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业和商业是财富的两个乳头
只要使道路上往来自由和捐税公平,那么,在24小时内人民就可以富起来。
——布阿吉尔贝尔
“农业和商业是财富的两个乳头”这一带有经典色彩的论断,是一个名叫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的法国人提出来的。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年)本是个乡村法官,出于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社会经济的关心,便注意起经济问题来。他49岁时发表第一本书《法国详情》,59岁时出版《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60岁时发表《谷物论》,第二年又出版了《法国辩护书》。马克思称他为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不过他自称为“农民的辩护人”。
法国为什么会民穷财尽
在布阿吉尔贝尔时代,法国农业占支配地位,可农村普遍凋敝,农民无力经营。这是为什么?他在《法国详情》一书中写道:
“使人无法耕种其土地的原因只能有两种,或者因为必须有一定的钱而他自己没有,也借不到,因此无法筹集这笔钱;或者由于耕种之后,不能像以前那样卖掉产品,结果他丧失了所有垫支的经营费用,从而使他处于不得不让土地荒废的不幸境地。造成第一个原因的是任意规定的达依税,因为拥有一份巨额进款的人一点也不缴纳达依税(或者缴纳很少),可是一个只靠双手为自己和他的家庭谋生的穷人,却受到重税盘剥。至于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酒税、出口税、王国内部的过境税等是商品所能承担的4倍,于是造成这样一种情况,即人们所消费的只达到30年或40年前的四分之一。”
布阿吉尔贝尔
农民不能经营农业是因为没有资本,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的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只能贱卖。如果不是因为供过于求产品却卖不出去,或被贱卖掉,原因当然在商业。但商业之所以发展不起来,又是因为商人没有利润。最终都是由于混乱的税收体制伤害了农业和商业。
当时赋税大抵招人承包,由税收承包人向皇家政府缴纳固定数额,其余则由承包人尽其搜刮之能事。收税官、包税人、稽查员和权贵们纷纷把减免税收作为地位象征,这样,税收对富人少收,而对平民则百般榨取,因而使农民破产。由此而来,王国内部关卡林立,过境抽税,国内商业严重受阻。政府担心外国进口法国原料和谷物加工成制成品后,再向法国销售,会赚取法国的货币,因此,国家制定了禁止原料和谷物出口的法令,因而断绝了海外市场,再加上酒税的征收,又限制了酒商对农民谷物的购买。这样,人为地造成了农产品的需求不足。
产生连锁反应的结果是,占社会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收入大量减少,由此而加倍地减少了他们的消费,所以布阿吉尔贝尔提倡穷人的消费,反对富人占有大量货币财富,他说:
“当硬币停止不断流通时,法国社会将深受其害,然而只有当它是一种收入,而且落在一般平民手中时,它才能不断地流通;穷人手中1个埃居l天周转的次数,从而促成的消费,比在富人手中3个月的还要多。”
而消费的减少又会进一步缩小农产品市场,农民的产品就更难出卖,或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他进一步指出:“消费和收入只是一种同一样的事物,破坏消费就是破坏收入。”收入遭到破坏,生产者和商人就无力生产经营。而“大量的消费会得到大量的收入”,大量的收入又会促使生产和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振兴之路:发展农业和商业
布阿吉尔贝尔认为,要革除弊害,使民富国强,唯一的出路是发展农业和商业。他在《谷物论》一书中写道:
“法兰西的唯一利益,正如世界上其他一切国家的利益那样,在于一切土地都精耕细作,充分施肥;各种商业都能做成最大限度价值的交易;以及一切全靠劳动维持生计的人没有荒废片刻时间,也从不投闲置散。”
把农业与商业两者比较起来,布阿吉尔贝尔特别强调农业,认为“耕种者的繁荣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级财富的基础”。
可能是由于他是路易十四的法官,也可能是他确是这样认为的,他并不反对高额税收。他说:
“人们消费一切可以消费的东西,同时售出一切可以出售之物。这是世界上一切君王的大臣们奉为神圣的一种情况,因为这使得君王的税收政策可以征收得极高,只要不因此而损害哺育整个社会的这两个器官——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就行了。”
所以,布阿吉尔贝尔不要求别的,只要求商业的自由和捐税分派的公平。并且,他认为由此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他写道:“只要使道路上来往自由和捐税公平,那么在24小时内人民就可以富有起来。”
