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与世界杯
促成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是国际奥委会的主席换人了,这位新的国际奥委会主席正是来自这一本届世界杯的主办国西班牙的胡安·萨马兰奇。
聊近代体育发展历史,不扯扯白人萨马兰奇主席的那些事儿,就如同聊拳击不扯扯黑人拳王阿里,聊足球不扯扯黑人球王贝利,聊百米大战不扯扯黑人跑王博尔特一样不可思议。
萨马兰奇绝对是个改变了人类体育历史的人。在他之前,承办奥运会大多是件赔本还常常赚不到吆喝的买卖,自他坐进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办公室之后,全球各国最牛的那些城市市长们争起各种重大赛事的主办权来,上台满嘴唾沫星子乱喷,就差腰间挂把左轮手枪了。
记得西班牙世界杯多年之后,这位西班牙的职业政客手里拿张小字条,走到麦克风前,对着正在向全球几十亿观众直播的镜头,宣布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名字,他用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念出两个字:北京。
正在欧洲出差坐在一家小咖啡馆里电视机前的兄弟,在那一刻,真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祖国万岁!萨马兰奇万岁!
咖啡馆的人,皆用一种在大街发现了一只从动物园里刚刚跑出来的大猩猩似的神情,看着失态的兄弟。
萨马兰奇确实在他的任内,帮了中国很多的忙,帮了欧美以外的很多国家的忙,帮了无数长期只能在电视前欣赏世界杯的足球不发达地区观众的忙。
萨马兰奇乃奇人也。
1920年夏天,萨马兰奇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一个富商家里,利用地中海西岸港口优势,家里祖辈都做纺织生意,他是家中6个孩子中的老三,从小热衷体育运动。
19岁那年,萨马兰奇考入巴塞罗那高等商业研究院(Institute of Higher Business Studies, IESE)学习商科,课余时间组织了一支旱冰球队,自任队长。大学4年,经到英国与美国短暂实习后,萨马兰奇顺利地拿到了文凭。出于兴趣,毕业后萨马兰奇曾到《新闻报》(La Prensa)杂志社里做过一段时间体育记者,后因亲友召唤,23岁那年,他回到了家族企业工作,做贸易与融资方面的生意。经商之余,热衷体育活动的萨马兰奇,将大量的时间投入旱地冰球运动的推广活动之中。
31岁那年,代表西班牙,萨马兰奇领着他的那支球队竟然一举夺得了当年旱地冰球大赛的世界冠军,在家乡父老面前,一时间也算是个人物了。
35岁那年选为巴塞罗那议员,同年萨马兰奇结婚成家,一年后凭借全国旱地冰球协会主席身份,成功当选为西班牙奥委会委员,后又成了西班牙政府里的体育部长。
10年之后的1966年,这个46岁热心于政治与体育的商人,经努力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同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巴西商人阿维兰热结识。
兄弟曾和一位在清华学习的欧洲商人聊过,他说由于拉丁文化关系,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与葡萄牙语三者很相似,彼此间沟通容易。由于这层关系,同为精明的商人,同样擅长政治运作,说着西班牙语的萨马兰奇与说着葡萄牙语的阿维兰热自然就容易热乎起来。
十几年后,这两个人分别当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两家国际体育组织机构——国际奥委会与国际足联——的主席。
两个人都面对着一个长期困扰着他们的问题:如何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摆正。
特别是萨马兰奇,刚坐上奥委会主席的宝座,就因为苏联出兵阿富汗,精心组织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旋即遭到了美国、中国与日本等国家的抵制。4年之后,当美国举办洛杉矶奥运会,苏联及东欧国家又开始另一场抵制运动,一时间,政治情绪将体育准则搞得混乱而又荒诞。
萨马兰奇是个很聪明、很有政治头脑的体育官员,他的一个绝招是,自他1980年上任,到2001年将主席之位让给下任,每一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萨大人都会对主办国的人民,以一种夸张的口气表扬道:本届奥运会是最好的一届,没有之一。
当然,萨马兰奇对中国人民是极为友好的。他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之后,就力主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到国际体育组织的大家庭里来。
1979年初中美建交,世界各大组织纷纷将橄榄枝投向了中国。当然,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也不例外。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个商人,懂成本,所以他一上台,就着重解决好两个大问题,一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际体育事业当中来;二是以商业的思维与手段将各项体育事业更活跃地推动起来。
为了让更多的体育项目赢利,把广告机制引入其中,让更多的体育项目与赞助、冠名及电视转播收费联系起来,萨马兰奇可谓尽心竭力。
很多老派观念的人士认为商业可能对体育产生副作用,深为恐惧,但为了增加收视率,萨马兰奇上台不久,就亲自主持,将原《奥林匹克宪章》中反复强调的“业余原则”一词删除了。
不过,从世界第二大体育组织国际足联的角度来看,如果奥运会的足球比赛场上,到处都是贝利与罗纳尔多、贝肯鲍尔与克洛泽、罗西与巴乔、普拉蒂尼与齐达内、查尔顿与鲁尼、马拉多纳与梅西等人的身影,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还会像以往那样令人感到精彩纷呈与惊心动魄吗?
确实,谁都知道,除了国际足联外,世界上敢于和国际奥委会叫板的体育组织,还真不多。
即使这样,在萨马兰奇的不断调整中,国际足联也在一点点地让着步,先是不允许职业球员参加奥运会,后来是只允许23岁以下的球员参加奥运会,再后来就是一支11个人的球队里,只允许3名超过23岁的职业球员上场,等等。
不过说实在的,对于那些热衷欣赏4年一届世界杯的广大球迷来讲,从当年的巴西人阿维兰热,到后来的瑞士人布拉特,一直到现在的国际足联主席意大利人因凡蒂诺,内心深处都有着某种强烈的动机:别让奥运会的足球比赛抢走世界杯太多的风头。
对广大球迷来讲,世界杯一定就是4年一次的世界杯。
从当年的报纸开始,到收音机、电视,一直到今天的手机,传播信息的载体可以不断进化,但绿茵场上的那些上场者,最好还都是所有国家一等一的国脚。
今天回头看,从当年徐伯伯他们看到过的中国国脚年维泗开始,一直到60多年后的今天广州恒大的国脚李学鹏,以一个球队总体水平来评价,无疑还是当年跟着苏永舜教练踢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预选赛的那拨国脚,最值得赞叹与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