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湾道、台湾道台与台湾社会(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博士文库项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明清福建设道概况

随着明清道制的发展,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福建也随着全国道制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并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道制。

一 明代福建设道情况

根据《明史·职官志》的记载,明代福建共设有16个道,按性质不同可分为:5个分守道,9个分巡道,2个整饬兵备道(如表1-4所列)。

表1-4 明代福建设道概况

表1-4所反映的是明代福建设道的总体情况,实际上,有明一代福建各道的设置是时有变化的。以分巡道为例,如表1-5所列,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到,明代各个时期福建省所设置的分巡道在设道的地区及数量方面一直在变动。

表1-5 明代福建省分巡道设置

注:该表根据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2010届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8—19页相关资料整理。

关于明代福建各道发展变化的时间及其原因,何乔远在《闽书》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和分析。如表1-6所列,从何乔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明代福建各道的设置及其变化是较为频繁的,其目的是满足福建地方管理的需要。

表1-6 《闽书》中明代福建各道设置情况及其成因

资料来源:(明)何乔远《闽书》卷一“方域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再以漳南道为例,何乔远认为,其设置是因为“龙岩山贼肆窃”。而清代陈寿祺在《重纂福建通志》卷十九公署“汀漳龙道署”中摘录的明代李铛的一段纪略对此进行了分析,其内容如下。


明李铛记略:闽为天下大藩,例设三司,以总辖郡、县、卫若干所。续因地方辽阔,洪武二十年分设福宁、建宁二道,岁敕一宪臣掌之。福、兴、泉、漳,道隶福宁,自东北以次而南;建、延、邵、汀,道隶建宁,自西北以次而南。二道所隶,惟漳、汀极南为最远,以东西之地各至此而极也。掌福宁者,巡止漳州。掌建宁者,巡止汀州。二郡之不通如手足之痿痹,气脉之不贯也。成化六年,顺天府治中岩人邱昂,奏请添设一道,为漳南道,独莅二郡。既得谕旨,佥宪周公谟命贰守程公熙、通判吴公桓董其事,随山开道,置驿传铺舍。以建宁道司为漳南道分司,邑令萧侯宏、贰尹陈侯清于成化九年始,毁旧从新,以次而成,督工则老人郭明德焉。是为记。(清)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17册)卷十九公署“汀漳龙道署”,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第1页。


在李铛记载中,认为设置漳南道主要是为了使漳州、汀州二郡能够“气脉相贯”,故而成化六年(1470)明政府将原隶属于分巡福宁道的漳州和隶属于分巡建宁道的汀州析出,另设了漳南道进行管理。虽然其分析与何乔远略有不同,但二者都说明漳南道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对汀州和漳州的管理。这也就再一次证明了前文所论述的明代道制具有灵活、多变、“因事添设,或置或罢,不可胜纪”的特点。

除上述特点外,根据陈寿祺所纂《重纂福建通志》第六十四册卷九十六“明职官总辖”、第八十册卷百三十“明宦绩总辖”(同治十年辛未刊本)及何乔远《闽书》第二册卷四十二至卷五十“文莅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所记载的明代福建各道的任职情况,并结合上文论述,还可以归纳出明代福建道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明代福建设道不但数量大,而且类型多样。不但在各地设有分守道、分巡道,而且还设置了督理粮储道、提学道、巡海道等专务道。分守、分巡道辖区多重合或交叉,或同驻一地,或分驻两地,从职掌上来讲则是各有偏重的,各专务道也是各司专职。

第二,各道都隶属于布政司或按察司,代两司分巡地方,因此都带二司衔。一般是守道带布政司参政、参议衔;巡道带按察司副使、佥事衔。专务道则两种情况都有,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督理粮储多带藩司衔,提学多带臬司衔。此外,自成化年间开始,还有9个以左右布政使、按察使直接领道职的情况,如成化间,徐贯以左参政分巡建宁道,后又以右布政领巡海道。这是“由道长官升迁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道长官在原任上加升为按察使或布政使,即 ‘考满加升’之法”何朝晖:《明代道制考论》,候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学报》第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第三,从道员的任用上来看,在“明代福建各道任职情况表”中所列的285任267名道员中,除16名未记、9名举人、2名乡贡外,其余90%都是选择进士出身者来担任,这跟明代其他地区相比,已属于进士出身比重很高者(如据苟德仪统计,明代分巡川东道台进士出身的比重约为76.4%苟德仪:《川东道台与地方政治》,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7页。)。

