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第三册):明代至近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九、罗贯中与《三国演义》

章回小说谁在读

明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有人说是民歌,有人说是八股文,但多数学者认为,明代白话小说及戏曲的成就不可低估。

白话小说又分长篇、短篇。白话短篇便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话本小说,明代文人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不但搜集整理宋元旧作,还学着拟写一些新篇目,这样就有了“三言”“二拍”一类的话本小说集。至于长篇小说,便是我们常说的章回小说了。

《全相三国志平话》书影

章回小说的前身是说话中的讲史平话。一朝历史长达百年乃至数百年,历史事件层出不穷,一天当然讲不完,于是说书人卖个“关子”,说“且听下回分解”,引逗你明天再来听,这就形成了“章回”体制。

章回小说的每一回都有个标题,开始是单句的,后来发展为对句。书中故事用白话语言讲述,中间还穿插着诗词韵语,形成“散韵结合”的特点。这仍是继承说话艺术“讲唱结合”的老传统呢。

几部较早的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都署有作者名字,如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其实这几位只是最后的整理、写定者。在此之前,这些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无数民间艺人、底层文人参与了它的创作,那形式可能是故事、话本、戏曲……这种创作方式,我们称为“世代累积、大家写定”。——这里的“大家”,指的便是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大作家!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小说中的顶尖作品,它们的创作出版,背后往往有大贵族、大商人的赞助与支持。一部书的售价,在当时要二三两银子,那可是一位典史(相当于今天县公安局长)一个月的工资咧!早年的读者也都是士绅、商贾之类的有钱有闲者,寻常百姓则无福消受。

以上这三部,再加上《金瓶梅》,当时号称明代“四大奇书”,分别代表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这四种类型。

从王粲到罗贯中:三国故事代代传

《三国演义》最早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大约产生在元末明初。可是说起三国故事的流传,却要早得多。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写过一本《英雄记》,里面记述了刘备、曹操、吕布、董卓等三国风云人物的逸事传闻,这要算是最早的三国传说了。

到了隋朝,隋炀帝观赏民间杂耍时,看过有关曹操和刘备的木偶表演。唐人杜牧、李商隐也都在诗歌里吟咏过三国故事。

《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影

宋代苏东坡还记载:里巷小儿淘气,家里往往给几个小钱儿,让他们去听说话艺人讲三国故事。听到刘备打了败仗,孩子们都皱起眉头,有的还落了泪;听说曹操吃了败仗,孩子们又高兴得手舞足蹈!——你看,那时的三国故事已经有了“拥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三国故事还被编成戏剧。元杂剧里的三国戏,就有四五十种。可是真正印成书的三国故事,要数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前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一种——最早。只是这部书写得过于简略,只是那么薄薄的一小册。

后来小说家罗贯中(约1320—约1400)在此基础上又参考了晋代陈寿的史书《三国志》,终于写成这部长达六七十万字的《三国演义》。书中一多半内容都有真实的历史根据,因此有人说,《三国演义》的内容是“七实三虚”。

罗贯中祖籍太原,本人却长期生活在杭州。传说元末乱世,他雄心勃勃,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后来改朝换代、天下太平了,他也便改了主意,开始坐下来编小说。他编写的小说可真不少,除了《三国演义》之外,还有五代、隋唐等题材的作品。此外,《水浒传》的创作也有他一份功劳,《水浒传》的署名就是“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罗贯中(孙文然绘)

天时、地利、人和的较量

说到三国,谁都知道那是指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军事政权。其中曹魏占据了中原,蜀汉占据了四川,东吴呢,凭借长江天险,占据江东。这形势,就像古代一种三足祭器——鼎一样,人们把这叫作“鼎足三分”。

古人写历史往往有个坏习气,总爱把胜利者捧得高高的,把失败者踩在脚底下。这叫“成者王侯败者贼”。《三国演义》却不是这样。蜀国虽然是三个政权中最早灭亡的一个,作者却对它抱有极大的同情,把它看成正统。

蜀国的开创者刘备,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才智和本领,可他有三件法宝。头一件就是他的出身——“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虽然到他这儿,已经沦落到织席子、卖草鞋的地步,但他的血统是“高贵”的,在封建社会里,这就足够了。

第二件,刘备特别爱惜人才。关羽和张飞都是武艺超群、勇冠三军的大将,刘备跟他们结为兄弟,亲如手足。刘备还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用诚心打动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的事业蒸蒸日上。

第三件,也是关键的一条,刘备为人忠厚仁慈,深得民心。有一回,他领着队伍,带着十几万百姓撤退,宁可冒着被敌人追上的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们。正像小说里评论的,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里,刘备占了“人和”这一条。