这未免有点夸大其词。即使最公平的税收,如果收得过高,或者说,人们劳动收入的较多部分被征收掉,人们就没有劳动的积极性。不过,作为路易王朝的法官,他不能反对皇室的奢侈消费,也不能反对贵族的攀比效尤。在他看来如果公平地负担税收,或者说也向富人征税,征更多的税,那么现有的全国的税负就足够支付皇室和贵族官僚的豪华消费。因为富人的纳税或按收入比例纳税,在同样的税额下,生产者实际上就减少了税负。
为了商业的发展,布阿吉尔贝尔甚至主张较高的物价。他赞赏荷兰人销毁商品以保持物价不下跌的做法。他说:“实际的经验使荷兰人了解商业所能起的一切作用,因此,当由于当年产量过多或者由于消费不相适应而发生货物如胡椒过剩时,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使全国物价跌价,而是将货物倒入大海,这种不让已经订立的商品价格下跌的做法,是一种十分强有力的断然措施。”
在他看来,问题的解决不能指望收税人。“因为他们的意图就在于获得巨额回扣,他们只能从收税困难中来取得,这必然引起破坏性的后果,他们利益的大小是和对人民的危害的程度成正比的;因为他们催征所得的好处是在催税吏和他的助手之间来分配的,而这些人则从税金上给收税者以巨额回扣。”所以,为了振兴法国的经济,必须坚决改革招人承包的税收制度,实行公平税负。
什么是财富
布阿吉尔贝尔意识到,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当时柯尔贝尔推行的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同时又对工商业实行官僚管制的重商主义政策,而最终又在于对财富的认识。
什么是财富?他的看法与重商主义尖锐对立。他认为:“财富包括人们的全部享受,不仅是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非必需品以及能够满足身体官能快乐的一切物品。”而货币不过是流通手段。“在财富中,钱币只是手段,而对于生活有用的各种货物才是目的和目标”。他在著作《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中,讥笑重商主义者本末倒置:金银“这些金属在商业中之所以被采用的目的,是为了使它们在商品的交换和流通中起保证作用,这又是由于商品种类繁多,不再能进行直接交换的缘故;可是,人们几乎离开了贵金属的媒介作用,而将它当作神明来看待了”。
所以,要根本消除法国的积弊,就要废除把金银货币当做国家唯一财富来追求的重商主义政策和法令。
勿使权力涉足其间
对国民经济混乱原因的分析,使布阿吉尔贝尔发现各种商品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如果没有遭到破坏,每种商品就能够在补偿费用和得到合理的利润基础上出售;如果比例混乱,就会引起灾难。因此,“为了保持幸福的境界,就必须使一切事物,一切商品继续不断地处于平衡状态,并保持一个在商品之间的、按照一定比例的价格,以及使这个价格能生产商品的费用。”合理的价格比例是经济发展之根本,“财富只是在人民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断相互调剂、融合的结果;在商业的停顿以外去寻找贫困的原因,这是可怕的愚昧,而商业的停顿则由于价格的比例的失调,可见商品按照一定比例的价格交换,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对于它的生存的维持都是同等重要的。”
布阿吉尔贝尔实际上已感觉到各种商品的比价关系是在市场上自发形成的,国家制定这个规章,那个限制,只会使本来合理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他写道:“只有大自然能够安排这个秩序并维持和平;其他的权力,尽管出于善意,如果要过问其事就会全盘搞坏。”他反复强调说:“只有大自然才能够平衡,所以不要妨碍大自然行事。”“大自然总是走向自由和趋于完善的。”这实际上是拒绝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管理经济,虽然委婉然而十分坚定地认为,法国皇家政府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要为经济混乱承担责任,而这些思想正是后来经济学家们所竭力宣扬的学说之核心。
简要的评论
马克思称布阿吉尔贝尔是古典经济学在法国的创始人,因为他的分析也是从生产领域开始的(在马克思看来,重商主义之所以还谈不上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经济学后来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正是完成了从流通向生产的转变)。当然,布阿吉尔贝尔非常重视商业,甚至把它放在与农业几乎相等的位置上,但他对商业的作用规定得恰如其分:它不过是帮助实现产品的合理价格,换句话说,就是把产品流转到需要它们的人手里,从而生产者能得到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消费者则能借以实现他的消费。