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异资源:一个西部社区的宗教市场与宗教经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田野选点与研究方法

一 田野选点

本书以贵州省瓮安县草塘镇作为田野调查点。草塘镇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距瓮安县城约16公里,距贵州省会贵阳市约195公里。

草塘虽然号称“黔北四大名镇”之一,但是,作为学术研究,草塘却从来没有进入过学者的视野。今天,草塘被列为“全国部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但洗尽铅华的草塘,只不过是中国成千上万的小城镇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个,正是因为普通,它可能对本研究课题来说更具有代表性。当然,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就认为笔者对草塘的选择是非常随意的。事实上,草塘宗教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很好地承载本书的研究任务。

一,草塘宗教在历史上比较繁荣。解放前,草塘集镇和临近的下司村有近20个宗教活动场所,各种宗教组织的活动比较频繁。这有利于将解放前的宗教市场历史与现实进行比较。

二,在改革开放后,宗教在草塘显示了非常强的复兴势头,并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1)各种民间信仰仪式、民间宗教组织如朝山会等得到了恢复;(2)在草塘兴建了两座远近闻名的庙宇,一是位于草塘集镇北部下司村的后岩观,二是位于草塘南新河村的白虎山观音寺。这两处庙观兴起的形式大为不同,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好素材。(3)外来宗教,如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当地传播广泛,这样可以将中国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进行比较研究。

三,草塘的部分宗教活动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强劲复兴,近年来又走向了衰亡。最典型的就是该地曾经远近闻名的龙灯会、朝山会等,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但近年来衰落了,其衰落的原因值得深思。

四,目前,对西南地区包括贵州等地宗教的田野研究比较欠缺,而这一地区在社会组织形式上与东南地区有着明显差异,比如宗族势力影响不大。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对草塘的宗教现象进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因此,本书认为,各种宗教在草塘宗教市场上盛衰变迁的历程及其所体现出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使草塘成为研究宗教的一个理想地点。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

1.收集学界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和专著;

2.收集草塘镇、瓮安县、黔南州、贵州省民族宗教、档案、文化、政协、史志等部门收藏的有关本课题的档案和资料;

3.收集已出版发行的有关草塘和瓮安的资料;

4.收集草塘与本课题相关的地方文字资料,如碑文、铭文、家谱等。

(二)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与当地民众建立并维系好关系,深入了解草塘的各种宗教和风俗习惯、各种宗教场所的整体分布情况,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的整体情况;(2)与当地宗教组织和场所的组织者、参与者建立并维系好关系,深入了解当地宗教组织和团体的运作情况;(3)参与、观察并记录各种日常宗教活动、重要仪式、节日活动和民间的丧葬礼仪;(4)对重点人物的生活史、家庭、经济、文化进行深入调查。

2004年8月本书作者首次进入草塘,经过前后20多天对草塘社会、宗教状况的大体了解,确定了以草塘作为本研究的田野调查点。其后,本书作者分别于2005年8月、2006年1月至2月中旬两次在草塘进行了近2个月的田野调查,与有关单位和人员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在县史志办公室、档案馆等地收集了一些初步的文献材料,对草塘的宗教信仰状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06年2月20日前后,笔者开始在草塘开展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前期是对草塘宗教市场上的众多重要人物进行多次的深度访谈,通过在街头随意找人聊天了解大家对草塘的寺庙、街头神异人士、天主教等的看法,并住进寺庙与寺庙管理人员、守庙人、住庙和尚建立起关系,观察寺庙的日常活动。这一时期草塘的宗教活动较多,笔者参与了三月三的土地会、孃孃会等宗教活动,还参加了一场传统葬礼和一名天主教徒的葬礼。

经过近3个月的田野工作后,笔者了解到5~6月草塘的宗教活动较少,也感到需要对前期收集到的田野资料进行整理以发现问题。于是,2006年5月10日,笔者暂时离开了田野点,对收集到的田野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

2006年6月15日,带着问题和准备好的问卷,笔者再次回到草塘进行调查。这一次赶上农历六月、七月的香会,观察了很多宗教活动。2006年8月20日前后,笔者认为资料比较齐全了,结束了田野工作。2007年春节期间,笔者再次就论文写作中遗留的一些小问题和疑问回到草塘进行了补充调查。

(三)问卷调查

根据文献收集和前期观察了解的情况,制作了针对性的半开放式问卷,作为田野调查的辅助手段。

在田野调查的前半段,并没有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与调查对象不熟悉,担心引起他们的疑虑和反感,为田野调查带来阻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对调查点的主要情况还不了解,贸然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难免会挂一漏万,以自身的想象限制了对田野点真实全貌的了解。因此,在经过4次近5个月的田野调查、与调查对象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后,笔者在第5次进入田野点时才发放了问卷。