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开始时,他是各路军阀里提不起来的一位。今天依靠吕布,明天投奔曹操,还在袁绍、刘表的屋檐下歇过脚。直到赤壁大战之后,他才有了荆州这块立足之地。后来他又向西扩张,占据西川,终于奠定了蜀汉大业。

刘备死后,诸葛亮兢兢业业辅佐后主刘禅,支撑着蜀汉的局面,可是到底没能实现统一的梦想。他终因积劳成疾,死在北伐途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就这么实践了自己的誓言。——诸葛亮一死,蜀汉事业也跟着完了。

跟蜀汉类似,东吴也属割据政权。吴主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凭借长江天险的“地利”,独霸一方。他明白,在这个乱世中,要想立住脚,光靠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得跟刘备携起手来共同抗曹才行。赤壁大战就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一次成功军事行动。双方的统帅周瑜、诸葛亮一同指挥了这次大战役,用火攻的办法,把曹操八十三万人马杀得大败。曹操从此不敢小看吴、蜀,鼎足三分的大势就这么定了局。

可是后来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伤了和气,你攻我伐,消耗了双方的力量。关羽、张飞、刘备也都在对吴作战中相继死去。结果鹬蚌相争,得便宜的却是曹魏。

根据《三国演义》编绘的连环画封面

曹魏集团是“鼎足三分”中最粗壮的那只鼎脚。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就为自己树立了威信。后来他乘乱把汉献帝这个“活宝贝”抢到手,“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的“人和”,孙权的“地利”,在曹操的“天时”面前都要甘拜下风了!

靠着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曹操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军阀袁术、袁绍兄弟,又北伐乌桓、西征马腾,终于成了雄踞中原的霸主。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不耐烦再做臣属,干脆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当起了皇帝。可惜曹操的子孙里净是些无能之辈,没有一位能赶上他们的父祖。结果政权被司马氏篡夺。最终司马氏灭掉蜀、吴,建立晋朝,三国归于一统,小说也就此完结。

关羽是怎样变成“神”的

《三国演义》里有成百上千个人物出现,塑造得有血有肉的,也有几十个。其中有三个人物最有特色,号称“三奇三绝”。那就是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和曹操的“奸绝”。

关羽是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他生得仪表堂堂:身长九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髯足有二尺长。他用的一柄青龙偃月刀,有八十二斤重。

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他忠于桃园结义的誓约,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不肯背叛自己的兄弟。徐州之役,他跟刘备、张飞失散了,他保护两位嫂嫂——刘备的两位妻子,被曹操包围在土山上,迫不得已,只得暂时归顺了曹操。可他跟曹操有言在先:第一,降汉不降曹;第二,要好生看待两位嫂嫂;第三,一旦得知刘备消息,“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曹操一心笼络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不断赠金帛、送美女。可关羽把美女送去伺候嫂嫂,金银也交嫂嫂收存。有一回,曹操把一匹名叫“赤兔”的骏马赠给关羽,关羽再三拜谢。曹操感到奇怪,问他:往日送你金帛美女,并没见你拜谢,今天却是为何?关羽回答得好:我早知此马能日行千里,有了它,一朝得知兄长下落,不是一天就能见面了吗?

终于有一天,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他把曹操赠给的金银封好留下,又把官印挂在堂上,来个不辞而别,保护着嫂嫂去寻刘备。一路上,他过五关、斩六将,闯过一道道关卡,奔走千里,终于回到刘备身边。这“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成了老百姓百听不厌的话题。

此外,关羽武艺高强,胆略过人。他曾水淹七军,大败曹魏名将于禁,又曾带一把单刀,率十几个随从深入虎穴,到东吴去赴“鸿门宴”。还有一回,他的右臂中了毒箭。他一面饮酒下棋,一面让医生替他做手术。刀子刮在骨头上“悉悉有声”,旁边看的人都“掩面失色”,关羽却谈笑自若,不能不让人佩服。

可是这位大英雄也有缺点:自高自大,喜欢意气用事。坐镇荆州时,他本应跟东吴搞好关系。可是孙权要跟他联姻,娶他的女儿做儿媳,关羽却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大大伤害了孙权的感情,吴蜀从此开了战端,关羽也最终战死麦城。

