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和孩子说说心里话
【其实,孩子有许多发自内心的话想告诉你们】
在李开复写了四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后,许多学生问他:“老师,你为什么不写一封信给我们的父母呢?作为一个父亲,你可以和他们分享你教育子女的理念和经验。”
李开复问他们:“如果我写这么一封信,你们希望我会说什么呢?”他们说:“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长大了,真的可以照顾自己。”“告诉我们的父母:你们对我们的期望好高,我们总是达不到,觉得对不起你们。我们希望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平凡的我们。当你们看到我们已尽力而为后,可否鼓励鼓励我们?”“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不想做一个读书的机器,我们想找到自己的兴趣,希望父母能支持。”
看了学生们这些充满感情的话,李开复说:“其实,孩子们有许多发自内心的话想告诉你们。家长们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能和孩子们面对面地谈一谈。这样我们才会知道孩子们藏在心底的话,才可以和孩子们彼此沟通和理解,甚至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雪松的爸爸发现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后,对他又打又骂,但是雪松对此无动于衷,爸爸为此也感到心灰意冷。一次,他在和一位朋友闲谈时说起这件事。朋友问他是否了解过孩子的内心,孩子是不是因为对学习感到厌烦才误入网络游戏的。朋友的话使他猛然醒悟,一直以来,他只是不停地督促雪松学习,却不了解他对学习的感受。
于是,一天放学后,他真诚地问儿子学习累不累,雪松起初感到很意外,接着就说累死了,真不想学了。接着他也跟雪松聊起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很多烦心事,希望雪松帮他拿主意。没想到,雪松分析起问题来一套一套的。他第一次由衷地称赞了儿子一句:“你比爸爸强多了!”雪松立刻打开了话匣子,将内心的郁闷一股脑告诉了爸爸。从那以后,爸爸和儿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雪松也不再痴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生活中,许多父母在工作上十分忙碌,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矛盾自然就出现了。从而出现了这样的状况: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对孩子内心的苦恼也无从了解,而到了面对面沟通的时候,有些父母却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剥夺孩子倾诉的权利,孩子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自然不会跟父母说真心话。
轻松的聊天,不仅可以拉近你和孩子的情感距离,还可以让你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进而肯定其成绩,增强其自信心。如果父母能够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坐在一起唠唠嗑,他们是很愿意和我们说心里话的。孩子心理轻松了,做其他事情,也就轻松了。
给父母的建议:
1.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现在多数家长都反映和孩子缺乏共同语言,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更没有和孩子一起聊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而孩子也仅仅把家长视为高高在上的长辈,无法把他们当朋友看待。其实,若想走进孩子的世界,年龄根本不是问题,从孩子喜欢的一些话题切入,你很快就能和孩子打成一片。
比如,父亲不妨和儿子一起观看《走近科学》、《探索》这类节目,这个过程中你们可以讨论一下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和事件,你和孩子从中会获得不一样的快乐;如果你和你的儿子以及他的同伴一起踢足球,他可能会像“哥们儿”一样看待你;对于女孩子,爱美是她的天性,作为母亲,你可以和她讨论一下这个季节的服饰,告诉她什么样的款式更适合她,也可以接受她给你的意见;对于他们所热衷的娱乐新闻和明星,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并非只看到明星的光环,他们也能很正确地看待明星的优点和缺点。
2.沟通过程中给孩子多一点赞赏,少一点批评
鼓励孩子,赞赏孩子,使孩子在心理上更加愿意接纳父母,是和孩子沟通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因此,家长要时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妈妈为你骄傲。”“女儿,要再接再厉!继续加油哦!”当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也不要去责怪他,而是对他说:“爸爸相信你的实力,下次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样,孩子每次考试不管考得如何,都会告诉你结果。
3.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没有倾听的沟通是不平等的沟通,父母只有倾听孩子的想法、需要,才能给他有针对性的关心和帮助。当孩子向你诉说高兴的事情时,比如他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可以表示称赞,说:“噢,真不错啊,妈妈真替你感到很高兴。”当孩子向你诉说苦闷时,你应该耐心地听,同时给予他鼓励,帮他解决问题。
4.书信交流
书信也是一种有效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在书信中,我们可以反复斟酌字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当面无法表达的情感,都可以通过写信来表达。还有许多不好解决的矛盾也可以在书信往来中解决。
谢芳的妈妈经常因为公事出差,在外地的时候,她就会通过E-mail跟孩子交流。她认为,这样做比打电话更能增进与孩子的感情。
谢芳的妈妈说:“虽然打电话很方便,但是孩子会容易忘记电话里说的事情。因此,许多需要我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问题,我都会通过发邮件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对这种方式也比较感兴趣,因此沟通的效果相当不错。”