事先设计的半开放式问卷包括四个:传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天主教调查问卷,基督教调查问卷,宗教管理人员调查问卷。在实际发放问卷时,发现关于基督教的调查样本不多,不足以进行问卷调查,而宗教管理人员均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填写问卷。因此,最后做成的主要是关于传统宗教信仰和天主教的调查问卷。

设计问卷时,原打算以年龄作为标准来抽取调查样本,获得各个年龄段的人对宗教问题的看法。但在实际问卷调查时,很多人还是对笔者的真实目的产生了疑虑天主教徒的疑虑主要来自对政府宗教管理部门的不完全信任,他们担心笔者是政府派出的“探子”,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相处部分教徒才逐步打消了疑虑。普通人对笔者调查产生疑虑的原因,笔者后来从草塘人民法庭才了解到。草塘有很多人和家庭在贩卖假钞,特别是从草塘到松坪这一条线上更是如此。据说,草塘的很多人包括一些不识字的妇女,都是走南闯北,一些人到过全国大大小小很多城市,通过使用大额假钞找零换取真钞,还有很多人为此坐过牢,因此,他们的警惕性非常高。有人甚至夸张地说:“如果冬天你到草塘—松坪这条线上的人家去,几乎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在做同一件事情——在炉子上炕‘钱’(假钞),他们烘钱以防止发霉。”还说,如果更严厉打击贩卖假钞的话,这一带的很多儿童会失学。不过,笔者在草塘期间并没有发现如此情形。很多草塘人用他们的热情和善良支持了笔者的田野工作。,再加上很多人不识字,问卷填写的难度非常大,笔者于是放弃了定点抽取样本的做法,而是将问卷放在一些对笔者很信任的家庭,请他们帮助填写和发放,告诉他们发放对象最好能遍及各类家庭和各个年龄段的成员。最后,关于天主教的问卷发放了60份,回收了46份;关于传统宗教的问卷发放了120份,回收了98份。尽管数量不算大,但是这些问卷对于了解草塘的宗教问题还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四)分析和写作方法

本书的分析和写作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历史复原法。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文献、残存文物、报道人回忆等材料尽量复原草塘宗教的历史,重构草塘在解放前的宗教市场状况。

2.比较法。包括两方面的比较:草塘不同时期的宗教市场状况;目前草塘各宗教供给者的宗教经营状况。

由于小时候的居住地离草塘并不遥远,笔者自认为对田野点的社会、宗教、文化现象有所了解,但在田野调查中,当笔者真正以一个研究者的目光去探寻、看待这种自小熟悉的文化的时候,确实发现了很多以前并不理解、理解不深甚至完全不知的现象。其间在对自小熟悉的文化不断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中,感受了不少震撼和欣喜。有时,走了很长的山路,从一个报道人那里获得了新信息;在贵州乡村干净明朗的天空下,坝子里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怒放,不由心情舒畅,体会出人类学的美来。

三 本书结构和框架

本书共包含七章内容,主体部分以各宗教经营者为骨架,以宗教经营的具体策略、技术为血肉,铺陈草塘的宗教市场。

在第一章《导论》之后,第二章对田野调查点——草塘的背景进行交代,并介绍草塘在不同的权力影响下作为区域市场中心、仪式空间中心的地位和基本情况。

第三章是历史的回溯,展示解放前各个时期草塘宗教市场上的各种宗教供给者——庙观、庙会、民间宗教组织、会社、道门、朝山会、龙灯会等,探讨历史上草塘的宗教市场格局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

第四章到第六章是对草塘目前宗教市场的描述,也是本书的核心和重点。第四章是对各种弥散型传统宗教在改革开放后的复兴图景的展示,分析了集体性宗教产品供应衰微和个体性宗教产品供应兴盛的原因。

第五章是对草塘宗教市场上的主要宗教供给者——寺庙的描述,本章重点以草塘最大的两个寺庙——白虎山观音寺和后岩观为例,探讨寺庙在宗教市场上如何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宗教经营和竞争,并在此过程中朝宗教公司化方向发展。

第六章是对草塘的组织化宗教——天主教的描述,探讨该外来组织化宗教如何在草塘宗教市场开拓、发展,分析其经营策略及得失。

在结论一章,笔者立足人类学视野和中国宗教语境,就宗教市场理论的有关问题展开对话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