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以钢铁贸易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书的理论意义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本书尝试基于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构建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并揭示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逻辑,即核心假设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放宽,导致理论的发展。实质上是影响贸易的边界条件在不断扩展的过程。

各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不言自明:参与国际贸易能够获得利益,而且贸易之所以发生,参与双方必然是同时获益的。但是,贸易利益的产生途径各不相同,这一途径视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包括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三个。在全球化势不可当的今天,基于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三个基本问题,认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未来的趋势,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理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现实问题,并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有所帮助。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制造复杂化,全球供应链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和贸易方式。全球供应链视角下,供应链协作生产取代企业独立生产,产品内分工取代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能否解释新的经济现象,是否具有局限性,这都值得深思。

全球供应链是伴随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生产而出现的新现象,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全球供应链出现后的新现象的研究还在发展之中,许多问题还有待涉及和进一步深化。笔者基于全球供应链的视角,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并尝试在新视角下,解释现实问题。这一研究,有助于系统梳理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现象的历史和理论意义。

第三,基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提出基于全球供应链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构建理论模型,解释现实问题。该研究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自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一直在发展和完善着国际贸易理论。各种国际贸易理论不断产生,但至今还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够完全代替其他学说而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解释,并对实践提供相对明确的指导。经济学家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各种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一种想法是,将各种贸易理论综合起来,构造一个包含多种解释变量的更加一般化的贸易模型。但是,其困难可想而知,至今未有任何突破性进展。另一种想法是,不需要对各种贸易理论进行综合,而是将贸易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用不同工具解释不同类别的贸易现象。笔者依据第一种想法,在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尝试综合多种贸易动因,提出基于全球供应链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模型,解释全球供应链贸易。

(二)实际应用价值

本书的实际应用价值体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目前,学术界对全球供应链贸易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通过相似概念的比较,本书较深入探讨全球供应链贸易的含义、特点、组织模式和比较优势。这有助于厘清相关概念,并更准确地把握全球供应链贸易。

第二,针对全球供应链贸易这一新的贸易方式,急需制定相应的国际贸易政策。对此,可以依据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针对全球供应链贸易的动因,制定宏观调控政策。

第三,自1996年以来,中国产钢超过1亿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钢铁中心,兼具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的特征。那么,中国成为钢铁贸易中心所依靠的条件是什么?本书尝试运用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揭示影响钢铁贸易的相关因素,解释中国成为钢铁贸易大国的原因。

二 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模型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

(1)比较分析。为厘清相关概念,本书对比分析供应链、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供应链贸易等相关概念,辨析二者之间的差异。

(2)理论分析。本书从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入手,联系中国钢铁的全球供应链贸易发展实践,揭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并引入全球供应链视角,构建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

(3)模型分析。本书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综合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多种贸易动因,建立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模型,也尝试解释中国成为钢铁贸易大国的原因。

(4)投入产出分析。运用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整理钢铁的中间品贸易数据,为全球供应链贸易的理论模型提供实证支持。

(5)实证分析。运用图表统计和计量分析,依据中国和世界钢铁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模型进行检验。

总体来看,本书以理论分析方法为主,以比较分析、模型分析与实证分析为辅。在理论分析过程中,综合运用模型分析与实证分析,使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