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一年来在创新和加强宏观调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着两难和多难选择。尤其是年初,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英国脱欧公投、美元加息等引发国际金融市场较大幅度波动,给我国外贸和股市、汇市稳定等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增多。面对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走靠大量发票子、上投资来拉动增长的路子,而是依靠改革创新来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适时适度实施预调微调,既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又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做到宏观调控有力有效。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加大。2016年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适度扩大的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从2016年5月1日起,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这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减税政策。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00多亿元,26个细分行业全部实现了总体税负只减不增的预期目标。二是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项目。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等免征范围。三是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调整降低化妆品消费税政策,适度扩大日用消费品关税降税范围。这些减税降费措施,大大为企业减了负、松了绑,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同时,制定实施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过渡方案,合理确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扩大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规模,降低利息负担4000亿元左右。创新财政支出方式,优化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加大对民生等薄弱环节和创业创新、结构调整的支持,调整、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安排,下大力气盘活沉淀资金,做到了该保的保住了、该减的减了下来,极大发挥了财政资金稳增长和调结构、扩需求和优供给的多重功效。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2016年末,广义货币M2增长11.3%,低于13%左右的年初预期目标。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平衡好稳增长和去杠杆的关系,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力度和工具组合,加强预调、微调,着力疏通传导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存贷款利差,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的支持。一方面着力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保持适度流动性。2016年换汇、对外投资均大幅增长,市场信心和预期不稳,国家在年初普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补充长期流动性缺口的基础上,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和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建立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机制,开展中期流动性常态化操作。另一方面,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窗口指导等的作用,创设扶贫再贷款,将民营银行纳入支小再贷款的支持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棚户区改造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同时,加强消费政策、投资政策等的协调配合,着力提高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努力促进需求企稳。实施促进消费升级措施。2016年我国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制定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实施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开展“十大扩消费行动”。积极培育新消费热点,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着力促进消费特别是新兴服务消费增长。开展放宽皮卡进城限制试点,出台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等,推进旅游休闲消费升级。以公建民营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范围。支持智能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扩大,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研究制定一系列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广节能产品,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鼓励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加快发展。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出台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加强物流短板建设,提升物流效率。组织实施“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改善农村信息消费环境。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执法,加大互联网领域和从事农村市场侵权假冒行为治理力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连续3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三、积极推动有效投资回稳。多策并举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回稳向好。一是积极推动重大工程落地。重点推动“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65项、专项规划确定的430项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重点领域投资建设,加大信息和城市管网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安排450亿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管网建设纳入国家开发银行运用抵押补充贷款支持范围。二是努力促进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积极落实“非公经济36条”“民间投资36条”和“鼓励社会投资39条”等重大政策,新制定促进民间投资26条政策,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出台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高速公路、重大水利工程等领域的重大政策。开展民间投资专项督查,对民间投资体量大且增速放缓明显的部分省(市)进行督导,总结梳理并推广各地促进民间投资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出台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三是建章立制推动PPP模式规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积极开展PPP项目推介,累计向社会推介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项目1000多个。一系列扩大有效投资的新举措,起到了补短板、调结构、培育新动能“一石多鸟”作用,推动投资运行缓中趋稳,民间投资持续下滑态势得到遏制。2016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2015年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民间投资增长3.2%,出现企稳回升。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的金融环境,经济就难以平稳发展。2016年我国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居安思危,及时处置债券违约、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等风险,加大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行动,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了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面对年中部分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对实体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挤出效应,加大了经济整体风险,我国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及时调整住房信贷政策,强化地方主体责任,热点城市政府出台了限购、限贷、增加土地供应、打击开发商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等措施,促进了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变化逐步趋于稳定,社会预期有所转变,市场走势出现积极变化。

(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