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古代简史
一 古代犹太国家的流变
约公元前2000年,属于闪米特人分支的希伯来人生活在阿拉伯半岛西南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希伯来人北迁至两河流域后,定居于乌尔。由于不堪古巴比伦国王的压迫,他们在亚伯拉罕的带领下又辗转到达了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迦南人称他们为“哈卑路人”,即“渡河(幼发拉底河)而来的人”,后来逐渐转音为“Hebrew”,即“希伯来人”。亚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两子,即以扫和雅各。据《圣经》记载,雅各因与天神角力获胜,被后者赐名“以色列”(Israel,意为“与神摔跤者”)。雅各率领下的希伯来人也因此被称作“以色列人”,雅各生12子,其后代繁衍成以色列人的12个支派。希克索斯人统治期间,迦南地区发生严重饥荒,希伯来人逃往埃及。
拉美西斯二世统治埃及期间,他肆意屠杀希伯来人,激起后者的强烈不满。公元前1230年(一说公元前1250年),摩西率领希伯来人逃出埃及,跨红海,入西奈旷野,历经磨难40载。其间,摩西以神的指示颁布了强调一神信仰、规范社会伦理秩序的“摩西十诫”。“十诫”规定了犹太教最基本的教义和信条,标志着犹太教的诞生。一神信仰明确结束了多神信仰时代的混乱局面,为希伯来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犹太教既是犹太文明内部交往的产物,也是犹太文明与埃及文明、迦南文明互动交往的结果。
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继续利用宗教精神激励士气,希伯来人逐步成为迦南的霸主,同时融合了当地的一些居民。在迦南,希伯来人完成了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的转变,进入了“士师时代”(约公元前1230~前1028年),即犹太历史上的军事民主制时期。“士师”的希伯来文含义为“审判者”或“拯救者”,他们是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的“三位一体”,相当于王(军事首领),对内管理政事,对外率众御敌。
重返迦南后,在与“海上民族”腓力斯人争战中,扫罗脱颖而出,他骁勇善战,屡次挫败腓力斯人,士师撒母耳选拔其为王。扫罗王(公元前1028~前1013年在位)统一了希伯来人的12个部落,建立希伯来王国。扫罗之后,大卫(公元前1013~前973年在位)成为希伯来王国的第二任国王。他开疆拓土,定都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大卫王之后,所罗门王(公元前973~前930年在位)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大卫王的集权统治与宏伟蓝图。他将全国分为12个行政区,注重发展铜矿开采、金属冶炼和对外贸易等重要行业。公元前957年,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圣殿山上建造了一所雄伟的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或“所罗门圣殿”。耶路撒冷因此而成为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和向往的圣地。
然而,所罗门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希伯来王国内部矛盾尖锐,国势由盛转衰。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去世,其子罗波安继位(公元前930~前913年)。此时,希伯来王国北部的10个部落,因不堪忍受苛杂重负,宣布独立,建立以色列王国(公元前930~前722年),定都撒玛利亚。南部的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组成联盟,建立犹大王国(公元前930~前586年),首都仍为耶路撒冷。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占领撒玛利亚,灭掉以色列王国,并将以色列国王及臣民流放到边疆地带。离开故土的以色列人逐渐被同化,成为《圣经》中十个消失的支派。犹大王国国小力弱,先后依附埃及和亚述。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灭犹大王国,将犹大国王和贵族等亡国者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对犹太人来说,“巴比伦之囚”的历史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犹太人遭受苦难,使他们坚信犹太教并回归故土;另一方面,作为世界文明中心的巴比伦的宗教和文化,使犹太人的视野大为开阔,他们崇拜的上帝从此从一个民族神上升为世界之神,犹太人的宗教观念大大强化。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新巴比伦王国,犹大成为其行省之一。居鲁士善待犹太人,允许他们回归耶路撒冷。公元前516年,在最高祭司约书亚和先知哈该的带领下,犹太人在“第一圣殿”遗址上重建了圣殿,史称“第二圣殿”。在此期间,在巴比伦犹太社团的帮助下,犹太律法体系初步形成。犹太文化表现出亚述、巴比伦和埃及文明相互交往的痕迹,而波斯文明的影响微乎其微。
