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现代简史
一 启蒙运动
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引领的启蒙运动对欧洲犹太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推动了犹太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和追求解放的新时代,并导致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生。在犹太史上诸多划时代人物中,启蒙运动思想家摩西·门德尔松首屈一指。他否定传统犹太教中的蒙昧主义,以理性主义重新解释犹太教,协调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被尊称为“德国的柏拉图”“犹太人的苏格拉底”。其思想核心是基于理性主义的宗教观,坚持政教分离,主张通过世俗化实现犹太民族的解放。他在践行自己的理想时,将希伯来文的《旧约》翻译成德文,普及世俗教育,主张犹太人走出隔都与非犹太人交往。他掀起了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欧及东欧的犹太启蒙运动。18世纪,以门德尔松为首的犹太精英在柏林成立启蒙中心。19世纪40年代,犹太启蒙运动在俄国兴起。犹太启蒙运动呼吁犹太人走出隔都,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主张改革犹太教的习俗、礼仪与观念。它是犹太人摆脱蒙昧状态,步入现代文明社会的第一步。
随后的法国大革命与1848年革命也推动了犹太人的解放意识。北美独立后,当地犹太人获得公民权。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各地犹太人也先后获得了公民权。革命洪流和民族主义激情促使许多犹太人不再沉溺于救世主的救赎,而是积极投入民族解放的大潮。革命锻炼了一批社会精英,更多的犹太人接受了启蒙与改革的思想。犹太解放运动加快了犹太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犹太人在欧洲知识界的地位,弱化了犹太人的民族与宗教意识,推进了犹太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培养了大量精英,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二 赫茨尔与犹太复国主义
从犹太人大流散开始,就出现了犹太人问题,同化和启蒙运动即是欧洲犹太人在不同时期对犹太人问题的某种回应。尽管近代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给予了犹太人以平等的公民权,但欧洲根深蒂固的反犹思想依然如故。尤其是犹太人口众多的东欧和俄国,当地犹太人反对把同化和在保持犹太文化的同时寻求平等的公民权作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出路,而把希望寄托于复国。
犹太复国主义音译为锡安主义(Zionism),源于锡安(Zion),即耶路撒冷的一座山。在大卫王时期,“锡安”一词成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地的代名词。犹太复国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其基本内容是号召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国家。该思想源于《圣经》中的弥赛亚观念,但也是一场世俗的、民族主义的现代政治运动,被称为“世俗化的弥赛亚主义”(Secularized Messianism)。犹太复国主义包括不同的流派,有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宗教犹太复国主义、文化犹太复国主义、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犹太复国主义)、修正派犹太复国主义等。此外,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还受到反犹主义的强烈影响。犹太复国主义的先驱有波兰的兹维·希尔施·卡里舍尔(1795~1874)、“社会主义的犹太复国主义”之父摩西·赫斯(1812~1875)、生于波兰的俄国医生列奥·平斯克(1821~1891)、俄国的阿哈德·哈阿姆(1856~1927)。但最重要的先驱是出生于匈牙利的政治犹太复国主义代表人物西奥多·赫茨尔(1860~1904)。
赫茨尔最重要的作品是出版于1896年的《犹太国》,该书充满激情和希望,在犹太世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它直接指出了犹太国家的重建这一犹太人几千年来的理想与信念,认为建立犹太民族国家是犹太人的最终归宿。赫茨尔为即将建立的犹太国家构想了宏伟蓝图,即由欧洲大国批准,国际法给予肯定,得到全世界犹太人财力支持的、政教分离的国家。《犹太国》不仅阐述了完整的、逻辑清晰的复国思想,而且设计了具有操作性的行动计划与具体步骤。1897年6月,他创办了《世界》周刊,大力宣传犹太复国主义思想。
赫茨尔的动员与宣传取得了效果。1897年8月29~3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巴塞尔举行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他在开幕式上明确指出,代表大会的目的就是为犹太人未来的民族大厦奠定基础,复兴犹太民族意识。会议上形成了三个派别:以赫茨尔为首的“政治犹太复国主义”主张在大国支持的基础上,在巴勒斯坦建国;以“锡安山热爱者协会”为代表的行动派主张通过移民造成既成事实;而文化犹太复国主义者强调使巴勒斯坦成为犹太人的精神中心。会议最后通过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即《巴塞尔纲领》,其主要目标是:鼓励犹太人到巴勒斯坦地区定居,建立团结全世界犹太人的地方性或国际性机构,培养犹太人的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巴塞尔大会成立了世界犹太人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当选主席。大会预示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政治诉求、获得国际社会支持以及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成为犹太精英的策略与目标。但赫茨尔先后向德国、奥斯曼帝国寻求支持未果。同时,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建国地点上存在各种争议:一是“艾尔-阿里什方案”,即在西奈半岛的艾尔-阿里什建国;二是“乌干达方案”,即在今肯尼亚(误传为乌干达,故称“乌干达方案”)划出一片6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供犹太人建立家园。前者遭埃及反对,后者受到俄国与东欧犹太人的拒绝,赫茨尔为此奔波劳碌,1904年7月3日,他在维也纳病逝,年仅44岁。
