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以钢铁贸易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的

本书通过对各阶段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尝试构建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揭示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逻辑。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钢铁贸易实践,分析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及其原因。

然后,基于经济全球化和产品内分工形势,引入全球供应链贸易概念,综合多种贸易动因,构建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模型,并结合中国钢铁贸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更进一步指出,生产力全球布局与全球供应链贸易间的关系。最终,本书不仅能够构建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而且,还能依据新的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为发展钢铁产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支持。

上述研究的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五个目标: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历经200多年,理论研究的内容丰富,但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比较国际贸易理论,使得人们难以深层次地把握国际贸易理论。本书尝试依据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三个基本问题,构建理论的分析框架,并揭示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逻辑。

(2)产品内分工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学界对此研究颇丰,但产品内分工作为一种分工方式,其表现出来的是全球供应链的生产方式和贸易方式。本书尝试深入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全球供应链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揭示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3)在界定全球供应链贸易的前提下,本书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结合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模型,并结合中国钢铁贸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揭示影响全球供应链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

(4)基于钢铁产业全球生产力布局的演变,分析全球供应链贸易和生产力全球布局之间的关系,并揭示生产力全球布局对全球供应链贸易的影响。

(5)中国作为世界钢铁中心,其成因和发展路径都备受关注。本书运用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理论,结合生产力全球布局的趋势,解释中国成为钢铁大国的原因,并指出提升中国钢铁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路径。

二 创新之处

本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注重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一方面,通过中国钢铁贸易的发展实践,揭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存在的问题,揭示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构建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模型;另一方面,运用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结合生产力全球布局的趋势,尝试解释中国成为钢铁贸易大国的原因,寻找提升中国钢铁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本书的创新性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揭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及其成因。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已被学界普遍认识。而本书以钢铁的全球供应链贸易为例,揭示在全球供应链贸易的研究视角中,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及其成因。

(2)构建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理论模型。本书基于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三个基本问题,构建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基于全球供应链的国际贸易理论及其理论模型。

(3)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中间品贸易的数量。基于海关HS和SITC数据,通过分类整理,估计1987—1995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再结合1997年至今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中间品贸易的数量。

(4)提出应对全球生产力布局,发展全球供应链贸易的思路。基于钢铁产业全球生产力布局的演变,揭示其对全球供应链贸易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全球生产力布局,发展全球供应链贸易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