二 希腊化和罗马时代的犹太人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6~前323年在位)征服了犹大,巴勒斯坦进入希腊化时代。他死后,其将军托勒密建立的托勒密王朝统治犹大地区。其间,犹太文化逐渐吸收了希腊文化的基本元素。公元前198年,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四世打败托勒密王朝,控制了巴勒斯坦。塞琉古王朝推行希腊化政策,禁止信仰犹太教,禁止行割礼,违反者处以绞刑或钉死在十字架上。公元前166年,犹太人犹大发起了“马卡比起义”以反抗当局的宗教压制政策。犹大收复了耶路撒冷,洁净了圣殿,张灯结彩,举行了为期八天的庆祝活动,此乃哈努卡节(灯节,Hanukah)的由来。公元前160年,犹大的兄弟约拿单和西蒙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哈斯蒙尼王朝(公元前142~前63年),又称“马卡比王国”,犹太民族出现了短暂的中兴。马卡比王国是政教合一的王国,犹太教祭司享有较大的权力。
公元前63年,罗马人攻陷耶路撒冷,犹大地区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庸。公元前40年,希律统治犹太人,成为犹地亚(罗马征服后对犹大的拉丁文拼写)地区的实际统治者。独裁专制的希律开疆拓土,引进希腊的建筑风格,耶路撒冷因其壮丽辉煌号称“希律的都城”。
公元前4年希律死后,犹地亚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犹太民族产生分化,部分攀附罗马权贵的祭司阶层压迫犹太民众,犹太人起义不断。公元66年,犹太战争爆发,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大批犹太人被屠杀。耶路撒冷被攻破后,九百多名犹太人退守马萨达要塞。公元73年4月15日,他们集体自杀。“马萨达精神”体现了酷爱自由、捍卫正义、视死如归的犹太精神与气节。
公元132~135年,犹太人再次发动声势浩大的起义,抗议罗马皇帝哈德良禁止割礼和放弃重修圣殿。罗马人镇压起义后实行焦土政策,将犹太人逐出巴勒斯坦。此后,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的历史宣告结束,“第二圣殿”时期画上了句号,犹太人开始了长达1800多年的“大流散”(Diaspora)的历程,其地域包括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北非以及欧洲各国。
就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走向世界各地之时,巴比伦的犹太社团正处于上升之势。其原因一是“巴比伦之囚”后,许多犹太人没有回归故土,壮大了当地犹太社团的力量;二是巴勒斯坦犹太人衰落后,一些著名的巴勒斯坦学者也来到巴比伦。幼发拉底河畔小城内哈达被称为“巴比伦的耶路撒冷”,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潜心犹太宗教学说的犹太学者,他们著书立说,推动了巴比伦犹太社团的繁荣。犹太教经典《密西拿》就是巴比伦两所重要的圣经学院组织学者集体编纂的成果。此后,圣经学院的学生于公元5世纪完成了250万字的《巴比伦塔木德》,是仅次于《圣经》的犹太圣书。该书叙述了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犹太人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宗教与文化生活,其内容涉及犹太人日常生活的宗教规范与基本准则。巴比伦犹太人还汇编了布道书《米德拉希》与祈祷书《悉杜尔》。拥有较大自治地位的巴比伦犹太社团在犹太人历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巴比伦成为犹太人的宗教学术中心。罗马帝国末期,巴比伦犹太人逐渐向周边国家流散,迁徙到印度、中亚和东亚(包括中国),形成了“东方犹太人”的一部分。
