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洋文化”概念与内涵研究综述
中国学界将“海洋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在人文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都时而见到,但都是用这一概念指某种具体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没有关于这一概念的具体定义和表述。最早将“海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大类或模式提出,并与“内陆文化”分野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河殇》。作者基于黑格尔《历史哲学》中高度评价西方人善于航海,因而其文化是开放的、自由的,同时贬斥中国虽然靠海却与海洋文化无缘的理论,将西方文化概括为“海洋文化”,将中国文化概括为内陆文化、农耕文化,将“海洋文化”视为先天性先进,将“内陆文化”即“农耕文化”视为先天性落后,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原罪”性的讨伐,在当时以“解放思想”为名、否定中国文化为实的思潮下,引起一片轰动,但其基本立场、观点都是错误的。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海洋报》副刊开辟了“海洋文化”专栏,为学界、文化界、海洋界谈论“海洋文化”提供了阵地。尽管它还不是对海洋文化的系统的研究,但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和观念,是显然的。
199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著《东方蓝色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传统》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界的第一部海洋文化专著。但在当时“海洋文化”尚未受到学界重视、学科交叉研究尚未蔚然成风的情况下,由于宋先生的自然科学史“出身”,与人文社科界“搭界”较少,加之该书内容多为中国海洋自然科学历史文化现象的考察,因此,未能引起人文社科界的广泛注意。
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在海洋文化研究方面开展较早,1995年6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首次“海洋文化笔会”在珠海市举行,自此该会不少学者试图概括定义“海洋文化”,论说海洋文化的建设发展问题,至今这方面的研讨会已有六次,并出版了系列的《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
1996年,中国海洋大学曲金良教授提出研究海洋文化,建立海洋文化学科。1997年,他倡导创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的海洋文化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海洋文化研究所,当年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办“海洋文化研究”专栏,开设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海洋文化概论》,编辑出版了《海洋文化概论》教材和海洋知识教育丛书。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原称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原称湛江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多年来加强联系与合作,在推动我国的海洋文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海洋文化”的概念与内涵体系建构
曲金良主编的《海洋文化概论》于1999年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界第一次系统地对海洋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分类、面貌、功能作出全面概括、阐述的专著。该书给出了海洋文化概念的界定、海洋文化的特征、海洋文化的呈现面貌、海洋文化的发展历史、海洋文化学体系初步建构的基本理论。
2003年,曲金良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专著《海洋文化与社会》,在前期海洋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构建海洋文化学的学科体系,并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对海洋文化及其区域特征进行研究。
曲金良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已经启动,该项目下设四个子课题:(1)中国海洋文化学科理论研究;(2)中国海洋文化本体理论研究;(3)中国海洋文化价值理论研究;(4)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理论研究。
关于什么是海洋文化,曲金良列举了学界出现的一些海洋文化定义,并作了分析评议:
(1)“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海洋文化,其实也是地域文化,主要指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别具特色的文化。同时,也包括台、港、澳地区以及海外众多华人区的文化。”
(2)“滨海地域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世代代在沿海地区生活,他们对内交流、对外交往,依傍海洋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孕育、构筑、形成具有海洋特性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综而言之,就是海洋文化。”
(3)“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的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海洋文化。”
(4)“海洋文化,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器物、制度和精神创造。具体说来,海船,航海,有关海洋的神话、风俗和海洋科学等都是海洋文化。”
由于是早期的探讨,第1~3个定义明显让人感觉思考上的欠周到和表述上的不严谨。
1997年,曲金良发表《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给出的定义是:“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1999年,曲金良出版《海洋文化概论》,在此前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海洋文化”概括为: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这两种表述性和概括性不同的定义,影响广泛。后来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定义和表述,大多是在曲金良定义和表述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更多是作为常识直接运用。
杨国桢指出,用海洋文化代表海洋发展的全部历史内容,囊括海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和生产生活的一般知识,提法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这样至全至美的学科建构,只能是理想的模式,实际上很难行得通。广义的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仅从精神文化层面看,大致有以下三个主要因素:海洋价值观;海洋思维方式;海洋品格。