如果父母想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对待孩子就要像对待知心朋友一样,认真倾听,平等交流,这这才会使你和孩子彼此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你说话】
李开复在一位学生写给他的信里看到这样的话:“老师,我真的好想和我的父母成为朋友,但是我却不知如何启口。”
的确,不少家长都感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跟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困难。通常是父母问一句,孩子答一句,而且回答极为简练。甚至当父母问到孩子不愿意回答的问题时,孩子还拒绝回答,使得对话不得不中止。家长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不愿意跟他们说话了。
吴小海说,在家里父母很少能耐心地和他说话,无非就是唠叨。父母唠叨起来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让人受不了。
吴小海平时和父母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父母根本不了解我内心在想什么。有一次,我和爸妈提到了一个明星,他们就觉得我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把我大骂一顿。”从此以后,他在家里变得沉默寡言。
孩子之所以关上了与父母沟通的心门,最重要的原因是觉得父母总是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比如,当孩子考试时出现了失误,许多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父母问及时,孩子开始会承认是自己的失误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可是如果这时父母不能理解他们,反而责骂他们是在找理由开脱,那么孩子以后当然就会拒绝告诉父母自己的错误。
要知道,在与父母开始进行沟通时,孩子是持观望态度的。只有父母说的话他们可以接受,他们才会接着跟父母沟通;如果父母不相信他们,一味地说教,孩子就会对父母关闭心扉。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双向沟通,不但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更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想法,让孩子乐于、敢于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给父母的建议:
1.不要先入为主,批评孩子
一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在外人面前常常很紧张,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父母如果不能安慰孩子,而是去批评他:“不是教给你怎么说了吗?到现在还不会,你也太笨了。”这些话会严重地刺痛孩子的自尊心,他们会想:“父母批评我不会说话,难道我天生这么笨吗?”也许他从此就关上了心门,再也不愿意和外人沟通。父母在没有了解到孩子要表达什么的时候,自以为是、先入为主地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就会剥夺孩子表达的权力。
2.多听听孩子的烦恼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他最亲近的人,当他有了什么烦心事,最想诉说的对象就是父母。可是,幼小的孩子往往不知道怎样才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经常会说一些让父母摸不清头脑的话。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放下手中的事情,坐下来认真地听孩子说,可是这一点却往往被父母忽略。
很多时候父母总是认为孩子除了学习其他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其实,也正是这些小事情,才是了解孩子当前状态的最好的机会,可惜都让父母给浪费了,反过头来还埋怨孩子不跟自己说话。
3.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许多家庭里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一直不停地说教,孩子在一边始终不发一言或者“嗯啊”地机械回应。事实上,这样的沟通是毫无意义的。父母在指导孩子学习和生活时切忌用命令的口气,另外还要注意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许薇是个非常开朗的小女孩,学习成绩又好,跟父母的关系也不错。这主要是归功于她的父母非常注重与孩子的沟通。
他们从来不用命令的口气跟许薇说话。比如到了该练琴的时间,许薇还在玩拼图,此时妈妈便会提醒她时间。许薇意识到自己该练琴了,就放下拼图,坐到钢琴前面。
4.保守孩子的秘密
10岁的文静说:“我才不要跟爸妈说太多事,特别是关于我和朋友的秘密。有一次我不小心跟妈妈说了有男生喜欢莉莉,结果,妈妈当天就把这事告诉了莉莉的妈妈,害莉莉受到了批评。她觉得我背叛了她,都不跟我说话了现在。”
家长总是把孩子看成小不点,没有看到他们已经是一个长大的、独立的个体。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有自己的伙伴、自己的空间,他们不希望父母过多地干预。家长一定要学着尊重他们,给他们留出空间可以和谐的成长,这样孩子才会尊重你,有什么事情也会乐于同你分享。
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父母一个劲地对孩子进行说教以及灌输某种观点。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想法,才能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从而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不要马上发火,听听他的理由】
李开复说:“当孩子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不要训话,不要生气,多听少讲。”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当孩子犯了一个错误时,父母总是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一些不中肯的评价和指责,甚至对孩子大吼大叫、乱发脾气,当孩子想要申辩和解释的时候,父母通常会更加生气,认为孩子是在狡辩,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也是“不用解释!”