三 大流散时期阿拉伯世界的犹太人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在《圣经》时代就有了交往,早在公元1世纪,许多犹太人流散到阿拉伯半岛,在麦地那、也门等地定居下来。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半岛上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有一定的交往,而且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
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交往历史悠久,它体现在犹太教对伊斯兰教的影响上。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兴起的“哈尼法运动”,主张崇拜一神、反对偶像、追寻正道等思想,与犹太教主张相同。穆罕默德曾说,伊斯兰教是继承了易卜拉欣(阿拉伯人对亚伯拉罕的称谓)的宗教。伊斯兰教承认犹太先知,尊重犹太人和基督教的经典。《古兰经》所叙述的传说与故事,与《旧约》的内容极为相似。一些伊斯兰的经注学家利用《旧约》的内容与风格来诠释《古兰经》。伊斯兰教的教义和习俗继承了犹太教的某些成分。
公元7世纪后,由于伊斯兰教急于建立与巩固政权,对反伊斯兰势力采取了强硬措施,导致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如犹太人曾与拜物教徒联合进攻穆罕默德及其穆斯林部队,双方在麦地那曾发生流血冲突。犹太人抵抗失败后,穆斯林将两个有名的犹太部落奈迪尔部落和古来扎部落驱逐出麦地那。当阿拉伯政权巩固后,阿犹关系趋于缓和,犹太人在阿拉伯世界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犹太文化得以繁荣。
阿拉伯大帝国时期,流散于阿拉伯半岛、巴比伦与波斯等地的犹太人处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之下。阿拉伯帝国允许犹太人保持宗教信仰自由,前提是缴纳“人丁税”。由于从事商业与手工业的特殊身份,犹太人成为穿梭于世界各文明间,从事商业、贸易与文化交往的载体。许多讲希伯来语以及阿拉伯语的犹太人都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成为阿拉伯帝国商界的弄潮儿。9世纪,巴黎、巴格达、开罗的绝大部分商业用语已采用希伯来语,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拜占庭、巴勒斯坦、埃及和突尼斯等地都不时闪现着犹太人的身影。一些经济地位较高、具有较好文化素养的犹太人,担任了阿拉伯帝国宫廷的外交、贸易和财政顾问。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团也逐渐复兴,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日益增多,当地的希伯来语言文学和宗教文化等逐渐发展起来。奥马尔哈里发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定居,甚至可以登上圣殿山。此外,犹太社团在叙利亚、埃及和马格里布地区也得到发展,特别以阿拉伯人控制下的西班牙最为突出。
犹太人约于公元1世纪来到西班牙。公元711年,阿拉伯军队进攻西班牙时得到犹太人的慷慨相助,前者允许后者享有信仰自由和司法独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犹太文化被称为“塞法尔迪人文化”,并于8~13世纪繁荣昌盛。其间,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如犹大·哈列维(1075~1141年)和摩西·迈蒙尼德(1135~1404年),前者被认为是12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诗人与哲学家,代表作是《库萨里》;后者被誉为“最伟大的摩西”,代表作为《迷途指南》。不少西班牙犹太人也成为统治者的座上宾,有的还担任了哈里发的政治、经济、金融顾问和首席外交顾问。11世纪,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西班牙四分五裂,犹太人成为各诸侯国的咨询、问政对象,格拉纳达的犹太人随处可见。西班牙犹太学者把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经典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同时又把阿拉伯人的著作译成拉丁语,直接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14世纪后,随着基督教政权在西班牙的兴起,犹太社区遭受毁坏,反犹活动席卷整个西班牙。1492年,约20万犹太人被驱逐出西班牙。同年8月,犹太人被全部逐出,流散到意大利、叙利亚、土耳其及北非等地,他们被称为“塞法尔迪人”。
四 大流散时期的欧洲犹太人
