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需要更多创新勇气
面对使人振奋又让人迷惑的当代经济现实,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丰富多彩又新颖独特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需要有巨大的创新勇气。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努力,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理论建设出现喜人的势头。本次系列讲座,基础理论探索占较大比重,涉及政治经济学的诸多领域,其所论之前沿和深入令人瞩目。
孟捷教授在题为“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的演讲中,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范畴做了重新定义,突出了阶级斗争在货币工资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决定中具有的意义。孟教授指出,在涉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场合,将剩余价值作为给定余额的观点有局限性。假定劳动力价值是已知量,并不需要同时假定必要生活资料量在一定时代也是固定不变的,这个已知量尽管相对于价值创造过程而言是暂时不变的,但在积累或再生产中是可变的。马克思借助于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机制,完成了他对劳动力价值、工资和必要生活资料量的相互关系的解释:劳动力价值 →货币工资(劳动力价格)→必要生活资料量或实际工资(箭头代表因果决定关系)。这里存在明显的循环论证,给定数量的必要生活资料原本是定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而上述关系式又在劳动力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这一价值的等价形式即货币工资,最终决定了必要生活资料量。这种循环论证之所以产生,源于马克思将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实体的劳动力,作为相对价值形式对待。如果我们修正马克思的做法,不仅承认劳动力商品没有内在价值实体,而且不再寻求以某种等价形式来表现劳动力的价值,就可以按如下方式重新表达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关系:阶级斗争决定工人的实际工资和货币工资(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值则围绕劳动力价格而调整。讲演者将此称作“决定剩余价值率的阶级斗争理论”,并且认为它需要以“决定剩余价值率的投资理论”予以补充,即在剩余价值率的决定中,工人阶级斗争的作用会受到资本家的投资权力的制约。
冯金华教授发表了题为“资本有机构成和经济增长类型”的讲演,指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所谓“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优先增长规律”是不正确的。这个“规律”在逻辑上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它忽略了生活资料中用于资本所有者个人消费的部分,从而,把生活资料的增长与可变资本的增长混为一谈。实际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非常一般化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中,增长既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非平衡的,既可以是生产资料部门优先增长,也可以是消费资料部门优先增长。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取决于两大部类的积累率、资本积累中新增不变资本的比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冯教授在利润平均化和平均利润率保持不变的假定条件下,首先借助平均利润中资本积累所占的比率来说明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其次借助资本积累中新增不变资本所占的比率来说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最后说明在社会总产品实现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各种类型,特别说明,无论资本有机构成是否提高,任何一个部类的增长都有可能快于、慢于或等于另一个部类的增长。总之,在保证社会总产品实现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经济的平衡增长或非平衡增长以及在非平衡增长中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都是可能的。因此,所谓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其实并不存在。
孟捷教授在另一个题为“技术变革和利润率下降:基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分析”的讲演中,介绍了国外学者以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即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解释利润率下降的理论;区分了以斯威齐为代表的从消费不足论出发来解释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理论,以及以卡莱茨基为代表的强调投资在这一矛盾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理论。孟教授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置盐信雄、科茨等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出发发展出的表达再生产均衡条件的方程,支持了卡莱茨基的观点。讲演者利用这些理论成果,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非均衡的分析,指出,剩余价值实现的难易归根结底就取决于积累或新投资的水平。一方面,在再生产t时期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要靠t+1时期资本家的积累来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家在t+1时期进行积累的欲望显然也受制于在t时期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的实现程度。剩余价值实现和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是危机或衰退的根源。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缺少在资本积累基本矛盾前提下的深化,成为单纯从生产领域的技术变革和资本有机构成来说明的规律。讲演者进而围绕产品创新、产品实现和资本金融化等线索,逐层展开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研究,并且介绍了英国学者弗利曼的实证研究成果:用一个分母包括金融总资产的一般利润率公式,计算英国和美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利润率,观察到用传统方法观察不到的,两国自1946年以来利润率几乎不间断下降的趋势,验证了资本金融化对利润率下降越来越突出的影响。
熟悉《资本论》的读者不难发现,讲演者讨论的都是政治经济学前沿难题,具有与时俱进的强烈现实感,并且涉及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多个方面。三个报告分别对应《资本论》第1卷、第2卷和第3卷的内容,关系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和危机理论等重大问题。其共同的特点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的理论范式,不拘泥于《资本论》的个别观点,注重国际化的视野,借助数理化的方法,创新勇气十足,创新能力充分。这些特征在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