林一平很懂事,自从奶奶来了以后,他怕奶奶觉得闷,就每天带她出去散步,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奶奶买鲜花,乐得奶奶笑呵呵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头一次收到别人送的花呢!”
有一天,一平的爸爸下班回家,一进门就听到有“唧唧”的叫声,一看,原来是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鸡仔正在房间里乱窜。劳累的爸爸看到被弄得乱七八糟的家,顿时火气直冒,大声训斥儿子:“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还这样贪玩,看你把家弄成什么样子了!”
一平正要解释,他却不由分说地呵斥道:“住口!把这些东西都给我扔出去!别来跟我说什么理由!”这时,一平委屈地看了爸爸几眼,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就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爸爸一看更气了,刚想追过去再教训儿子,被一平的奶奶拦住了:“你就别骂孩子了,这是孩子给我买的,他怕我一个人在家没意思,就买了几只小鸡仔来陪我。孩子这都是出于一片好心,你要真觉得不喜欢,可以好好和孩子说,干嘛一上来就骂孩子啊?”
爸爸听后很后悔,但是给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
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说“住口”,那么他们就会慢慢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而堆积在他们心中的委屈也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这样一个默默承受如此沉重的思想负担的孩子就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们一定要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因为一件看似非常简单的事情,它的背后却往往没那么简单。也许孩子做错事的初衷是好的,也许孩子做错的事的确情有可原。所以,家长应当尽可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便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给父母的建议:
1.坚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许多家长经常想当然地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和想法,使孩子被误解。当孩子准备辩解时,又被驳斥,让孩子觉得非常冤。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之前,请不要轻易对孩子下结论。如果想了解事实真相,就必须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给他解释自己的机会。
2.孩子主动承认错误时,要肯定孩子的行为
宋子辉和刘小堂打架,把对方的鼻子打出血了。妈妈知道后很惊讶,但是她并没有立刻指责儿子,而是尽量以平和的语气问他:“怎么回事呢,你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
于是子辉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原来是他们班的几个同学出去玩时,刘小堂走在他的后面一直用脚踹他,虽然他抗议过,但是刘小堂正在兴头上并没有理会,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结局。子辉说,自己不是有意要打他的鼻子,是因为太生气没有注意。
知道情况后,妈妈首先肯定了事情的起因不是他的错,但是后来他做得过火了。妈妈说:“刘小堂确实不该那样去逗你,但他只是闹着玩儿,并不是故意要伤害你。你还击他一下让他停止也是可以的,但是你打得太重了啊,而且还把他的鼻子打出了血,所以,你要主动找他对自己的失手道歉,并请他原谅。”
儿子马上心服口服地到刘小堂家里,向他和他的妈妈道歉。结果,两个孩子互相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以后的关系。
如果孩子在犯错之后勇于承认错误,那么请父母不要再一味地责骂孩子,而应该肯定孩子“承认错误”这一行为。不然,孩子就会产生“主动承认错误爸爸还批评我,下次我再也不会把真相告诉他”的念头。所以,父母一定要给予承认错误的孩子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他的错误带来的后果,让孩子在鼓励声中改正错误。
3.误解孩子后要及时道歉
人无完人,家长们有时候情绪低落,或受到其他一些事情的影响,没能及时理解孩子,结果批评了孩子,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要知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当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请求孩子的原谅,用你真诚的道歉来化解恶言恶语对孩子的伤害。
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没有了解事实之前,家长往往不可堵住孩子的嘴巴。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如此才能做到尊重事实、尊重孩子的发言权,也才能避免因无端的误解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停下来陪孩子聊聊天,无论多忙】
