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海瑞与明世宗的文化心理分析
海瑞的奏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对嘉靖帝的“君道”之失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批判,这在嘉靖帝后期的统治中,二十多年来第一次有人敢这么做。
实录的作者对此分析道:“瑞疏言谠而意忠,非故欲批逆鳞以沽直者。”这是对海瑞进谏动机的充分肯定。“言谠”,谠乃直言、善言之意;“意忠”,是说海瑞上疏的立意乃忠诚于君主,而不是为了给自己沽取正直的名声故意批评君主、故为直言以耸视听。这个分析是非常符合实际的。
海瑞的冒死进谏,需要有坚毅的心理品质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后人将其概括为“海瑞精神”,这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吾以为,这种精神的形成应该从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微观视角看,首先是海瑞母亲谢氏家教的成果。海瑞自己在《与琼乡诸先生书》中说:“盖母幼粗识书、史语,瑞少学,口授《孝经》、《学》、《庸》等篇。质秉近刚一……先后苦针裁、营衣食、节费资,督瑞学……日夜同瑞寝处。访寻戚近,惓惓然举而托之严明之师,以琢以磨,兼有父道。瑞今日稍知礼义,勉自慎饬,若非冲年背父者,尽母氏谆谆开我之力也。”这和历史上的孟母择邻真是异曲同工,由此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母亲的人格对子女的影响何其大也。海瑞心理品质的形成,受到其母“质秉近刚一”性格的重要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另外还有母亲为其所选的“严师”的教育,这些严明之师准确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使海瑞在学生时代就立志“直欲学做圣贤”,严师之教功不可没。
从中观视角看,是明代海南文化氛围的影响。明代学校教育发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尤其是地方的郡县之学,与国家的太学相表里,“天下府、州、县、卫所,皆建儒学,教官四千二百余员,弟子无算,教养之法备矣”。这是朱元璋总结元代以来的弊端,认识到教育重要性的直接举措。朱元璋说:“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光在京师有太学是不够的,只有在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明代大建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俱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之数,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有差。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后来又颁有学规、禁例、镌立卧碑,等等。“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在此形势下,海南的学校教育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士人,对此张朔人教授在其博士论文《明代海南文化研究》中有详细的论列,他总结道:“明代国家通过进士、乡举、贡生等多种途径的选拔,海南共为国家输出3119名人才。以丘濬为首的海南进士层、海瑞为代表的举子层共586名,及2400余名的贡生群体等构成的海南人才梯队。这支金字塔式的人才队伍,在地处边陲的海南脱颖而出,从而成为海南社会的精英阶层。”海瑞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从宏观视角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积极影响。海瑞自作的《严师教戒》多是其自警之词,但我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他在开篇就说:“尝读至论:谓尊崇正学在君师,绍明绝学在宗师,至发蒙后学而提督之,又有教师职焉。”这里的君师、宗师、教师虽各有不同,但他所强调的在于师之“重”;同时海瑞又指出:能够对我进行批评而我又能够接受其批评的人,可以称为“义友”。他强调:“君子能隆师亲友,则雾扫空澄、纤毫不苟,浩然之气塞乎苍冥。果何至是,得力于师友者良多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海瑞提出:“圣人我师,一一仿而行之”,告诫自己不能胸无大志、不能对金钱美女动心、不能言行不一、不能阿附权贵、不能讳言自己的毛病、不能碌碌无为,等等,誓言:“有一于此,不如速死!”海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隆师亲贤、清廉为政的光辉榜样。
在中国古代,明君贤相、清官廉吏代不乏人。单以封建盛世来说,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代的“洪武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既有皇帝的清明勤政、豁达大度,又有辅臣的刚正耿直、尽忠竭力,更有各级官吏的廉洁自守、清白奉公,由此而形成了中华文明史中值得总结和发扬的优秀传统。而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纳谏纠错、“文死谏、武死战”更是古代廉政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纳谏纠错这一传统中,以贞观君臣最为典型。李世民即位以后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虚怀纳谏,因而才出现了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前后所谏二百余事,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他如倡廉惩贪、清白奉公、刚直不阿、严正执法、兴利除弊、勤政爱民的各类人物,都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成为海瑞为政时效法的楷模。正是有这样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积淀,海瑞才能以坚毅的心理品质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写出《治安疏》这样的千古名篇,成为古代历史上直言极谏的典型。
对于海瑞直言极谏所批评的明世宗来说,海瑞的批评确实击中了嘉靖帝的要害。
嘉靖帝在位后期,深居西苑,专意斋醮,俨然是一个道教皇帝。督抚大吏争相进献祥瑞,每有进献礼官就奏请表贺。对于这些荒诞的举动,廷臣谁也不敢谏,他们对夏言、曾铣、张经、王忬、杨继盛等人的被杀铭心刻骨,他们对杨最因谏监国之议而被杖死、杨爵因谏祥瑞而被下狱的事记忆犹新,谁也不愿意再为此而丢掉身家性命。正是在这种群臣皆缄默不语的情况下,海瑞挺身而出,对世宗一意修玄、专好祥瑞的举动提出尖锐的批评。
那么,嘉靖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史书对此记载道:“上初览之,怒甚,抵其章于地。已,复取置御案,日再三读之,为感动太息,留中数月余。”《明史·海瑞传》更详细地记述道:“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这是以往嘉靖帝一贯的行政作风,以为君主的尊严至高无上,有谁敢冒犯必定要把他关进监狱里去。但这次不一样了,“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嘉靖帝愕然愣住了,他为海瑞这种冒死进谏的凛然正气所震慑,半晌竟说不出话来。是啊,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当被震慑的心态平复之后,嘉靖帝从地下又拣起海瑞的奏疏,重新仔细阅读,他为海瑞忠心为国的精神所感动,一连读了好几遍,并连连为之感叹。世宗当时没有处罚海瑞,把海瑞的奏疏留在宫中好几个月也不发下,还对左右侍从说:“此人可以和比干相比,可我却不是商纣王。”此时的嘉靖皇帝真是良心发现,不愿再落个滥杀忠谏之臣的恶名。
应该说,海瑞的直言极谏对嘉靖帝的震撼是非常大的,以致他好几个月都放不下这件事,最后还是把海瑞关进了诏狱。史称:“会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徐阶议内禅,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又曰:‘朕不自谨惜,致此疾困。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诟詈耶?'”这里一句“海瑞言俱是”,正说明海瑞击中了明世宗的痛处。他虽然不想再做商纣王,但对海瑞的批评却是耿耿于怀,为了平息这份心情,他终于下诏说:“瑞置主毁君,不臣悖道,锦衣卫捕送该司,严刑追究主使及同商者以闻。”海瑞先被关在锦衣卫狱,后来移送到刑部大狱,刑部尚书黄光升给拟了死罪上报,嘉靖帝最后还是没有批复。等他去世后,明穆宗即位的第一天就释放了海瑞。
嘉靖帝最终没有将海瑞处死的心理状态确实耐人寻味。
海瑞的《治安疏》及其直言进谏所体现出的海瑞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中,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史中的精华,值得我们认真地进行总结。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时至今日,当我们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时,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总结海瑞精神的特点与作用,对于加强我们的廉政建设、清除腐败,一定会有很多启迪。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