三 移民运动
巴勒斯坦被多数欧洲犹太人看作建国的理想场所。1730年,一些犹太学者、商人和手工业者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到1845年,耶路撒冷等地的犹太人大约有1.2万人。到1882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2.4万人,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约1.5万人,信仰正统犹太教。同年8月,犹太复国主义的“热爱圣山运动”组织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这一运动被称为“阿里亚”(aliya),即“上升”。第一次阿里亚始于1882年,延续到1903年,约2.5万名犹太人从俄国、罗马尼亚等地移居巴勒斯坦。但由于奥斯曼帝国政府的抵制,阿拉伯人的反对,以及犹太人缺乏农耕经验,第一次阿里亚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阿里亚始于1904年,结束于1914年,这期间共有3.5万名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犹太人达到8.5万。此次移民主要是俄国与东欧、东亚的犹太人,他们创建的基布兹(即集体农庄)令人瞩目。1914年,巴勒斯坦地区一共有14个基布兹。后来,这些移民的80%都离开了,剩下的犹太人成为劳工犹太复国主义的核心。
1905年后,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团迅速发展,并出现了政党组织。移民内部发生分裂,形成青年工人党和锡安工人党巴勒斯坦支部。锡安工人党巴勒斯坦支部的领袖是大卫·本-古里安,其行动纲领是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20世纪初,在语言学家埃利泽尔·本-耶胡达(1858~1922)的宣传推广下,希伯来语在巴勒斯坦的犹太移民中复活了。到1916年,巴勒斯坦已有3.5万人将希伯来语作为主要语言,占此地犹太人总数的40%,在儿童中这一比例已经高达70%。1922年,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将希伯来语、英语与阿拉伯语作为巴勒斯坦的官方语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将建国希望寄托于奥斯曼帝国,但后者态度冷漠,并将入境的犹太复国主义分子驱逐出境。战争期间,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经济上损失惨重:一是战争使捐赠资金中断;二是犹太农民赖以生存的柑橘与葡萄酒出口被迫中止。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不仅大幅度下降,而且分化出“亲德派”和“亲英派”。前者鼓励犹太人为德国而战,以弗兰茨·奥本海默为代表;后者认为巴勒斯坦应划入英国势力范围,以魏茨曼为代表。1917年5月,英军占领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犹太人开始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魏茨曼是典型的亲英派,要求在英国的帮助下在巴勒斯坦建国。经过与英国政府屡次交涉,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发表《贝尔福宣言》,其内容是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家园。这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第一次得到一个大国的支持,而为此奔走的魏茨曼也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新一代领袖。
四 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1919年6月,巴黎和会召开。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也派出代表团与会。会议认可了《贝尔福宣言》的原则。而1920年在圣勒摩召开的协约国会议正式确认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1921年3月,英国当局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约旦河以西仍称巴勒斯坦,由英国专员统治,约旦河以东成立外约旦酋长国。
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移民,开始袭击犹太人定居点。但在英国当局纵容下,移民人数继续增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犹太人的阿里亚出现了三次高潮,巴勒斯坦犹太人达到9万。1920年12月,犹太人成立了“巴勒斯坦犹太工人总会”,简称犹太工总。该组织不仅是工人联合会,还是生产组织和政治组织。为了保卫犹太人的居民区,防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袭击,还建立了一支以工人为主体的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希伯来语意为“防卫队”。1937年,哈加纳发生分裂,其中一部分组成激进的、更富战斗力的军事组织“伊尔贡”。与此同时,犹太人的移民和收购土地等活动逐渐激化了阿犹矛盾。1929年8月,阿犹双方因西墙事件发生冲突,犹太人死亡133人,受伤339人。
1932年以后,犹太难民开始大批涌入巴勒斯坦,阿犹关系进一步恶化。1936年,阿拉伯人发动总罢工,阿犹双方不断袭击与报复,阿拉伯人遭到哈加纳和伊尔贡的不断袭击。同年11月,英国派出以罗伯特·皮尔为首的皇家委员会来调查此事,并形成了皮尔报告。报告得出的结论是:阿拉伯人受到不公平待遇,二者建立共同家园已经不可能,并提出“皮尔委员会分治计划”。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内部虽然对皮尔报告充满争议,但魏茨曼和本-古里安都赞同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表示拒绝。1937年9月,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外约旦在叙利亚的布鲁丹召开会议,强烈反对犹太人建国。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相互袭击活动仍在继续,1937~1939年,阿拉伯人、英国人和犹太人丧生者分别有3000~5000人、700人和1200人。