张开城在《海洋与渔业文化研究论要》(2004)、《论文化和海洋文化》(2005)、《海洋文化及其价值》(2008)、《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2010)、《主体性、自由与海洋文化的价值观照》(2011)等论文中探讨了海洋文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张开城认为,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是人类的涉海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表现为海洋物质文化、海洋行为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精神文化。狭义的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涉海活动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海洋文化哲学、海洋科学理论、海洋宗教与民间信仰、海洋文学艺术等。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海洋文化的产生,在于人与海的关联和互动;在于人类的涉海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在于海洋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海洋这一特殊的客体,以及在这种“对象性”关系中的客体主体化的向度,全面展示在人海关系中的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之中。
2.“海洋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研究
关于海洋文化的特点,论者甚多。
欧初从海洋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体现的视角加以把握,论其特征为“重商”“开放性”“外向性”,从其对异域文化的吸纳的视角加以把握,论其特征为“多元性”“兼容性”;徐杰舜认为,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多元性”;林炳熙从中华海洋文化的视角加以把握,认为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商业性”“开拓性”;邓红风从人类海洋文明史的视角加以把握,认为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这三大特点;曲鸿亮从海洋民俗文化的视角加以把握,谓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漂流性”“变异性”“行业性”“功利性”“神秘性”“包容性”凡八大特征;徐志良肯定海洋文化开放、拓展、交流、兼容的文化个性;徐杰舜认为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多元性五个特征。
曲金良把海洋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为以下六点:
其一,就海洋文化的内质结构而言具有涉海性。
其二,就海洋文化的运作机制而言,具有对外辐射与交流性,亦即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联动性和互动性。
其三,就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
其四,就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态而言,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其五,就海洋文化的社会机制而言,具有民主性和法治性。
其六,就海洋文化的哲学与审美蕴涵而言,具有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
司徒尚纪概括为:外向性;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多元性;包容性(兼容性)。
张开城认为,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性、博大性、开拓性、兼容性、交流性、区域性、商业性、自由性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关于海洋文化精神,述者也较多。张开城把海洋文化精神概括为开放交流精神,博大兼容精神,刚毅无畏精神,开拓探索精神,重商勤勉精神,自由平等精神。
3.“海洋文化”的价值功用研究
学者们把海洋文化的价值归纳为功利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等(张开城,曲金良);把海洋文化的功能归纳为:求真功能、经济功能、道德功能、审美功能等(张开城)。
第一,关于海洋文化功利价值的认识。
20世纪末叶以来,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人口压力的加剧和生存环境的恶化,国际社会开始对海洋投入更大的关怀。海洋被看作是人类社会连续发展的希望所在,被看作是未来文明的根本出路。世界各国海洋权益观念越来越强化,海洋资源勘探全面展开,海洋经济迅速增长,海洋军事力量急剧加强,海洋养殖与加工、海洋运输与贸易、海洋药物与保健品、海洋旅游、海洋化工、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的综合利用等已经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产业群。滨海城市、沿海乡镇、传统渔业乡镇、传统渔港码头分别向大都市化、中小城市化、经贸企业化、工业商贸化方向发展,传统农渔业人口也大规模向企业人口和市民人口构成转变。“万国竞渡”的海洋热,使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把握历史发展的机遇,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敦促人文学者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与《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海洋863计划”“蓝色国土”“海上辽东”“海上山东”“海上苏东”“海上浙江”“海上福建”“海上广东”“海南海洋大省”以至“海上中国”等政府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并行,“海洋文化”也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得以建立起来。
在中国,海洋文化建设是应对21世纪国际竞争、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是解决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平衡问题的需要;是解决一部分海洋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偏低问题的需要;是克服落后观念,使思想与时代同步的需要;是提升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任重道远,需要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精神,使海洋从业人员形成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价值观,增强海洋强国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中国海洋事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关于海洋文化科学价值的认识。
