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产业价值链形成

施正荣提出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时指出,随着兼容机的迅速发展和IBM放开PC标准,PC的制造逐渐成为一个标准化的流程,涌现出了大量的部件专业制造商,使得整机制造的行业壁垒完全消失,附加价值荡然无存,使得原先由一家企业完成整机制造变为由多家企业共同完成。PC制造业逐渐形成上游研发创造、中游加工装配制造、下游渠道营销的产业链。其中,产业链上游的产品研发、设计、主要零部件的生产和下游的渠道运营、品牌管理、售后服务等业务可以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从而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而产业链中游的模块零部件生产、组装产品等业务产生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因而利润也较低。

为了提高竞争优势,许多企业都将产业链中游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装配制造环节分化给在规模、技术上均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制造商,而保留上下游附加值较高的创新研发、营销服务等核心环节。产业价值链以附加值高低来看待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其理论已成为许多业者或学者进行产业和企业分析的重要依据与基础。它的价值在于:一是有助于了解当代全球产业链中附加价值分布状况;二是有助于了解国家、产业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

一 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由图3-3可以看出,产业价值链同时包含产业链和价值增值两方面因素。

从产业链角度来说,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源于国际分工模式由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的转变,也就是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由单一企业生产完整产品转变为多家企业依据各自要素禀赋,只完成完整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刘东明等,2007)。刘东明、马非:《微笑曲线与产业升级》,《人民日报》2007年7月6日第9版。某个完整产品的生产,以各制造加工环节为分界点,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制造装配、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创意产品到过程产品、完整产品,再到完整产品的营销,产业链上各环节所创造的附加价值随所需要的要素禀赋以及承受风险的不同而不同。

从价值增值角度来说,价值链理论为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不同的企业,并不是价值链上每个活动环节都创造价值,那些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特定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对不同行业来说,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所带来的价值增值是不同的,那些与研发创新、营销服务相关的核心业务能够带来高的价值增值,而那些与制造装配相关的微利型业务只能带来低的价值增值,由此形成产业价值链中的高端和低端业务。

二 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割

在全球产业链上,主导厂商通常都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担当,众多的部件专业制造商作为卫星厂商为主导厂商提供专业化部件的制造或加工。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作为卫星厂商承担产业链中游的制造加工环节的业务。然而,无论加工贸易还是贴牌生产,制造加工环节投入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和简单劳动要素,基本上能够按照标准化的专业技术和生产过程进行生产制造。虽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可替代性。企业为争取订单,常常需要压低价格,竞争程度较高。同时,由于只是按照合同完成订单即可分享利润,市场风险较低。因此,产业链中游的制造加工环节的产业附加值较低,所获利润也较少。

跨国公司主导厂商掌握具有核心技术的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其投入的信息、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属知识密集型要素,比制造加工环节更复杂,具有不可替代性,竞争程度较低。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和下游营销环节均需要承担更大市场风险。按照投入与产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原则,跨国公司作为产业链的最大投资者和最终完整产品营销的风险承担者,自然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最大受益者,得到最高的附加价值,从而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产业价值链。

三 产业价值链的验证

从竞争和受风险冲击难易程度角度看,处于产业链中游主营加工、制造、装配等低端业务的企业,其所面对的竞争局势最强。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低端业务技术成熟、多采用普遍化技术,进入门槛低,因此,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都能很容易成为所谓的“微利”企业,也就是所谓的低附加价值产业。一旦有利可图,更多的企业会加入竞争,为了维持生存,行业内的企业只能不断地扩充产能,维持获利。但是只要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售不再增长,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更容易遭受重大打击,企业随时会面临经营危机。同时,由于这些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的原材料价格获取微薄利润,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最弱,很容易受到资金短缺、订单减少的冲击,从而陷入生产经营的困境甚至最终倒闭。而处于产业链上、下游主营创新研发和营销服务等高端业务的企业,由于大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核心优势,具有更强的不可替代性,进入门槛较高,竞争程度较低。同时,由于这些企业依靠技术领先、创新研发和高级的市场营销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垄断地位,瓜分了绝大部分产业附加值和利润,并且由于较高的进入门槛和较强的技术壁垒,此种垄断地位难以在短期内被模仿、超越或替代,因而它们受风险冲击的影响程度最小。

从人力资源的就业结构情况看,通常从事制造、加工、装配等产业链中游工作的员工,除了要具备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为这部分工作要求精通专业、遵循规则或标准、追求秩序与配合,工作中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有效率地完成标准化的工作而不是凸显个性。工作的标准化意味着趋同,意味着按部就班,从而削弱了垄断而加强了竞争。而从事研发设计、售后服务或管理咨询等产业链两端工作的员工通常都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或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较强的自主创新或服务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部分工作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高智力劳动的创造性成果,独特的、个性化的、差异化的服务方式,以及全面综合的、量身定做的、智库式的管理咨询服务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不太容易引发有威胁的竞争。这样的员工会获得与之能力相匹配的高端薪酬,企业也会从中获得更高利润。

从统计数据看,产业价值链也得到了印证,如图3-9所示(陈鹏等,2006;谢泗薪等,2009)。陈鹏、郑翼村:《“微笑曲线”理论对我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启示》,《市场论坛》2006年第11期。  谢泗薪、薛求知:《中国企业全球学习的国内攻略——从OEM到OBM的学习链接与战略升级》,《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第3期。

图3-9 产业链的利润率

图3-9表明,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以创新研发和营销服务为代表的高端环节获得的利润通常占据整个产品利润的90%以上。其中,创新与研发部分各获得20%左右的利润,营销与服务部分各获得25%左右的利润;而以加工制造为代表的低端环节所获利润仅占整个产品利润的10%以下,最低甚至在1%—2%左右。即高端研发和末端品牌营销附加值最高,而加工环节则处于利润最低端(李辰,2010;谢泗薪等,2009)。李辰:《金融危机背景下“微笑曲线”再探》,《经营与管理》2010年第9期。  谢泗薪、薛求知:《中国企业全球学习的国内攻略——从OEM到OBM的学习链接与战略升级》,《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