辅助驾驶系统等车联网相关设备。
丰富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扶持一批重点文艺网站,拓展数字影音、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内容,丰富高清、互动等视频节目,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创新企业。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等融合性业务。
壮大健康医疗。加强家庭诊疗、健康监护、分析诊断等智能设备研发,进一步推广网上预约、网络支付、结果查询等在线就医服务,推动在线健康咨询、居家健康服务、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应用。
扩大电子商务服务领域。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邮政等社会资源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培育基于社交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及新技术驱动的新一代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完善新型平台生态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五)通过减贫脱贫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中国目前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消费能力大大制约了居民消费总体增长,因此扶贫与减贫也成为居民消费增长格局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有利于扶贫与减贫工作的推进。因此,消费增长格局形成最主要的支撑在于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户和贫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终解决居民主体的“能消费”问题。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脱贫攻坚投入的力度。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通过复制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异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和推动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
参考文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22/content_10336.htm, 2015年11月22日。
《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http://www.cnii.com.cn/wlkb/rmydb/content/2017-09/18/content_1889432.htm, 2017年9月18日。
乐琰:《大数据揭秘:这一年的消费升级,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11月17日。
商闻:《消费升级处重要关口 生活服务业呈现新特点》,《中国商报》2017年11月24日。
杨召奎:《消费升级,催生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工人日报》2017年12月29日。
张磊、刘长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经济学家》2017年第11期。
王有捐:《2017年全国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2017。
《国家统计局9位司局长撰文解读2017》,《中国经济年报》2018年1月19日。
(撰稿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