综上所述,最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福建正式设道,之后福建道制不断发展,设道数量大、种类多,并无定员,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常因事制宜,但仍然保持基本稳定状态,为清代福建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清代福建设道概况

清代福建道制沿袭了明代建置,所以清前期,福建各道在设置上仍然保留了明代的某些特点。如顺治朝的《司道职名册》记载了福建设道的情况: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各1人,副使3人,佥事4人,共11人,分别担任分守福宁道、督粮道、分守漳南道、分守建南道、驿传道、提学道、海道、分巡兴泉道、分巡漳南道、分巡建南道、分巡福宁道各道长官。参见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第187页。可见,清初福建各道仍是由布政司参政、参议和按察司副使、佥事担任道台。这一点还可以在《清世祖实录》中得到印证。如表1-7所列,从顺治六年到九年,福建道制雏形已经基本形成。

表1-7 顺治朝《司道职名册》及《清世祖实录》对应内容对比

注:该表根据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第179—180页整理。

但是,上文已经提及,清初各道的设置基本上是权宜之计,随着政权的日渐巩固,统治者对道制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福建道制必然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这里,主要根据康熙癸亥成书的《福建通志》、雍正乙卯成书的《福建通志》、乾隆丁亥成书的《福建续志》、道光成书的《重纂福建通志》这四个不同时期的福建省志中关于清代福建各道的相关记载,再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其发展变化的历程。

如表1-8“清代福建设道情况”所示,清代福建道制的发展变化历程基本上与上文所述之清代道制发展的总体历程是一致的,其总体发展演变情况是:清初基本承明制,康熙朝开始大规模裁撤重叠设置的各道,精简机构。之后,从乾隆朝开始道的数量和类型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而在福建各道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表1-8 清代福建设道情况

续表

续表

注:该表部分内容参见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南开大学2010届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第62、96—98页。其中,所列乾隆朝三种史籍成书的先后顺序如下:《福建续志》,约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修纂,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二年学政王杰补修,清乾隆三十三年刊,纪事年限为乾隆元年至三十年,偶至三十三年;《大清一统志》,乾隆二十九年敕修,乾隆四十九年成书;《历代职官表》,乾隆四十五年敕修,乾隆五十四年成书。三者成书时间不同,可以互补不足,故将其中相关内容一并列出。

1.守、巡道的变化

根据表1-8各史籍所列情况,大致可以计算出各朝守巡道数目上的变化情况:顺治朝,分守3、分巡4;康熙朝,裁撤前分守5、分巡7,经过裁撤后只剩下分守1、分巡3;雍正朝,分守2、分巡5;乾隆朝,分守1、分巡5;嘉庆朝,前期为分守1、分巡4,后期为分守1、分巡3;道光朝,分巡5;光绪朝,分守1、分巡3,末期变为分守1、分巡2;宣统三年,只剩分巡3。可见,其发展趋势是分守道数量比分巡道少,且最终与分巡道合二而一,而分巡道的数量虽时有变化,当仍然维持基本的稳定,再一次证明了前文所论述的清代道制重视分巡道的功能的特点。

其中,常设的分守道是兴泉永道(前期为兴泉道),但最终仍归并于分巡兴泉永兵备道;常设的分巡道则是延建邵道、漳汀龙道、台湾道。这四个常设道的辖区包括了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汀州府、漳州府、龙岩直隶州、兴化府、泉州府、永春直隶州,覆盖了全省除福州府和建宁府以外的所有府州县。可见,守、巡道已经成为福建地方行政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此处所列的四个常设道已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具体情况下文将以台湾道为中心进行分析)。

2.专务道的变化

清代福建所设的专务道主要有提学道、粮储道、粮驿道、粮驿分巡道、清军驿传道、驿盐道、盐法道,主要职责是管理福建地方的学政、粮务、盐务、驿务等事务,但这些专务道到清后期基本被裁撤,宣统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才又新设了巡警道、劝业道。

清前期所设的专务道也是在不断地变动调整,根据(道光)《重纂福建通志》所载(如表1-9所列),提学道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时即被裁撤,改为提督学政管理福建学政(在学政这一问题上,还出现道台兼理学政的情况,如台湾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兼理台湾学政之务,下文将就此进行专门论述);而粮务、盐务、驿务作为关系清代福建民生大计的三大要务,则时而合设,时而分开,突显了专务道设置上因事制宜的特点。

表1-9 《重纂福建通志》中所列福建专务道变动情况

注:该表根据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六十九册卷百之七“国朝职官五总辖”,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第12—28页整理。

