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无论在实践尝试上,还是在理论探索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学科背景多样化、学历层次低、培训效果不佳、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普遍感到前途渺茫,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均提出了不同的对策,但是这些举措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如何尚未有具体的实证支撑。笔者以福州市大学新区为例,通过发放相关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目前福州市大学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力求为下一阶段继续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该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福建师范大学40份,福州大学40份,福建农林大学40份,福建江夏学院30份,闽江大学25份,福建医科大学25份,福建中医药大学25份,福建工程学院25份。最终收回250份,全部为有效卷,整体回收率为100%。8所高校所调查的250名辅导员,其中男性123名,女性127名,分别占辅导员总数的49.2%和50.8%本章数据除注明出处外,其余的均为作者的调查统计。

一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现状综述

从表1-1中数据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表1-1 福州市大学新区高校辅导员基本情况统计

(1)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具有较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年龄越大的人数越少。31岁以下的占69.2%, 31~40岁的占28.8%。这是由于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选拔的年龄要求及入职后变动性较大引起的。

(2)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称以助教居多,占62.4%;讲师占35.6%;副教授和教授分别占1.6%和0.4%。这是由于我国职称评审制度对工作时限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工作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多,在专业技术方面还未处于高级状态。

(3)高校辅导员队伍有较大的流动性,这一点可从表1-1中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年限的调查情况得到证明。由于流动过于频繁,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极为不利:其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被破坏、经验得不到足够积累,高校辅导员素质难以提高;其二,难以形成职业群体中老中青三代传承的良好局面;其三,人员流动性较大使在岗人员难以安心工作,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工作。

(4)高校辅导员队伍知识层次较高,73.6%的辅导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但学科、专业背景多样。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的实践课题,无论在实践尝试上,还是在理论探索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概念等一些核心要素还没有达成共识,辅导员队伍专业定位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杨建义:《高校辅导员专业定位、标准及其达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滋长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心理。

在目前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被使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日趋专业化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提供强大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支持,加快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但是在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忽视导致辅导员队伍长期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过大;辅导员职责严重泛化,工作积极性不高;辅导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专业自主

自主决策权力的大小,是衡量辅导员专业自主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反映专业地位的重要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福州市大学新区高校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自主决策权力重要和很重要的占79.6%(见表1-2)。但是在辅导员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认为他们的自主权没有受到干扰的仅占15.6%, 59.6%的人认为偶尔会受到干扰,仍有20.4%和4.4%(见图1-1)的被调查者认为时常或经常受到干扰。在调查中发现,辅导员专业自主权实现得最好的是管理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而在评价学生和奖惩、资助学生方面只有9.2%和19.2%的辅导员认为实现得最好(见表1-3)。这一数据也能说明辅导员在个别领域的自主决策权利受到了很大的干扰。造成如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相当部分的辅导员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使辅导员工作成了似乎什么人都能干的职业,其专业自主性和专业权力受到质疑;二是缺乏专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一线专职辅导员中高级职称人数更是偏少,专业职称在提升专业权利上效果有限;三是辅导员工作严重事务化、边缘化、随意化,干扰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表1-3 您认为所在院校辅导员专业自主权实现得最好的是哪方面

图1-1 专业自主权受到干扰

表1-2 专业自主的重要性

2.专业组织

专业组织扮演保护和造就专业人员的重要角色,它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形态,是界定一个专业的门槛。通过调研发现,88.4%的被调查的福州市大学新区辅导员都认为成立辅导员专业组织有必要(见表1-4)。同时72.8%的被调查者所在的院校也成立了辅导员专业组织(见表1-5)。但是,不少辅导员认为所成立的专业组织却没有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作用,只是成为一种形式,14.4%的院校的辅导员专业组织没有发挥作用,63.2%的院校辅导员专业组织发挥了一些作用(见图1-2)。并且,有60%的辅导员不知道校外的辅导员专业组织(见表1-6)。

表1-4 是否有必要成立辅导员专业组织的统计结果

表1-5 所在院校是否成立了针对辅导员的专业组织

图1-2 所在院校的辅导员专业组织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表1-6 是否知道校外的辅导员专业组织