欧洲犹太人主要集中在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及北欧地区。随着犹太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基督教主导欧洲,犹太人开始受到当地居民的排斥,双方矛盾十分尖锐。西欧的犹太人被迫向立陶宛、波兰、匈牙利、俄国迁徙,还有的移民到美国、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欧洲犹太人被称为阿什肯纳兹人(西方犹太人)。
犹太人在加洛林王朝时进入法国,被迫宣誓效忠,并定期纳税。10~11世纪,犹太社区遍布法国各大城区,犹太人建立了研究《塔木德》的学院,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塔木德》学者。但随后,法国曾四次掀起排犹浪潮,到16世纪,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境。
德国犹太人集中在美因茨,这里还是犹太学术中心。11世纪以前,德国犹太人享有自由贸易权。但在1298年和1336年,遍布欧洲的黑死病,促使欧洲教会对犹太人进行清洗,200多个犹太社团被毁灭。到15世纪,德国的犹太人被大批驱逐。
1066年,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摩洛哥的犹太人进入英国,为国王提供高利贷业务,推进金融市场发展。12世纪,英国犹太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400,但缴纳税额占全国的8%。他们在帮助国王筹措资金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13世纪以后其处境日益恶化,1290年有1.6万犹太人被驱逐。
意大利犹太社团形成于公元2世纪。当地犹太人与基督徒关系和缓,过着平静的生活,并参与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生活。13世纪,从他们中涌现出一批翻译家、作家、音乐家、大银行家和医生等。16世纪下半期,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境。
由于基督教会禁止犹太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西哥特人立法禁止犹太人拥有土地,他们又随时面临着被驱逐的可能,没有安全感,只能从事手工业与商业活动。欧洲犹太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掌握了高超的手工技艺,他们将亚非等地的手工业技术带到欧洲,并进一步实现创新。但好景不长,随着行会制度的确立,犹太人的手工业经营活动被禁止。被逼无奈的犹太人只得从事高利贷业务,或者经商。一些在经商中暴富的犹太人,引起当地主体民族的不满,二者矛盾重重。欧洲统治者也经常在没收犹太人的财产后将他们驱逐出境,当经济出现困难时,又将他们召回国内。犹太人缴纳的税收名目繁多,有人丁税、财产税、屠宰税、酒税、珠宝税和进口税等。犹太人必须在发生战争、国王加冕和巡游时“自由乐捐”。基督教会也是迫害犹太人的主体力量。基督教认为犹太教是异端邪说,马丁·路德曾把犹太人比作瘟疫。许多犹太人表面上皈依基督教,实际上秘密信仰犹太教,这些人被称为“马兰诺”,意为猪。教会的异端裁判所因此发起了迫害马兰诺运动。其间,受到审讯的犹太人多达40万,有3万人被处以死刑。
十字军东征期间,基督教徒宣布穆斯林破坏其圣地,阿拉伯海盗袭击基督教商人,其结果是犹太人成了牺牲品。在此期间,欧洲流行着各种反犹言论,如“杀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德国和法国的犹太人被强迫到教堂接受洗礼,拒绝者被处死。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被入侵的十字军大批屠杀。东征结束后,欧洲的反犹主义迅速兴起。许多国家还颁布了限制犹太人的法令,禁止他们从事某种职业,对其征收额外的赋税。
基督教会还以法律形式建立隔都,使犹太人完全孤立于主流社会之外。隔都是为犹太人划定的居住区,四周有围墙,留一出入的大门,白天有人把守,晚上禁止出入。犹太人在隔都之内保持自己的社会管理结构与交往模式。隔都拥有12人组成的帕尔纳斯,即犹太社区行政管理委员会,其领袖是拉比。他们还有自己的法院、公墓、屠宰场、旅馆和监狱,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布拉格隔都。
欧洲犹太人在中世纪还创造了以意第绪语(散居犹太人将希伯来语和日耳曼方言混合而成的语言)为基础的意第绪文化,包括文学、戏剧。该文化兴起于13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续发展,到20世纪中叶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