这里,还要特别提及一个专务道即兵备道,上文已经论及乾隆朝开始又十分重视兵备道的作用,但此时兵备道则大多数是与守巡道同设,同样,福建的情况也是如此,乾隆三十二年(1767),福建的兴泉永道、汀漳龙道、台湾道皆加兵备衔。根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其加衔原因是,“兴泉永道驻厦门,汀漳龙道驻漳州府,系与各提镇同城。又台湾道,海疆保障,抚御诸番,与台湾镇同驻,均请加兵备道衔”《清实录·高宗实录(一〇)》(第十八册)卷七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9页。。其实,这反映的仅仅是乾隆三十二年的情况,实际上,以台湾道为例,其加兵备衔与否与台湾的民变息息相关(这一问题留待后文详细论述),突显了其“兵备”之责。

3.各道辖区、驻地、道署、属员等情况

(1)辖区及驻地:清代福建设道,除类型和数量有变化外,各道的驻地、辖区也在不断变动。如表1-8所列,从各种文献资料中所记载之清代福建省各道之驻地、辖区的情况可以看出,各专务道都驻扎在省城,各守巡道驻地较为稳定,兴泉永道和台湾道随着其名称、辖区的变化,其驻地也相应发生变化,二者关系很是密切(下章将详细论述)。再则,随着龙岩和永春上升为直隶州,汀漳道和兴泉道的名称和辖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其目的是加强对各府、州、县、直隶州的控制,并达到各道势力上的均衡。林涓:《清代行政区划变迁研究》第三章“道的准政区职能分析——以道的辖区与驻所的变迁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第83页。

(2)道署:各道的道署所在地自然是随驻地的改变而变动,到道光年间基本趋于稳定,根据《重纂福建通志》的记载(见表1-10),各道道署如汀漳龙道、延建邵道是直接使用了明代道署,盐法道道署的历史更悠久,可以追溯至宋代。到清朝使用时,各道署时有整修,其规模较大,设计也是比较精细的,如延建邵道道署“中有看剑阁、识山亭、清晖阁、超然堂、翠竹山房、兰馥斋、云轩、揽秀亭”(清)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17册卷十九“公署”,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第10页。等。台湾道道署则更是规模很大且处处是美景,“中有斐亭……,丛篁环植,翠色猗猗……澄台在斐亭左……,高可望海。寓望园在治后……复结草作亭,颜曰 ‘环翠’,以蕉阴竹韵,依绕左右。当风来奏响,月落呈姿,云容天籁与霓裳羽衣相赓和,真不啻渭川千亩、绿天万树矣。又一亭,颜曰 ‘乾坤一草亭’。杜少陵侨居巴蜀,慨然有身世蓬鬓之思,公旷情逸致,俯仰宇宙,取诸怀抱于寄其所托,高霞相映,白云可侣,信足乐也。亭之右建一方台,衔遥天,吞大海,安平胜状,如在几席。稍西一亭,为公观射处,以 ‘君子’名之,有取于无争之义也。……鹤驯堂在后堂。丰亭在治东南……禔室……有十二胜”(清)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17册卷十九“公署”,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第43页。,可以说此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办公之所,更是一个休闲娱乐赏美景的好地方。

表1-10 道光年间福建各道道署设置情况

续表

续表

注:该表根据陈寿祺《重纂福建通志》第16册卷十八、第17册卷十九“公署”,同治十年辛未刊本相关资料整理。

(3)各道的属员:各道都有常设的办事人员。福建各道常设的属员主要有如下几种。

①库大使:从九品,福建的盐粮驿各道均设有库大使。如雍正七年(1729)高其倬奏请“添福建盐驿道衙门库大使一员”《清实录·世宗实录(二)》(第八册)卷八十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4页。。乾隆朝的设置则是“各道库大使,直隶、山东、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各一人;……库仓大使掌各道之库藏仓庾,皆因所掌之事先后设定员额”《清朝通典》卷三十四“职官十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210页。。其中,福建粮驿道库大使以布政使司都事兼管《大清一统志》(乾隆朝)卷三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1册,第485页。。光绪朝《大清会典》也载福建设有盐法道库大使一人《大清会典》(光绪朝)卷六“吏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3页。。说明库大使虽是杂职,但掌盐粮驿各道道库钱粮收支,很是重要。