由此可见,有关辅导员的专业组织虽已初成体系,但专业组织的活跃度明显不够,由此带来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在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在提升辅导员社会地位方面尚没有明显的促进。当前的辅导员专业组织力量相对来讲较为薄弱,活动空间提升程度有限,他们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过小,仅局限于作用不大的本院校专业组织,这不利于他们自我的专业发展。而加强专业组织建设,尤其在出版专业会刊、制定职业伦理规范、颁布和发展专业标准方面,是今后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3.专业待遇

专业待遇是专业地位的直接体现,既包括岗位提供的物质待遇、学术待遇等,也包括与其他专业岗位比较中的差异。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面广,工作量大,但是在高校中的社会地位与福利待遇却不高。如表1-7中显示,62.4%的被调查辅导员认为目前的工资待遇不高,表1-8中显示,56%的被调查者认为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待遇是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需要破解的问题。在工作中,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物质条件的支持和领导的关心。70.8%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合理的福利待遇(见表1-10)。如果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被调查的福州市大学新区的高校辅导员中,仅有22.0%(见图1-3)的人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认为可以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占19%, 76%的人都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意愿(见图1-4)。但是,如果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的薪酬与专业教师相当甚至超出,则有54.8%的人愿意长期从事此项工作(见表1-9)。由此可见,当前高校辅导员的福利待遇与他们的劳动付出是不呈正比例的,这使得他们缺乏职业归属感。而通过提升辅导员的薪酬待遇能够明显提高辅导员长期从事本职业的意愿,这应该成为下一阶段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图1-3 首要选择的工作岗位

图1-4 打算从事辅导员职业的时间

表1-7 影响辅导员专业化的制约因素(可多选)

表1-8 推动辅导员专业化需要破解的问题(可多选)

表1-9 如果专职辅导员工作的薪酬与专业教师相当甚至超出,是否愿意长期从事此项工作

表1-10 您在工作中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可多选)

4.社会评价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骨干教师,辅导员作用发挥得如何事关学校的安定,事关青年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事关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培养。从这一意义上说,辅导员的作用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辅导员的评价却不高。提起大学教师,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那是一种职业,但是,谈起高校辅导员,许多人不会把他与大学教师联系起来,头脑中浮现的往往是“班主任”、“保姆”等概念。这说明辅导员实际上尚未完全融入高等教育体制之中,辅导员依然是“双重身份”,是临时性、兼职性的“过渡角色”。《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6〕24号)在实际工作中,双重身份的角色定位为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泛化带来了“法理”依据,特别对其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性的界定,模糊了辅导员管理工作内容的边界,把辅导员拖入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陷阱”,必然无法体会到工作的专业性。调查结果显示,有58.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一般,26.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很低(见表1-11)。因此,尽快明确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定位,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地位,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

表1-11 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基于以上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在中央的重视和各省各高校的具体推进下,有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作为改善地位的专业化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辅导员的专业地位较之以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表现为岗位的专业性为人们所初步认可,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纳入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辅导员的工资基本上与同等水平的教师和行政人员持平,专业组织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专业自主权在一定领域内得以实现。但从作为辅导员专业地位改善的最终目标来看还有较大改进的空间,突出表现为专业自主权受到较大程度的干扰,工作待遇与辅导员的整体工作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专业组织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体现。总体来看,有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作为地位改善的专业化情况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 作为技术改进的专业化现状分析

(一)专业道德

教育活动首先是一项道德活动。辅导员的专业特性首先是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辅导员应该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把工作信念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上、对工作的渴望和投入上,为人师表,公正无私,忠实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通过调研发现,有58.4%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道德水平总体较好(见表1-12)。辅导员的身份和角色决定其职业道德要求以及相关行为准则。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以及对辅导员事业独有的奉献精神、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是辅导员应有的基本职业道德。但是表1-13中显示,因为真心热爱辅导员工作而选择这份职业的仅占被调查者的46%,不到一半,55.6%的调查对象选择这份职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就职高校工作比较稳定,地位相对较高。表1-14显示47.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辅导员最缺少的道德素质是办事不畏强势,公正无私。可见当前的辅导员专业道德正出现潜在性的流失,专业伦理方面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对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是工作的条件。那么在辅导员的各项专业道德中,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呢?表1-15显示47.2%的被调查者认为辅导员最突出的道德素质是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表1-12 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道德水平的统计结果

