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阅读圈:义乌市社区图书馆之构建
(浙江省义乌市图书馆,322000)
一、现实的选择,必然的选择
早在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就提出:要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要,应该在离家徒步10~15分钟之内可以找到一家图书馆。英国平均每1万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约60%的居民经常去所在社区的图书馆。伦敦市有32个行政区,每个区都有十几个社区图书馆,“在你居住不远的地方,肯定有一座图书馆。”在美国,各地方政府都按人口数量建立社区图书馆,这是依法必办的一件事。纽约市仅一个皇后区就有26个通借通还的社区图书馆,无论是繁华闹市,还是僻静街角,图书馆随处可见。德国汉堡市,社区图书馆52个,大多数居民步行约10分钟就能从家到达一处图书馆。1977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规定在居民徒步20分钟之内必须有一个图书馆,每月至少有两次以上的巡回送书服务。
我国台湾地区,也规定“凡人口满2万人之社区,应设立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须为县(市)图书馆之分馆。”香港公共图书馆系统由76间不同规模的图书馆组成,包括中央图书馆1间,主要图书馆5间,分区图书馆28间,小型图书馆32间以及流动图书馆10间,这些服务点平均分布于香港境内每个区域,并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相连结,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便捷服务。而国际图联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要求平均2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人均藏书2册及增量0.25册。一座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为1.5km。这样的功能,唯有社区图书馆才能担当。走社区服务之路,从地理位置上接近读者,这是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我国国内的社区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正在长足发展。但更多的地方步履维艰。上海已率先建成公共图书馆体系,平均3.7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已发展到了3200多家,遍及大街小巷,对居民形成了强有力的文化辐射。深圳拥有达标社区图书馆387家,藏书量400多万册,年接待读者430万人次,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图书馆网络。其达标标准为:馆舍面积不少于100m2,藏书3000册以上,报纸30种以上,期刊100种以上,有专职人员,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6小时。
义乌,浙江中部快速崛起的一座国际化商贸城市,面积1105km2,下辖7个街道6个镇,全市人口近180万,其中外来人口超百万。城区面积73km2,人口约80万,城市化水平达68%。已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称号,正大步迈向全国文明城市。
图书馆是一块文化基石,但义乌市仅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藏书还不足30万册。这与义乌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形成强烈的反差,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开放了的拥有众多外国商人聚集的城市文化消费需求。须知,义乌长驻有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8000多人,来自国内46个民族的3万多少族民族群众,外来建设者上百万。社区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空间,城镇人口已接近总人口的半数。要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大力兴办、普及社图书馆。无疑,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又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构建社区图书馆模式之选
模式之选关乎社区图书馆的生死存亡。建国以来,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可谓反反复复,几上几下。从20世纪50年代的人民公社图书馆,到80、90年代的乡镇万册馆,都没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站稳脚根。更多的却是锣鼓喧天,火红开馆,又无声无息,关门大吉。几十年,难逃这一怪圈。周而复始之中,大量社会资源付之东流。究其因,乃机制问题,模式之选有误区。
社区图书馆是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处在公共图书馆体系的末端。社区图书馆缺位,国家公共图书馆体系就不复完整。建设好社区图书馆是一项国家战略任务。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其主要(或全部)经费只能来源于税收。这是为保障公民知识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图书馆因其固有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是其唯一或基本的建设主体,这是国际通例。《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当局的责任。必须制定专门的法规支持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为公共图书馆筹措经费。