海洋文化的科学价值就是求真。求真是海洋文化研究中的科学眼光和理性审视。它包括对海洋的科学考察、实验及其成果,对人类认识和利用海洋、人海互动的历史的客观描述和评价。海洋科学就是“求真”的产物和结晶。今天的海洋科学业已形成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包括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气象学、海洋环境保护等诸多学科知识。从宏观上将这些关于海洋的知识、创造及其历史积淀概括为“海洋文化”加以系统研究和认知,这样的“海洋文化”便成为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具有了不但“求真”而且“求善”并“求美”的科学的(即作为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认知价值。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文化包括人类一切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毫无疑义,它也包括人类一切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即“海洋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在讨论文化问题时,往往“站在内陆而背对着海洋”,只看到陆地对于人类的生存意义,没有或者很少注意到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只看到人类在陆地上的生产生活情况,没有或很少注意到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的伟大创造。即使在西方,在18世纪“文化学”兴起之际,农业生产也被看作是文化的本源。这一点可以从西语“文化”概念的语源发生上明显看出。在西方语言中,“文化”源于拉丁文的“colere”一词,而该词的原意是指“耕作”和“培植”。工业化和工业社会形成之后,文化概念自然也延伸到了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贸易、城市化、社会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种种事物,如海上航行、海外贸易、海洋霸权争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众多描写海洋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像“海权论”一类的战略思考等。但是,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还没有人把“海洋文化”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提出来,上升到学科的高度加以系统研究。把“海洋文化”从一般的文化中抽象出来,把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加以区别认知,并赋予它特定的本质内涵,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创举。而这一创举的出现与中国学者对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和21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关于海洋文化的道德价值。
海洋文化的道德价值就是求善。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海洋为参照系的道德价值观照,以海洋观照人格,以人类眼光中海洋的自然特征所具有的人格意义来了悟理想人格的某些要素。二是在人海互动中主体受到对象物大海的洗礼,完成人格塑造,实现人格提升。三是传承海洋行业、海洋社会在与海洋打交道的长期历史与生活积累中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规范,以形成、巩固和发展人们良好的和谐的人际社会关系。
第四,关于海洋文化的审美价值。
海洋文化的审美价值就是求美。求美是人类对海洋自然、海洋人文的审美眼光和审美体验。海洋的自然属性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人类海洋文化遗存也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人海互动所生发的审美体验对人类更是一种特殊的满足。在人海互动中,人在直面生命的威胁和挑战中考验自我观照自我,从而获得一种满足。这与花前月下小桥流水,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不同的审美情境。前者属于壮美,后者属于优美。而且这种审美观照是主体直接参与的,置身其中的,由于主体同时又是客体,是观照者同时又是观照对象,因此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如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人作为“能动的类存在物”,需要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己的“类本质”。
4.海洋文化比较研究
海洋文化比较研究主要涉及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比较研究、中西海洋文化比较研究等。
曲金良的《中国海洋文化观的重建》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我国当代社会海洋文化观的现状,深入分析了这些现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指出了中国社会海洋文化观创新与重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进而提出并论证了中国社会海洋文化观创新与重建的基本内涵与基本体系,理论与实证结合,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本位观、中国海洋文化历史观、中国海洋文化社会观和中国海洋文化发展观重建的具体内涵,并对中国社会海洋文化观重建的保障体系及对策措施进行了建设性思考。
张开城指出:有人说,地理环境不同,生产方式随之大异,文化的重点和作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也就有所差别了。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他们的文化面貌的分殊,可以由此理解。在他们看来,“内陆文明似乎天生是农业文明的根,海洋文明天生是工业文明的种”。他们认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和水平”,“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不仅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文化,而且是文化发展、社会历史进步的两个不同的时期——人类先走到大陆文化、农业文化阶段,然后再进一步发展到更先进的海洋文化阶段。我们认为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世界上很多地区包括中国古代时期,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是同时具有的,怎么说一个先一个后,一个先进一个落后呢?我们不赞成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中国文化是大陆文化的观点,更不能接受西方文化先进、中国文化落后的观点。西方文化有它的优长,中华文化也有自己的优长。而且中华海洋文化既具有海洋文化开放交流、开拓探索、重商务实、自由平等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协和万邦”,“四海”一家;海纳百川,包容宽恕;海外海内,安分守己;以海比德,博大恢宏;敬海谢洋,人海和谐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和光大。中华文化包括中华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树一帜,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常开不谢的美丽花朵,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我们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发扬中华海洋文化精神,既振兴中华民族,又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