李开复告诉家长们:“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是老师的事情,然后回家就是督促做作业而已。”
现代社会,繁忙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们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忙”似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出去玩,“忙!找小朋友们玩去吧!”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吃饭,“忙!你先去吃吧!”孩子想和父母说说话,“忙!回头再说!”……
父母们可曾想过,如此冷冰冰的回答,会让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亲情越来越淡漠。心理专家表示:缺少父母关爱的家庭更容易产生问题孩子,无论工作多忙,父母都要抽出时间多和孩子聊聊天。
温子杰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太好,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所以很少过问他学习上的事情。有一次,他居然考了倒数,于是老师批评了他。他心里很难受,他希望爸爸妈妈能够给自己一些指导,可是看到他们每天都早出晚归的,所以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子杰被学习这块大石头压得喘不过气来,他看上去总是显得心事重重的,也不愿跟别人交流,他几乎一天都不说一句话,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父母看自己的孩子整天总是嘻嘻哈哈,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就认为他应该不会有什么心事,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会藏着自己的很多心事,并且希望能跟别人倾诉。如果父母没有能及时跟孩子谈心,那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难以消除的隔阂。而孩子也会一直都被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所压抑,慢慢地就会形成孤僻,甚至是自闭的性格。
好多家长都经常说自己没时间陪着孩子,可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有的时候自己其实是有空的,只是你自己不愿把时间分给孩子罢了。
吃饭的时间,我们可以和孩子聊一些轻松的话题;睡觉前,我们也可以抽出十来分钟的时间问问孩子一天的收获;甚至是在你给孩子洗澡的时候也可以跟他聊些学校的趣事。周末的时间不要浪费在不必要的娱乐上,一定要留出一部分时间陪孩子,因为孩子的世界是需要去了解的,一旦对你封闭了那就很难再打开了。
给父母的建议:
1.在餐桌上和孩子聊聊天
古人有“食不语”的古训,但忙碌的家长可以改变这一习惯,好好利用用餐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一般情况下,只有吃晚饭时全家人才能相聚在一起,也才有充裕的时间进行交流。当然,父母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要懂得如何诱导孩子说话,以达到了解孩子的目的。
父母要当一个好的听众,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在孩子说话时,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举止,要能听出弦外之音。饭桌上的话题可以很广泛,但应以孩子为主,选择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话题,要尽量避免讲那些工作上的烦心的事,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
2.停下手头的事情,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
有些父母习惯一边做事情,一边心不在焉地与孩子说话,精力的不集中不仅会使交流产生偏差,有些时候甚至造成一些误解,伤害孩子的感情,而父母自己也容易感到疲倦烦躁。其实,停下手头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暂时停下你正在修理的电器、正在洗的衣服,关掉收音机或电视,和孩子一起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他,微笑着倾听他的讲述,如果孩子有些生气,先给他一些安慰:“别生气,慢慢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3.心理上抛开对孩子既有的成见
许多父母心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心理定式:孩子说这次考试题很难,肯定是他不够努力;抱怨同学,一定又在学校里跟人吵架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父母跟孩子的沟通过程是不可能顺利的。所以在与孩子交流之前,父母一定要把自己心理上的种种成见抛开。
在这一刻,父母不妨先试着全盘接受孩子所说的话,而不是急着按照自己的观念去评判和批驳。用成人的思想去评判孩子是一件愚蠢的事,孩子那充满新鲜的想法和情绪的头脑是最让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父母不要动辄呵斥孩子“胡言乱语”,而是要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些美好而奇妙的想法。让自己在完整、清楚地听孩子把事情说完后再做判断,不要联想起以前的任何事,只是努力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心理。