生产和消费就是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布阿吉尔贝尔的消费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消费刺激生产论。所以,他不反对宫廷的奢侈消费,也不反对较高的税收。在他看来,消费和较高的税收甚至并不是坏事,它们反而有利于生产:较高的税收供给宫廷和贵族官僚消费,使得生产的产品能够迅速流通,并获得好的价格,来年的生产便有了资金,又能提供较高的税收、较高的消费等等。如此循环往复,经济便会一片繁荣。但问题是不能做得过火,如果税收征得过多,生产者会无力生产,商人会无法经营,那就从根本上伤害了经济。若征收适当,农业和商业这两个乳头就会源源不断地哺育着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令人奇怪的是,后来的凯恩斯在说明他的学说的起源时,竟没有提到布阿吉尔贝尔。英国所有赞成甚至鼓励消费的人,凯恩斯都提到了,而唯独对布阿吉尔贝尔一字未提。不知是凯恩斯学识不足,还是英国人对法国人的傲慢或故意冷淡。后人跟着凯恩斯也这么说,那未免对布阿吉尔贝尔有欠“公平”了。
布阿吉尔贝尔也是最早对税收承包制进行有力批评的人。那个时代法国财政政策的失败,在他看来,主要不是高税收的失败,而是税收体制的失败。这给后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
再者,他所提出的勿使政治权力介入经济生活之间的观点,可以说也是法国经济自由主义的起源。这一传统后来为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所发扬,并转由斯密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说体系。
布阿吉尔贝尔有许多灿烂的“思想火花”,但离一个学说体系还相差很远,他只不过为后来的学说形成提供了某些可资利用的砖瓦。不过,事物发展本来就是起于微末,后来者大可不必对此评头论足了。
验证:国内商业促进经济繁荣
一国的繁荣,简单地说,取决于两点:农业和商业的繁荣。最为重要的是商业。因为,如果一国商业不行,农产品会卖不出去,农民就收不回投资,甚至无力维持原有再生产;需要农产品的消费者则会有钱无处花,必然降低生活水平。由此会形成恶性循环,国家陷入衰败。当时所说的“农业”,扩大一点说,就是现在包括工业在内的所有实体产业;商业,指的主要是国内商业。就是说,支撑国家的是国内产业和国内商业,而国内商业尤其重要。这就是布阿吉尔贝尔的理论。
历史和事实证明,布阿吉尔贝尔说的是对的。西欧历史上歧视商业。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剧本里构造了夏洛克这个受人唾骂的形象,而这一形象其实就是真正商人的形象,因为商人放贷一定要收取利息(夏洛克放贷是一定要取息的)。由于歧视商业,所以,西欧一直发达不起来。直到15世纪开始,西欧开始重视商业,特别是17~18世纪,进入了一个重商主义时代,西欧才从停滞的中世纪走出来,一跃而成为世界的领先者。中国的历史大致相同。中国也压制商业,倡导“农本主义”,以为农业搞好了,国家经济就搞好了,而商业引诱人们变坏,所以要压抑。在西汉武帝时期,甚至不准许商人穿上等人才能穿的衣服,不准乘坐上等人乘坐规格的马车。所以,中国虽然早就达到了农业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却不能再前进一步,陷入长期停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认为,只要把产业搞好了,国家经济就搞好了,所以,非常重视产业,而继续打击商业,最激烈的时候,甚至农副产品小市场也要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虽然全国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没有达到想要达到的水平,甚至与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农民经商,一下子就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菜篮子”问题。开始有人担心,“全民经商”会使国家产业“空洞化”,后来的发展却表明,中国的经济不仅没有“空洞化”,而且,由个体家庭和私人兴办的产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不到30年,其产值几乎占到了国家工业产值的70%,而且还有日益增大之势。
布阿吉尔贝尔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促进国内商业繁荣,除了“道路自由”、“捐税公平”外,应促进国内的消费,或者说,消费是促进国内商业繁荣、产业发展的“发酵剂”。如果人们不消费“一切可以消费的东西”,人们就不可能出售“一切可以出售之物”。这是经济发展的辩证法!一国经济发展迟缓,不在于它较少的储蓄,甚至也不在于较高的税收,而在于它较少的消费。所以,当我们遇到经济发展迟缓的问题时,促进国内的消费是唯一的、或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图5 农业和商业是财富的两个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