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相关道经
(一)《显道经》
《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收有《显道经》一卷,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称作《老君显道经》,《永乐大典》引作《太上显道经》, 在明代以前未见著录或引用。其经主要依托老子言行气修道的方法及诸种规定。《显道经》全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无题名,内容为“老子曰”8条,泛论学道之法。第二部分题为“素道解”,为老子答问50余条,主要讲入室行气的诸种规定。第三部分比较特殊,题为“绝谷服气法”,为具体的服气辟谷方法,并没有采用依托老子立言的形式。这三部分篇幅也不相称,以“素道解”篇幅最大。这说明《显道经》很可能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
关于此经的成书年代,《道藏提要》认为其“殆杂采服气诸书,辑成于唐以后”,其依据是《显道经》第三部分有一段文字也见于唐代的《服气精义论》。但正如下文引文所示,此段文字实即《道机经》佚文⑪,并非首见于《服气精义论》,因此这一断代结论并不可靠。由施舟人撰写的《道藏通考》此经条目认为成书于西晋之前,可能为公元3世纪的作品,因为此经与《老子中经》《太清真人络命诀》有相似的部分。
我们认为《显道经》应是《道机经》的残本。前述《道机经》佚文中有五条见于《显道经》:
佚文⑧=老子曰:合道不言,得无文之真,头发茂盛,得道之根,手足汗气充盈,昼夜不卧,日月合光,不饥不渴,龟龙胎息。冬温夏冻,道士之服。饮食玄丹,登于太清。还年不老,道之自然。至道不远,近在己身。恍惚存亡,匿影藏形。洞浸万里,观于九天。持意如水,命乃久存。
佚文⑩=或问:道枕席有高下法不?老子曰:枕高肝缩,枕下肺骞,以四寸为平,枕席令柔软,其息乃长。
佚文⑪=休粮一旬,精气力初微,颜色痿黄。二旬之时,动作眩普,支节梁张,大便微难,小便赤黄而已,或时下利,前唐后强。三旬之时,身体消瘦,重难以行。四旬之时,泊色转悦,心志安康。五旬之时,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之时,肌体如故,机关调畅。七旬之时,心恶喧哗,志愿高翔。八旬之时,淡泊寂寞,信明术方。九旬之时,荣华滑泽,音声洪章。十旬之时,精气皆至,其效日昌,修之不止,年命自长。三年之后,灸槃除灭,颜色有光。修至六年,髓填肠肕,预知存亡。经历九年之后,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脑实胁并,不可复伤,号曰真人,上佐上皇,与天同寿,日月合光。传非其人,身受灾殃。
佚文⑭=或问:道成后可饮酒不?老子曰:酒令人迷惑,气脉烦结,百脉不通,留生热,不如不饮,可为清洁。
佚文⑯=老子曰:无卖吾道以行求钱;无衒吾道强授豪荣;无损吾道以与诡佞。吾道秘重,万金不传。有圣则出,无圣则藏。传得其人,令道清明;传非其人,还受其殃。藏之金室,闭以玉阙,含口结舌,无泄吾文,以血为盟,上谒元先。
这些佚文分散于《显道经》的三个部分之中。而《显道经》的文本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一致性,《道机经》的佚文明显是从《显道经》中摘出。此外,《显道经》的内容主要是讲在“道室”之中,运行丹田之气经历五藏,以此延年而成为“真人”。这与《抱朴子内篇》所描述的《道机经》“以行气入室求仙”的主旨是一致的。经中对“道室”的布置也有一些规定,如道室中置“生炭,令逐湿气”,又“昼夜烧香,令内中皆香”。其中仅设“帏帐床席”,枕高四寸,席令柔软,不置其他器物,“有器物则意不专一”。这些规定应即《真诰·握真辅》的陶弘景注所称的“《道机》作静室法”。考虑到仍有大量佚文不见于其中,我们可以判断《显道经》当即五卷《道机经》的一个残存版本,由此也可以佐证施舟人对该书的断代结论。而《显道经》(《老君显道经》《太上显道经》)之名或为明代修《道藏》时,因元藏残缺而据其内容新创的经名。
还需要指出的是,《显道经》最末为“《神仙图》曰”一段,称“道者,吾也”云云,其内容与《太清真人络命诀》所引《神仙图》非常近似,应属同一文献。《道典论》卷四引《太清元君中经》中称引《神仙图》念脾上黄人“黄常子”之法,其内容也见于《老子中经》第十一神仙,当即《抱朴子内篇·杂应》所称的“思脾中人名,名黄裳子”的辟谷法。此外,《养生要集》也引有数段《神仙图》佚文。从这些内容来看,《神仙图》应是东晋以前成书的记述养生方法的早期道经。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并没有著录这一道经,我们似可推测其成书于《道机经》之后。在《显道经》中,行气被称为“道”,行气结束称为“道解”,行气百日称为“道成”。这与《神仙图》所述的“道”意义不尽相同。因此《显道经》文末所附的这段文字,很可能是后来的编辑者阑入的内容。
(二)《服气经》
除《显道经》以外,我们发现《道机经》的佚文还出现于辑录早期气法文献而成的《神仙食炁金柜妙录》一书的《行气法》一节之中:
