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第三册):明代至近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八、明初文坛,波澜不起

宋濂等:推开明代文学的大门

14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阵痛。元朝亡于红巾军大起义。义军头领之一的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开启了明朝(1368—1644)。

明朝建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文化思想控制得很严。他本人出身农民,对文化有着一种隔膜和恐惧,总觉着文人心眼儿多,不好对付,因此格外猜忌。

有个官员给朱元璋上贺表,写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几句恭维话,不想惹得朱元璋大怒,这个倒霉的官员也差点儿送了命。原来朱元璋年轻时当过和尚,又参加过红巾军,最忌讳人提这些陈年往事,而“圣人”听起来像“僧人”,“则”的读音跟“贼”相似,这还了得!

正因为如此,那时的文人唯唯诺诺,不敢多说一句话。明初那一阵子,文坛上十分沉闷,只出了有限的几位文学家,还都是元代培养出的人才。

宋濂墨迹

就说说号称“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1310 —1381)吧。宋濂年轻时家里很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了人家的书,抄一遍再跑着送回去,生怕送晚了人家不高兴。他还四处求师问道,后来终于成了大学者。

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回忆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其中一段说到,同窗中有许多阔公子,锦衣玉佩、光彩照人;他虽穿着破麻布袍子,厕身其间,却是泰然自若,一点儿也不觉着自己寒酸:“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因为我心中自有乐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啊。他所说的乐事,当指求学问道之乐!

宋濂一直做到翰林学士,明朝开国许多典章制度都是他一手创制的。他还主持编纂《元史》,并亲自撰写了好几篇人物传记,如《王冕传》等,都写得十分生动。

明初另一位有影响的文学家是刘基(1311—1375)。刘基字伯温,他在元代中过进士,元末参加了反元斗争,后来成了明代的开国功臣。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科举政策,便是听从他的建议。民间还流传着刘伯温修建北京“八臂哪吒城”的故事,把他说成是能掐会算的神仙。这显然都是附会之谈,不过也说明百姓对他的爱戴。

刘基确实关心百姓的疾苦。他有一篇散文《卖柑者言》,说有个卖柑老人,常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橘卖给人家。作者去责问他,他反说出一大篇道理来:那些外表威风凛凛、仪表堂堂的大官僚们,难道真的有治理国家的本领吗?你只看到我在搞欺骗,干吗不去看看他们!刘基这篇文章写于元末,很明显,是借着卖柑老人之口,指责元代的腐朽官僚呢! ——通过寓言说道理,也成为刘基散文的一大特色。

刘基

高启(1336—1374)是明初最有才气的诗人,他的那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气势奔放。诗开篇便道:“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这诗句气势够大,把金陵城“龙盘虎踞”的地势环境写活啦!

以下诗人回顾金陵六朝为都、群雄割据的历史,归结说:“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圣人:这里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尽管高启后来受到迫害,最终死在朱元璋的屠刀下;但此刻他面对四海一家的局面,那欢欣鼓舞之情,却是发自内心的!

平庸的“三杨”与耿介的于谦

说起明前期的诗人,不能不提“三杨”,即杨士奇(1366—1444)、杨荣(1371—1440)、杨溥(1372—1446)这三位。他们都身居高位,闲时爱写写诗,可诗的内容却脱不开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看上去四平八稳的,却没什么真情实感,显得平庸乏味。——因为“三杨”都是台阁重臣,人们就把这种诗体称作“台阁体”。别小看台阁体,它在明初文坛上统治了近一百年呢!

不过也有人没受台阁体的影响,于谦(1398—1457)就是其中一位。不错,于谦是挽救了明王朝的英雄。明正统年间,蒙古瓦剌部落的军队在土木堡大败明军,还俘虏了英宗皇帝,一直打到北京城下。于谦是兵部尚书,他一面拥立新君、稳定民心,一面抵抗敌人,终于使局势转危为安。

可后来英宗被瓦剌放回,并发动政变重新当上皇帝,于谦这下遭了殃。他因背叛英宗另立景泰帝,被砍了头。但老百姓心里明白:于谦这全是为了国家和民众啊!

于谦一生光明磊落,有一首《石灰吟》可以表明他的心迹: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出在深山,采出后经过烧炼,便成了洁白的石灰。于谦这是拿石灰比喻自己的节操呢!

李东阳(1447—1516)也是明初的有名诗人。他主张学习杜甫,并模拟古乐府写了不少诗。他的诗作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台阁体的影响,但已露出复古的苗头,对接下来的前后七子产生了显著影响。——因为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所以人们把这一派称为“茶陵诗派”。

明代的散曲

明代依然有人写散曲,也仍旧保持着元散曲那通俗质朴、讽刺辛辣的特点。举王磐(约1470—1530)的《朝天子·咏喇叭》作为例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锁哪:即唢呐,一种传统吹管乐器。


明代的太监权势极大,他们坐着官船来来往往,走到哪里,都要奏乐摆排场,骚扰个够。老百姓听喇叭、唢呐一吹,简直要丢了魂!这支曲子,把太监们装腔作势以及百姓们又恨又怕的心理,全都写了出来。

另外还有一位叫陈铎(约1488—约1521)的散曲作家,他的一本《滑稽余韵》收小令一百三十六首;把各行各业的人物都刻画得活灵活现,像是用散曲勾勒了一部明代民俗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