公共图书馆必须是各种长期的文化、信息供应、识字和教育战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但实际上,我们的社区图书馆大多没有任何制度化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来源,基本上靠个人的精神、信仰、觉悟在维持,靠赠送、募捐获得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现有体制中的基层文化建设主体——无论是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还是居委会、村委会,已被多次证明无力承担建设的重任。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却需要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的知识素养;健全和发展政治也需要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小而分散,贴近社会,贴近居民的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服务系统中最密集的节点,具有“零距离”“低成本”优势,更能充分满足人们的求知需求,更能体现普遍均等的服务原则,因而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分馆制是国外社区图书馆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模式,也是发展趋势。社区图书馆建设采用分馆制应该是最理想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资金集中使用,人员统一安排,资源合理配置,读者就近借阅。最主要的是,分馆制将社区图书馆纳入了公共图书馆体系,从此经费得以保障,业务得以规范,资源得以共享。借助总馆的力量,实现了分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借助分馆的触角,延伸了总馆的优质高效服务。
义乌在200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9亿元,人均GDP超5.9万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百强县并列第8,实力不能说不雄厚。早在2001年,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现代商贸名城建设的决定》,达成共识:义乌要建成现代商贸名城,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支撑,必须经济文化“两腿走”。义乌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仅要靠市场的吸引力,更要靠文化的魅力。文化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魄。2006年又出台了《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的决定》,把“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作为重点,以社区(村居)为主的基层文化建设作为抓手,实现文化大市建设目标。进而提出在主城区构建“15分钟阅读圈”,大力发展社区图书馆(室),不能说领导没认识。然而,由于管理模式上的迷茫,至今,30个社区只建成了25家图书馆(室),平均馆藏3522册,平均面积54m2。藏书最多的孝子祠社区图书馆为14000册,面积160m2。但兴业社区图书室却区区500册图书,20m2的场地。社区图书馆(室)“政出多门”,有的是街道文化站所属,有的是社区自筹自建,有的挂靠老年协会,有的依附物管部门,有的寄托企业。由此造成经费难落实,很多只是新建时有投入,以后极少甚至没有持续的资金。图书普遍数量少,品种单一,且基本为市馆淘汰的,或居民捐赠的,内容陈旧,可读性差的图书,无法满足人们求新的欲望。为节约经费,进一些质次价廉的盗版书,错漏百出,严重损害了读书人的权益。为迎合读者,购书以武侠、言情、卡通为主,无法提高阅读品位,更谈不上传播先进文化。没有专职管理人员,离退休的志愿者因不具备专业素养,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借阅。久而久之,门可罗雀,无奈沦为一种摆设。这与社会期望格格不入。虽然,2007年市财政也推出了基层图书馆(室)的扶持和奖励措施,年度20万元,每年落实5家,由市图书馆监督评估,专款专用。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根本之道还在于将社区图书馆融入整个的图书馆事业,成为市馆的分馆。否则,经费问题、人员问题、业务规范,都是永远的痛。
鉴于义乌的实际,政府有财力,社区有房产,市馆有热情。我们认为义乌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应尽早启动分馆制,稳妥起见,可以先试点。以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复兴社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孝子祠社区,义乌信息化精品社区东洲社区、临江社区、外商云集的“联合国社区”、鸡鸣山社区、锦都社区、“外来人之家”的松门里社区、幸福社区为示范,再以点带面铺开。具体构想: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各社区图书馆为分馆,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市馆的三方作用。财政保障分馆经费,款项直接下拨总馆,统筹调配。社区负责提供馆舍,并承担相关的水电费用。文献资源总馆统一采购,统一分编,统一配送。定期巡回送书,确保常换常新。对于分馆人员,总馆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执证上岗。
三、社区图书馆功能定位
“让图书馆成为社区的实际存在”。这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捐款4亿美元,资助美国公共图书馆分馆运行时提出的唯一要求。经济学家茅于轼《美国游记——和谐社会的切身体会》一文写道:说起公共服务,我最喜欢的是那儿的社区图书馆。图书馆不但藏图书,还有音像资料,有计算机可以上网。最惊喜的是里面有儿童阅览室,也是儿童游戏场,书大多是撕不烂的塑料书,还有许多玩具。阅览室有专人看管,还教孩子怎样游玩。这样的环境中国不是没有,但只能在高收费的幼儿园。可在美国,任何一个社区都免费提供。