②典吏:主要是协助道台处理道衙内的日常事务,如文书往来和册籍保管等,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各道衙门均设有典吏,以嘉庆朝为例,“福建福宁道、兴泉永道、延建邵道、汀漳龙道、台湾道各设典吏二名,盐法道设典吏九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一二五“吏部各省吏额福建”,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5辑第650,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0页。。典吏虽然身份卑微,但他们对道台却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清人曾有“司道之吏能病官”的说法,可见,典吏作为道台身边最亲密的助手,常握有实权,故能借公务之便,行利己之事。

③守备及标兵:道台虽为文官,但在清初政局未稳的情况下,各道还有武职属员,设有标兵,并由守备统之,据《清世祖实录》记载,福建“通省十道,每道标兵一百名,共兵一千名,各设中军守备一员”《清实录·世祖实录》(第三册)卷五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8页。,但随着政权的稳固,很快各道的标兵俱被收回,道标守备也就随之被裁,先是顺治十五年(1658)裁督粮道标下守备一员,顺治十八年(1661)则将分守建南道、分巡建南道、分守漳南道、分巡漳南道、分守福宁道、分巡福宁道、分巡兴泉道、巡海道、驿传道各道守备俱裁《钦定大清会典》(雍正朝)卷一二九“兵部职方司 镇戍 督标抚标”,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8辑第776,文海出版社1994年版,第8213—8214页。。后代,就基本未再设道标标兵和守备。但台湾道则是特殊,不但设道标,还设千总、把总,且一直到光绪年间,仍领有道标,这一特殊现象留待下文详细论述。

④幕友:除了上述公职人员外,道台的属员还有一部分是“私人”聘请的,这就是常常跟随其左右,为其出谋划策的幕友。乾隆皇帝还特别对幕友作了如下规定,官员到任后,只需“将幕宾姓名籍贯,申报督抚存案。六年勤慎无过,办事干练,准令本官出考申送。各该督抚详加考核,具题议叙,滥行保举,照例议处。至各衙门幕宾,既未设有定额,去留来往,听从其便”《清实录·高宗实录(一)》(第九册)卷十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1页。。也就是说,幕友是由官员自己出资聘请的,二者虽是宾主关系,但较为自由,合者留不合则去,如果受到官员的赏识,还能得到提拔,后来担任台湾道台的刘璈自己就是因为在左宗棠门下为幕友,“掌记室,参赞戎机”,后来才“以功荐道员”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6—327页。。所以,许多有才学之士也乐于入各官员之幕以施展才能并寻找时机以求入仕。

根据《清代士人游幕表》所列,清代江浙一带各道道台聘请幕友的情况非常普遍,福建虽相对较少,但也不在少数。道光二十一年(1841),张集馨奉旨补授福建汀漳龙道,其到任后称,该“道署向请三幕,每席一千六百元修膳,余核道署入项甚微,无力照办,因只延一席。署中审讯事少,而批判事多,余遂将呈词详稿自行批核,令幕友专办日行事件”(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页。,可见福建各道署聘请幕友是常见之事,且数量也不少,多时一次会聘请三个。这些幕友因不是正式公务人员,所以多不见于记载,但从《清代士人游幕表》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存留下来的名字,如道光十七年(1837)夏至二十一年(1841)夏,刘存仁入福建督粮道常南陔幕,主要管理文案、教读工作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80—181页。;光绪年间,谢钟英至台,即为台澎兵备道顾肇熙所留,并颇受重用,任台南盐务总局提调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8—329页。

4.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

根据朱东安整理的表(见表1-11),鸦片战争时福建仍设有粮储道、盐法道、兴泉永道、延建邵道、汀漳龙道、台湾道6道。随着列强侵略的一步步加深,福建社会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兴泉永道最终归并分巡道,粮储道、盐法道被裁撤,增加了巡警道、劝业道等新型专务道,并且道台们还担负起了反抗外来侵略的重任,但这些并不能改变地方政治体制的弊端,故而,其必然结果是走向没落。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被日本割占,台湾道也就随之消亡了。

表1-11 鸦片战争时福建各道设置情况一览

注:转引自朱东安《关于清代的道和道员》, 《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第198—199页。

综上所述,清代福建各道随着形势的变迁相应地出现了各种变化。经过前期的改革,福建道制不断完善,道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后期,在面对外来侵略时,虽然也被迫小有修补,但仍然无法改变自身的弊病和缺陷,因而,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各道也最终走向消亡。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台湾道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最能够体现这些变化的。故而,以上述论述为背景,本书主要考察的是台湾道在历史变迁中的各种变化,从而对清代道制能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