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工作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世纪初“红色经典”小说改编的审美与文化分析

贾丽艳文艺美学方向;指导教师:黄应全。

由“红色经典”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当代中国影视界已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特别之处不仅仅在于对英雄的呼唤和对历史的重述,更在于它以全新的方式表达了国家的主流话语,使观众自觉自愿地认同,因此完成了传达某种导向性意识形态的目的。“红色经典”小说从滥觞期(1949年之前,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后来的“红色经典”小说改编所选用的素材)到高潮期(1949~1966年,俗称“文学十七年”,这一时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国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稳定的创作环境、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创作具备了内外优势,这些条件促成了“红色经典”小说的创作达到巅峰),再到低谷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几乎阻断了“红色经典”的继续创作),这些过程为“红色经典”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年第一部由“红色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吕梁英雄》(改编自1944年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上映后,开启了“红色经典”小说的改编历程。1956年之后的十年间,“红色经典”小说改编电影出现了短暂的兴盛期,但改编电视剧的高潮并未出现,直到2000年翻拍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自193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同名“红色经典”小说)在我国上映后,由“红色经典”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高潮才被掀起(2002~2004年被批准立项的“红色经典”改编影视作品就有41部,850集)。

本文以21世纪初期由“红色经典”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红色经典”小说的产生与改编之路,梳理了“红色经典”小说的创作历史,厘清了改编的状况,从审美与文化的角度分别分析了21世纪初“红色经典”小说改编的现象,以期打破人们头脑中对于“红色经典”作品相对刻板的印象,重新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历史、讲述历史,赋予再“红色经典”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新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