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英国不得不考虑阿拉伯世界的利益。1939年5月,英国政府就巴勒斯坦问题发表白皮书,此即《麦克唐纳白皮书》。白皮书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而主张建立一个与英国有条约关系的巴勒斯坦国,限制犹太移民和购买土地。白皮书与《贝尔福宣言》相背离,标志着英国的政策从“扶犹抑阿”变成“扶阿抑犹”。但白皮书遭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共同反对,前者认为英国没有结束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后者更认为英国背叛了犹太人。伊休夫随后发动了大规模的反英示威和罢工。
二战爆发前夕,犹太代办处与哈加纳对英国当局采取了克制态度。由于英国当局严格执行白皮书,具有反英情绪的犹太人日益增多。1940年,伊尔贡成员在亚伯拉罕·斯特恩的带领下组成了新组织——“以色列自由战士”,简称“斯特恩帮”。该组织采用恐怖手段打击英国当局。
1942年,美国犹太复国主义者会议在纽约比尔特莫尔饭店召开,会议通过了《比尔特莫尔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建国要求。会议的召开表明,以本-古里安为首的激进的亲美派已经取代以魏茨曼为首的温和的亲英派,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而美国也取代英国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
五 二战中的犹太人及以色列建国
纳粹大屠杀是20世纪历史上的一场种族灭绝事件,是1933~1945年由纳粹德国主持的、有计划地迫害与消灭欧洲犹太人的行动。纳粹大屠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9年),德国制定反犹立法,扩大反犹宣传;第二阶段(1939~1941年),以驱逐为主的反犹政策;第三阶段(1941~1945年),“最后解决”政策,即肉体消灭。600万无辜的犹太人死于纳粹大屠杀,促使国际社会以及犹太人自身认真考虑犹太民族的前途命运,从而推动了犹太国的建立。
二战期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积极参与英国的反法西斯战争。1941年5月,设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代办处的执行委员会决定建立一支独立的犹太突击队(希伯来语为“帕尔马赫”),以便武装保卫巴勒斯坦。帕尔马赫后来发展成为单独建制的常备军,与英军配合作战。到二战结束时,其人数达到1500人。1944年,为抵御德国军团入侵北非,在犹太社团的强烈要求下,英国同意成立由巴勒斯坦犹太人、无国籍犹太人与英国犹太人组成的犹太旅。犹太旅采用象征着犹太复国主义的军旗。
二战结束前后,大批犹太难民无家可归,英国面临着来自美国等国家要求其放开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和巴勒斯坦犹太组织恐怖活动的巨大压力。1945年8月,哈加纳、伊尔贡等联合成立“希伯来抵抗运动”,发动反英暴动,遭到殖民当局的镇压。身处旋涡的英国人也一直在寻求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最佳办法。1947年4月2日,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
1947年4月28日到5月15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召开巴勒斯坦问题特别会议,会上提出四种方案:一是成立阿拉伯-犹太联邦;二是成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两个国家;三是仅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四是仅建立一个犹太国。特别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到巴勒斯坦地区广泛听取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意见。同年8月31日,特别委员会提交了报告,要求结束英国委任统治,在巴勒斯坦实行自治。1947年11月29日,经过长达数月的马拉松式讨论之后,联合国大会对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进行表决。由于西方国家、拉美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的支持,尽管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伊斯兰国家强烈反对,大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巴勒斯坦未来治理问题的决议”,即有关分治的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必须在1948年8月1日前撤出巴勒斯坦,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的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与犹太国。其中阿拉伯国家的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犹太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二者国土比例分别为42.8%和56.4%;耶路撒冷及其周围158平方公里的土地由联合国管理。
分治决议颁布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47年年底到1948年3月,阿犹双方各有1000人在冲突中丧生。但这些并没有阻挡犹太人建国的决心。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军队离开巴勒斯坦当天,犹太民族委员会旋即在特拉维夫美术馆举行建国仪式,本-古里安宣读了《独立宣言》,宣告以色列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