表1-13 选择辅导员职业原因的统计结果(可多选)

表1-14 辅导员最缺少的道德素质

表1-15 辅导员最突出的道德素质

可见,目前高校辅导员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职业理想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人把辅导员岗位仅仅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没有将其看成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崇高事业;有的辅导员不思进取,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工作得过且过;有的辅导员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不安心辅导员工作,常常想着如何在工作之余提高自己的收入。因此,应该着力加强辅导员专业道德伦理的建设,使辅导员充分认识到专业道德的重要性,掌握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在道德上正确无误,学会在任何专业工作情况下思与行皆符合伦理上的要求。

(二)专业知识

根据辅导员的专业定位和工作职责,辅导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可以概括为核心性知识、支撑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三个方面,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有关行政管理、活动组织、人才培养、危机处理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应用性知识;有关科普性、常识性和流行性的知识。

从上面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毕业前所学专业不一,他们在读期间并未对辅导员必备的专业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而且他们中理工类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最多,占了23.2%(见表1-16)。因此,被调查者中大部分认为自己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见表1-18)。

表1-16 福州市大学新区高校辅导员毕业专业统计结果

表1-18 您认为自己还需要强化哪些知识(可多选)

被调查的辅导员中认为自身所学专业对工作有一些帮助的占43.2%,认为有较大帮助的占38.8%,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16%(见表1-19)。但是从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在学院学生专业吻合的仅占17.6%,不吻合的则占51.6%(见表1-17)。同时,较多阅读过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专业书刊的仅占12.4%(见表1-20)。可见,辅导员遴选缺乏专业门槛,这势必大大降低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素质。

表1-17 福州市大学新区高校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在学院学生专业吻合程度统计结果

表1-19 与工作吻合度对工作是否有帮助的看法的统计结果

表1-20 工作期间是否阅读过有关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专业书刊的统计结果

因此,辅导员学科背景上的差异性,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具有工科类学习背景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教育能力方面显得有些不足,往思想政治专业方面实现转化的难度大,他们所学专业和实际辅导专业的差别较大,知识结构呈现碎片化,难以形成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所以,当前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容易导致“大道理讲不清、深道理讲不透、歪道理讲不倒”,工作效果不够理想。

(三)专业培训

辅导员工作所要面对的是一群有活力、有思想、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做人的工作,工作的特点是全面性,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只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称职的辅导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宽广的社会知识,不仅要掌握学校工作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还需要了解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方面和领域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因此,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辅导员招聘公认的门槛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专业不限)的学历,中共党员,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担任过学校或院系主要学生干部,计算机熟练,有文体特长者优先。这种选聘的科学性、合理性及专业性值得商榷。由于辅导员选留缺少一个基本的专业门槛,这就降低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造成“想进的进不来,进来的留不住,留下的干不好”现象。从表1-17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被聘用的辅导员毕业前所学专业不一,学科背景的多样性给专业训练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如果仅通过职前培养来迎接这个挑战,结果必将以失败告终,我们更需要的是与辅导员专业成长相适应的职后培训。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这些被聘用的辅导员在上岗前接受过系统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辅导员占87.2%(见表1-21),整体情况较好。在辅导员培训方面,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培训有一定效果(见表1-22),但认为目前各级机构开展针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很规范的仅占10%(见图1-5)。对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68.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工作需要,培训方式单调,缺乏实际案例分析;54.4%的人认为是培训过程缺乏交流互动(见表1-23)。所以,辅导员培训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善。

表1-21 是否接受过系统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统计结果

表1-22 培训效果统计结果

图1-5 目前各级机构开展针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是否规范

表1-23 如果培训效果不理想,您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可多选)

综上所述,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程中,已总体上完成了数量上的匹配工作,基本落实了1∶200师生配比问题,但有关专业化的内涵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作为技术改进的专业化内涵尚未被广泛认同,突出表现为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学科支撑问题尚未普遍达成共识;辅导员选聘缺乏学科专业上的要求,来源芜杂;专业培训具有明显的任务式和应景性的痕迹,内容笼统,形式机械,方法陈旧,培训效果难如人意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将严重阻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进程,削弱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整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