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便秘的分类
便秘是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凡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或不尽者,均可称之为便秘。便秘一般是指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由于水分被过度吸收变成球状,像羊粪一样,过于干燥、坚硬,使排便感到困难;其二是正常排便规律被打乱,与平日相比,两次排便间隔延长并且排便时感到费力。上述两种情况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有的便秘患者可能两次排便间隔没变,原来每天排便1次,现在仍然是每天排便1次,但是大便变得又干又硬,排便时要格外用力,感到非常痛苦;也有的便秘患者表现为排便间隔延长,并且因为大便干燥而感觉排便困难;有的患者由原来1~2天排便1次,变成4~5天排便1次,粪便变成一个个的硬球,很难排出。便秘的发生可以是暂时的,当引起便秘的原因消除后,大便就可以正常了。便秘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应当分清是功能性便秘还是器质性便秘。
一、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分类
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可以将便秘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两种类型,这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分类方法。功能性便秘称单纯性便秘或原发性便秘,而器质性便秘称为继发性便秘。凡体内没有器质性病变,因饮食安排不当、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心情不舒畅或年老体弱等因素,使胃肠功能改变而引起的便秘称为功能性便秘,大部分便秘均属于此种类型。而发生器质性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肠道功能而引起的便秘称之为器质性便秘。
(一)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包括一时性便秘、弛缓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及痉挛性便秘。一时性便秘是指外出旅行等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便秘,恢复原来的生活规律后便秘会自然消失。弛缓性便秘也称结肠型便秘,是因全身因素或有关排便肌肉的肌力减弱、张力低下,特别是肠管平滑肌张力低下、肠管运动弛缓等,使排便动力不足或缺乏,肠内容物在结肠内运行过于缓慢而形成的便秘,食物过于精细、体质虚弱、运动不足者的便秘,以及老年人和产后妇女的便秘大都属于这种类型。习惯性便秘又称直肠型便秘,主要是由于后天养成的不良排便习惯(如忍便造成的便秘)。痉挛性便秘也称大肠型便秘,是因大肠痉挛,肠蠕动发生障碍,不能推动粪便排出而引起的便秘。
(二)器质性便秘
器质性便秘包括肠道病变、肠外压迫、脑或是脊髓病变、代谢及内分泌疾病、肛门周围疾病等引发的便秘。肠道病变,如结肠梗阻、肠肿瘤、肠结核、巨结肠症(先天性或后天性)等;肠外压迫,如卵巢囊肿、腹腔肿瘤、子宫肌瘤、腹膜后肿瘤等;脑或脊髓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血管病、脊髓病变等;代谢及内分泌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肛门周围疾病,如肛裂、肛瘘、痔疮、术后肛门狭窄等。
二、根据病程及起病方式分类
根据病程及起病方式的不同,可以将便秘分为急性便秘和慢性便秘。近期突然发生的便秘称急性便秘,包括暂时性功能性便秘和症候性便秘。暂时性功能性便秘多由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一时性的情绪抑郁、进食过少等因素引起,一旦病因消除,便秘可以自行痊愈。症候性便秘属于器质性便秘,由其他疾病引起,常突然发病,伴有其他一些症状,如剧烈腹痛、呕吐等,此种急性便秘多见于急性肠梗阻,这种情况应当及时诊断与处理。长期反复便秘称之为慢性便秘,慢性便秘包括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好发于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慢性便秘因其便秘发生时间较长,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造成其他严重后果。
三、根据粪块积留的部位分类
根据粪块积留的部位不同,可以将便秘分为结肠便秘和直肠便秘。由于结肠痉挛、结肠运动迟缓、结肠平滑肌张力低下,使粪便在结肠滞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变干,粪便排出困难形成的便秘属于结肠便秘。结肠便秘常发生在体质虚弱并伴有内脏下垂者及年老体衰、大病以后或体力下降者。因直肠病变等原因,引起直肠平滑肌弛缓,或直肠黏膜感受器敏感性减弱,直肠反射迟钝,虽然粪便被推入直肠,但无法激发排便反射,粪便长时间积滞于直肠内不能排出体外,属于直肠便秘。由于直肠便秘的特点是排便困难,因此直肠便秘也称排便困难,这种便秘多发生在无正常排便习惯、痔疮、肛裂,以及经常服用刺激性泻药、经常灌肠通便者。严重的直肠便秘会导致干燥、坚硬的粪块在直肠内嵌塞,称为粪嵌塞,是肛肠科常见的急症。
四、根据肛肠动力学改变分类
目前,常将便秘分为出口梗阻型和慢传输型两种类型。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慢传输与出口梗阻同时存在的混合型便秘患者。出口梗阻型便秘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盆底肌功能不良,多与盆底疾病有关,如直肠阴道隔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等,这类疾病通过排便造影即可明确诊断。慢传输型便秘多由肠传输功能降低而引起,由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干燥、排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