佚文①=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神炁精。三丹田者,两眉间泥丸宫,上丹田也;心为绛官,中丹田也;脐下三寸,下丹田也。常念此三丹田中赤子、真人、婴儿,此要道也。
佚文④=道以精为宝,施与人则生人,留于己则生身。生身永度世,名在于仙位;生人即功遂,功遂而身退。身退陷俗已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弃损不觉多,故废老而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
佚文⑥=精者,血脉之川源,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是以宝之也。人以身为国,心为君,精为臣,炁为民。炁变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婴儿。婴儿上为真人,然后为赤子,此真一也。
《神仙食炁金柜妙录·行气法》与《云笈七籖》卷五九《诸家气法》所录的《神仙绝谷食气经》《墨子闭气行气法》两篇有多处雷同。而它们的大部分内容又见于唐王仲丘的《摄生纂录·调气篇》“吐纳练气法”一节所引“诸《服气经》”的段落之中。这种情况说明这些唐代气法文献所录很可能有同一个来源,而这一来源应当是一部题为《服气经》的早期道经。
这一《服气经》最早见引于张湛《养生要集》。我们从《医心方》卷二七引《养生要集》、《养性延命录》卷下、《太平御览》卷七二〇引《养生要伏气经》(当作《养生要集·服气经》)三处所引,可以复原出《养生要集》一书所引用的《服气经》的大概面目。而这些《服气经》的佚文几乎全部见于上述唐代气法文献之中。由此可以将上述这些文献都看作《服气经》的文本,而为不同的编辑者选录了不同的部分。
《道机经》的佚文⑤、⑥也与《养生要集》所引《服气经》的文字相同:
佚文⑤、⑥=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是以为道,务宝其精。
以上显示出《道机经》与《服气经》关系甚为密切。这种密切关系还可以以《太上混元真录》的记载作为佐证。《太上混元真录》是唐代尹文操《玄元皇帝圣纪》的残本。此经是糅合多种关于老子的早期材料改编而成,而在引录时隐去了原文献名。其中老子答尹喜问食气的一段内容可以与《道机经》佚文、《显道经》(《道机经》残本)及诸《服气经》对照。
表1 《太上混元真录》与诸经的比较
注: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太上混元真录》这一段内容牵涉“《玉历中经》三篇五十五章”,而“《玉历中经》三篇五十五章”一般被认为是今本《老子中经》的前身。其中服食“五牙(芽)”法一段,也见于《老子中经》第二十七神仙。但这部分内容是不是也抄录自《道机经》相关文献,我们现在还无法做出判断。关于《老子中经》和《玉历中经》的关系,参见刘永明著《〈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60页;刘屹著《〈老子中经〉的成书时代》,载于《神格与地域》,第78~94页。关于五芽法,可参见曹凌著《〈三厨经〉研究——以佛道交涉为中心》,《文史》2011年第1辑,第119~150页。
以上这段文字作为《太上混元真录》中连续的段落,如今却分散见于《道机经》佚文、《显道经》和《服气经》三种文献。依情理推测,《太上混元真录》的作者在编写此段内容时所面对的这些文献应是一个整体,而非多种不同的文献。至于此段文字抄录自《道机经》原本抑或《服气经》则甚难判断。但无论如何,《服气经》与《道机经》在文本上的高度重合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内容来看,《服气经》主要记述各种具体的行气方法,且与作为《道机经》残本的《显道经》之“绝谷食气法”部分可以互补。后者中出现的行气技巧如“正卧”、“手脚离身相去五寸”、“卷两手如婴儿握”、“头下却枕”等规定和行气时呼吸以90次为一节、49360次为一阶段的说法,以及吐气六字法等内容也都见于《服气经》。根据文本与内容的分析,我们推测《服气经》很可能是从五卷本《道机经》中抄出有关行气方法的内容而衍生出的一部新经。这种广、略本的区分在东晋《养生要集》编纂时既已出现。
《道机经》在魏晋时期流播甚广。以此经为中心,不仅出现了《服气经》等“次生”经典,而且此径成为后世气法文献抄纂的对象和申发的重要资源。除了前文提到的《神仙食炁金柜妙录·行气法》、《摄生纂录·调气篇》等文献之外,在道藏中还有很多唐代气法文献征引《道机经》,但仅笼统地引为“老子曰”。如《元气论》引老子云“精者,血脉之川源”至“养神有道,可化为一身,永久有其生”一段,可以与《道机经》佚文⑥对照。《胎息精微论》引老君曰“知道者天不杀”至“用心精微,命乃永存”一段,可以与《道机经》佚文⑧、《显道经》相对照。还有一些气法文献则直接抄录《道机经》,如《服气精义论·服气论》引述《道机经》佚文⑪,却未加题名。这种情况说明《道机经》及其修法,在唐代时已被更新的养生服气类文献所融摄。可能正是职此之故,一度“无一人不有”的《道机经》之原书反渐至湮没不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