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端王府夹道
1940年夏天,我考入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44年夏毕业。当时,北大工学院院址在西四北端王府夹道。学生的宿舍第一学年时是在祖家街,第二到第四学年是在翊教寺街。1983年11月到北京西单民族文化宫去参加80周年院庆,最后一项活动是“返校”。当时,坐了大客车到了端王府夹道,一见原来的校舍拆得全没有了,已改建成为北京市少年儿童活动中心,但老同学们仍然进去转了一圈,当然什么也看不到了,只有一位老同学指着几棵老槐树说,“这还是原来的那几棵老槐树”。1989年有一位留美同学回国探亲,我又从山东到北京去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会后我自己一个人到了祖家街和翊教寺街,想寻找学生时代住过的宿舍,但也是不见旧日踪迹了,原址上已建成了一片楼房。现在已进入了21世纪,从进大学到如今也已过了60年时光,我也已经81周岁了。回忆当年的大学生活,有许多往事,仍然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首先是工学院的师资力量深厚强大。我在第一、二学年时的土木系主任是朱兆雪教授,他是留法学生,教授力学课,讲得熟练精彩,特别是图解力学,令人至今不忘。我家住在山东省济南市,有一个红万字会道会门,曾由朱兆雪教授设计并组织施工,建成了一座三进的两层宫殿式道院,斗拱挑檐,画梁红柱,气象非凡。新中国成立后被改为山东省博物馆。因我家就在附近,我经常还去看看。从第三到第四学年,土木系主任改为黎锦炯教授。他是唐山交大毕业,曾担任过山海关桥梁工厂的厂长、总工程师,教授我们桥梁工程课程。北平解放前夕他奔赴解放区,新中国成立后到铁道部担任工务局长,改名为黎亮。我于1949年冬去铁道部开会时去见到了他。后来他调任铁道部设计总局总工程师。我每逢去北京开会时,总要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1981年,我开完会到他家去看望时,他已患半身不遂,逾年就去世了。系里再一位老师就是教测量的黄士伦教授。他用他所著的《测量学》作为教材教我们。这本《测量学》我一直保存,到“文革”才遗失。还有一位老师就是孙伟东教授。他是日本东京帝大毕业,教授超静定力学。他所教的钢筋合高层框架结构的分层力矩分配法至今还在应用。由于我能得到这些名师的教导,才使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有能力贡献出自己的微小力量。
当时工学院的建筑和设备,也可称为一流。有一座庞大的教学大楼,有化学物理试验室,有木、铁、铸工实习工厂,有图书馆。另外,在前院东南角挖了一个人工湖,挖出的土在东南面堆了一座假山,上面还修建了一个亭子叫“赞仰亭”。人工湖冬天便成为滑冰场。有时还请人来表演。我就是在那里学会了滑冰。在学院的西边,辟有一处大运动场,可以开运动会。至今,我手头还存有当时工学院大门、赞仰亭、教学大楼的正面全景、大楼前面的两个石狮子以及一座日晷的照片。
当时住的学生宿舍,在那个年代还算不错的了,虽然是平房,但宿舍有工友负责管理供应开水,冬天能生上烟筒、火炉,印象最深的是到了冬天生了火炉,有时大家就凑钱买上白菜猪肉炖上一锅吃,我现在还存有当时同学们在宿舍门前合影的照片。那时,北京有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三个大庙会,五天一轮。护国寺庙会就在工学院附近,每逢庙会就去逛,庙会上都是卖小吃及玩杂耍的,沿街还有摆地摊卖旧货的。我们当时经济大都不富裕。要买绘图仪器价钱很贵,因此有时就到地摊上买圆规、鸭嘴笔使用。那时,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景山公园都不要门票,就是故宫,票价也不高,因此经常去玩。有时,还借家住北京市同学的自行车,到动物园、颐和园、玉泉山、碧云寺、卧佛寺、香山等处去玩,甚至我们还一起去卢沟桥和通县玩一整天才回来。
当时,第二、三学年和第三、四学年之间的暑假,学校都组织同学到校外去测量实习。1942年夏,我们土木系全班同学被唐山河渠工程处分派到滦河铁路大桥上游去搞测量,完成任务后又被派到汉沽蓟运河测量。1943年夏天,全班同学又到天津工程局去实习了一个月。并参观了一些水利工程如船闸、丁坝等。
现在虽然工学院的旧址被拆光了,但这些回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