从政治家这一面说,关羽的上述表现确实是缺点;但若从人的角度看,这恰恰是一种自尊自重的大丈夫气度,不宜过分苛责。

关羽在民间很有“人缘”,人们对他的义和勇推崇备至。历代王朝加封他为“义勇武安王”“关圣大帝”,佛道两教也争着请他去做护法神,称他“伽蓝菩萨”“关圣帝君”。今天的商店、酒楼也常供着关公像,他成了百姓和商家的财神爷、保护神啦。

智慧达人诸葛亮

诸葛亮又是另一种典型。他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深通兵法,广有谋略。甚至还能掐会算,通晓阴阳。没出山时,他就看出天下三分的大势头。刘备得到他,真可谓如鱼得水。

在赤壁之战中,他只身过江,说服了东吴君臣,造就了孙刘联盟。表面看,赤壁大战的总指挥是周瑜,其实诸葛亮才是真正的筹划者。他一面协助东吴抗曹,一面还得躲避周瑜的明枪暗箭——小说中的周瑜是个气量狭小的人,嫉贤妒能,总想加害诸葛亮。可诸葛亮却摇着羽毛扇,从容不迫地应对了这一切。

最有意思的是那次草船借箭。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要他在短时间里制造十万支箭来。诸葛亮呢,直到限期将至,才不慌不忙地向好友鲁肃借来二十条船。他早就掐算好:这天江上有大雾。乘着雾色掩护,船队接近曹营,并擂鼓呐喊起来。曹军不明真情,只好隔雾放箭。——诸葛亮早在船上扎缚了无数草人,等那上面扎满箭,便命军士齐喊“谢丞相箭”,就那么扬长而去。这一回连周瑜也不能不说:“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诸葛亮还会“呼风唤雨”,没有他“借东风”,周瑜的火攻计划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就连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也被诸葛亮的“空城计”骗过了。“安居平五路”和“七擒孟获”,又给诸葛亮的形象增添了传奇色彩。在民间,诸葛亮成了智慧与聪明的代名词。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

功勋演员曹孟德

在反面人物里,曹操的形象最饱满。他的雄才大略令人点头钦佩,可人们只能说他是个“奸雄”。他阴险、诡诈,又极端利己,耍起权术手腕,没人能绕得过他!

有一回,曹军跟袁术作战。因为相持日久,粮食快要吃光了。曹操偷偷让仓官王垕克扣士兵口粮,好多挨些时日。等士兵抱怨起来,曹操又暗地把王垕唤来,要“借”他的人头安抚众心,并且说:“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汝(rǔ):你。]你看,曹操的权术有多么厉害!

曹操待人表面热情,内心却常常怀着疑忌。跟袁绍作战时,粮食也快吃光了。刚好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奔他。曹操鞋子也来不及穿,光着脚跑去迎接。见面又是拍手,又是下拜。可谈起事关军机的粮食问题,曹操立刻换了一副态度。你听听这段对话:


(许)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

◎子远:许攸的表字。嗔:怪罪。◎孟德:曹操的表字。


这把曹操简直写活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许攸,每次都做出一副坦白诚实的样子,又是“挽留”,又是“笑”,又是“附耳低言”,简直是位“功勋演员”!

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有才干、有气魄的军事家、政治家。可《三国演义》把他写成了反面典型。“尊刘贬曹”也就成了《三国演义》的基调。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三国的历史纷乱如麻,众多势力派别有斗争、有联合,相互纠缠,难解难分。罗贯中却有一种本领,能把这团乱麻整理得有条不紊,停停当当。成百次政治、军事、外交的纠纷与较量,都交代得头头是道,几百个人物也都一一有来处、有归宿。

《三国演义》还特别擅长描写战争。大的战役像赤壁之战,前后用了八回篇幅,占全书十五分之一,写得气势宏大,波澜壮阔。小的战斗像关羽温酒斩华雄,同样写得精彩动人。

看看“温酒斩华雄”这一段——董卓手下大将华雄前来挑战,诸侯联军连遭败绩,竟没人敢应战。就在这时,关羽出场了:


……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袁)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快与我打出!”曹操急止曰:“公路(即袁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用笔简练,真正涉及战斗的描写,只有六十几个字,正可谓“惜墨如金”!而《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文字风格,从这里也可略见一斑。——至于那杯热气未散的酒,则是关羽武艺高超的参证物;有了它,这段描写也变得格外传神,让人过目不忘。

有一点要说的是,《三国演义》的创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刊本,却只有明代嘉靖年间的,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共分二百四十则;文字也与现在的略有不同。到了明末,有人把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又在明刊本基础上做了润色,加了评语,这就是有名的“毛批《三国》”。这么一来,书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紧凑,语言也更加流畅,这个本子几乎成了三百年来唯一通行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