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互联网+时代行业转型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Homejoy:煮熟的熟人生意飞了

Homejoy的故事,曾经是非常励志的。至少我个人是如此认为的。

Homejoy的早期员工阿琼(Arjun)喜欢分享一个故事:2013年感恩节,Homejoy的旧金山办公室出奇地安静。这家家庭保洁互联网公司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每年只有两天关门:感恩节和圣诞节。就在这个特定的节日,由于网站的问题,一个预订单被漏过了。Homejoy的联合创始人和CEO阿多拉·常没有在最后一刻取消订单,而是拿着马桶刷和吸尘器亲自上阵了。

“客户完全不知道。”阿琼用了这样一句话为这个故事做结。

然而美好的故事并没有美好的结局,为何会如此呢?

很多人都在指责,Homejoy用高额补贴的方式,造成了自己的恶性循环。当然,这也是Homejoy的跨界模仿对象打车应用Uber惯用的招数:巨额营销费用和无限红包大战。

在Backchannel专栏作家克里斯提娜·法尔(Christina Farr)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风头最旺的时候,Homejoy在30多个城市运营,包括洛杉矶、伦敦、柏林、纽约等。纳斯卡尔(Naskar),一位负责增长的早期员工,一直是到处奔波的状态。每进入一个新城市,市场营销团队就会炮制优惠交易来吸引第一次的用户……每一单家庭保洁都不盈利,Homejoy本质上是负利润运营。

这个同样粗线条的描述,也似乎在佐证着中国效仿者纷纷在补贴大战中死亡的魔咒。而且在中国,这种补贴大战,打得远比Homejoy引领的那一场更为猛烈。不信,你回想一下腾讯和阿里几乎同时在2013年春节为推动国内模仿Uber创立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而掀起的红包大战,就明白了。

在中国的O2O领域,几乎所有的进军者在打开市场之时,都在想着一个问题——我要给顾客包一个多大的红包才好呢?

答案依然在Homejoy身上可以找到:截至2014年中,成千上万的人哄抢Homejoy在Groupon上推出的第一次试用只要19.99美金的特惠服务。而据前员工讲,内部的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并没有成为回头客。克里斯提娜·法尔还通过秘密渠道获得的Homejoy的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后发现:只有1/4的用户在第一个月以后会继续使用公司的服务,而6个月以后,这一数字低于10%。

拿了红包造就不出黏合度,这个解释乍一看说得通,也符合很多人的习惯,有便宜就赚,红包用完,回归原价,就等着下一次降价好了。这是消费者的角度,事后诸葛亮式样的复盘。但道理却可以从运营者的角度重新演绎一遍,而且可以是正向的:既然红包是为了让顾客有体验一次的冲动,而冲动过后,只要服务真的好,就不愁没有回头客。玩红包、特价和优惠的企业多了,远的不说,就说电商平台,淘宝、京东、亚马逊哪个逢年过节不来玩特价,没有节日,自己还要生造一个节日。但难不成没有特价、红包的日子里,就没生意吗?

这个不需要用数据来证明,也能得到答案。当然,也不是不想用数据,不过话说这些电商平台每每发布的相关数据,都有灌水嫌疑,而且为了得到自己的论点还自相矛盾,不用也罢。那么,不是补贴的错、模式上也没有问题,为了追求顾客的终极体验,不仅仅CEO自己为了保证不流单、亲自上阵搞保洁,而非京东老板刘强东那样喜好偶尔客串下快递员,追求下舆论曝光度,更在保洁工的质量管控上做了许多尝试。比如在许多城市举办了培训课来给保洁工普及基本知识;比如试用保洁工一段时间,如果不行就让他们离开平台;又比如对那些工作时间长或者客户留存好的保洁工,提高他们的小时工资……

但客户的留存度依然不高?为何……

我个人认为的理由可以概括为:它是一个可以被替换的服务。为何如此说呢?

“优秀的保洁工有时会和满意的客户私下达成协议。”这句隐藏在关于Homejoy败局报道中的话语,可以看作是一个因素,而这个因素,在中国更被无限放大。毕竟家政服务本质上是一个“熟人生意”,用户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一旦建立后,平台的角色就变得无足轻重,双方完全可以绕过平台对接。作为中介的平台,就这样在高频交易中,变成了一个低频低价的中间商。

服务体验好,可能变成私下交易;服务体验差,则不会再来……结果无论好坏,黏合度都上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