日本琦玉县小川町素以生产和纸闻名全国。小川町社区图书馆的装饰就大量采用了当地的和纸,不仅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也使社区居民备感亲切,有一种归属感。图书馆的设施从儿童阅览室到阳光咖啡屋、日本茶室,应有尽有。还特设一间和式房,供读者盘腿阅读,感觉就像在家里,舒适又舒畅。为弘扬地方文化,社区图书馆还有计划地举办本地画家、摄影家的作品展,并提供作品的出租服务。社区图书馆正成为一个一般居民光顾的场所,对加强社区的凝聚力、活跃居民文化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千叶县社区图书馆还开辟自带电脑免费上网的商务室。每到夜晚,便座无虚席,学生职员都喜欢在此欢度时光。该馆的工作人员认为,今后的图书馆补充图书固然重要,但更应考虑向社会发出什么样的信息和将服务扩大到什么领域。
反观我们的社区图书馆,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借借还还,充其量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甚至许多居民不知道社区还有图书馆。作为百姓身边的图书馆,居民的第二起居室,“老百姓家的大书房”,社区图书馆理应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之所需,集学习、信息、娱乐、休闲于一体。英国前文化大臣ChrisSmith认为:图书馆必须改变自身生存方式,学习银行、超市、书店的经营模式——看这些机构是如何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学习它们如何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只有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图书馆才能被更多利用。因此,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文化中心
图书馆学家谢拉曾说,图书馆是由文化浇涛出来的。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使者,肩负着保存文化,弘扬文化的天职。一本科学著作,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绘画,一首乐曲,都是文化的结晶。人们能从中感受真善美,陶治情操,汲取力量。社区图书馆通过提供文献,推广阅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素质,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图书馆更应通过科普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艺术欣赏、家庭音乐会、书香商城——全民阅读节等活动,将迷恋在麻将桌、扑克牌、游戏机房的居民,吸引到图书馆来,成为社区文化中心。
2.教育基地
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无论男女、长幼、贫富、贵贱,不分等级、信仰、文化、民族、肤色、国别,他们在使用公共图书馆时都是免费的。图书馆与学校不同,它没有入学、毕业等年限限制,读者可以一生利用它。社区图书馆应将教育作为最主要的功能来体现,这有二个层面,一是成为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二是成为成年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加油站”。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这需要孩子身边的图书馆遍地开花。自然,只有社区图书馆来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社区图书馆完全可以成为儿童放学后的托管地点,以填补“学校教育空白时间”。让学生在图书馆安安静静完成作业,看看书。社区图书馆就在居民区,又方便,又安全,又免费,可解家长后顾之忧。弱势群体是最需要教育,但又往往是各种教育遗忘的群体,社区图书馆恰恰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和非常之举。
3.信息港
每一个图书馆都有自身所处的社区环境,各种社区环境都有自身的特点。社区图书馆应当是每一个社区的信息港,人们进了这里可以感受到整个社区脉搏的跳动。如可以了解本地的新闻和消息、各种服务机构的地址、地方产品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活动等。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是社区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应开辟信息窗,及时发布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各种实用信息,如医疗信息、证券信息、租赁房信息、家政信息、就业信息、社保信息和社区活动信息,让人们习惯于要了解信息就上社区图书馆,让社区图书馆在市民的生活中如影相随。
4.休闲天地
休闲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休闲的价值就是为人类构建一个和平安宁的世界,使心灵有所安顿、归依。在讲究文化品位的今天,休闲可以卡拉OK,可以逛街购物,也可以爬山涉水,但真正的休闲是心灵的,是修身养性。在图书馆静静的一角,沐浴着浓浓的书香,捧一本书,来一次心灵的旅行,那将是何等的优哉游哉。读书是积极、有益、自由的休闲活动,已成了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休闲方式。社区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安静的环境、多彩的文娱活动,为居民撑起了一片舒适的休闲天地,也增进了社区居民人与人的沟通,营造了和谐安乐的社会氛围。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和交流的需要将是社区图书馆今后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苏瑞竹.社区图书馆的定位和功能[J].图书馆论坛,2003(1)
[2]李国新.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时代任务[J].图书馆,2005(2)
[3]傅慧敏,陈国荣.建设文化大市应重视做好盘活文章[J].义乌文化,2006(4)
[4]陈传夫,吴钢.图书馆业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
[5]程焕文.岭南模式:崛起的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