即使我们每天都因为生活奔波而疲惫不堪,也应该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来和孩子聊聊天。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经常这样做的父母,一定会越来越感受到孩子的信任和爱,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亲密。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
李开复说:“除了喜与乐,怒和哀也是正常的反应。家长们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抒发他们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得听话,内心其实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当孩子成长的历程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但遗憾的是,那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他们也经常会表现出郁郁寡欢、怒不可遏、无理取闹的样子,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作为家长,我们要明白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应该接纳并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而对于这样的情形,有些家长就会对孩子说:“你太不懂事了,以后不要再这样了。”这样的表述否定了孩子的不良情绪,非但不会解决孩子的问题,而且会助长孩子的压抑情绪,常常使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彤彤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个跟头,疼得她哇哇大哭,一旁的妈妈心里虽然心疼,嘴上却不由地责怪起孩子走路不小心:“你怎么这么笨!以后仔细看着点路。”
这样几次后,彤彤摔跤后爬起来的首先不是寻求安慰,而是惶恐地看着妈妈,生怕妈妈责怪她。
孩子在犯错后,如果家长只是在责怪孩子,却没有对他的情绪进行安慰和认同,那么孩子就不愿也不敢再从家长那里寻找依靠和支持。其实,孩子只有在面临恐惧后才会懂得安全的重要性;只有在经历过挫败后才会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完成不了的;只有感受过难过,才能理解他人的伤心。
所以,家长不要过分压制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而是首先应该冷静下来,倾听孩子的表述,然后再去正确地分析孩子的愤怒、烦躁等不良情绪,弄明白孩子为什么如此激动,之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给父母的建议:
1.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讲道理”是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他们通常都会告诉孩子一件事情应该这么做,而不应该那么做。这样的说教会压抑孩子的正常表达,因为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每次都不对,就会产生挫败感。
试想,如果你自己遇到同样的事,也有可能处理不当,小孩子没有经验,做得不好也在情理之中。家长不要把对成人的要求用于孩子,更要少讲“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之类的话。
2.正确处理孩子的愤怒情绪
愤怒是孩子的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家长不应对此采取高压政策,否则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不要任由孩子随意地发泄愤怒,否则将培养出一个小“暴君”来。
孩子生气时,家长首先要弄明白具体的原因。小孩子通常不知道如何表达,这就需要大人旁敲侧击,帮助他说出不高兴的理由,如:“你是哪里不舒服吗?”或“是不是又受到老师批评了?”问清楚情况后,家长应该向孩子表示理解和尊重:“我知道你被误解了,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吧。”这样的安慰不仅可以帮他保全“面子”,还能防止孩子愤怒情绪的进一步扩散。
另外,在了解孩子发怒的原因后,家长最好能给孩子一个温和的笑脸,这样有利于缓和紧张的气氛,使孩子的盛怒降温,这样他才可以在随后冷静地听你的教导。
3.引导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的诸多压力和失败都会带给孩子消极、负面的情绪,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果孩子不能及时、有效地宣泄掉这种情绪,很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凌珊从小练习舞蹈,在很多比赛上都得过奖。一次,老师推荐她去参加一场大规模的舞蹈比赛,因为身体不适,她出现了失误。回家后凌珊一言不发,妈妈看到很心疼,就对她说:“宝贝,哭出来就好了!”凌珊依偎在妈妈怀里,忍不住大哭一场。哭完后,她又恢复了以往的自信,仍然快乐地去上舞蹈课。
当孩子受困于各种消极、负面情绪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让孩子靠在怀里放声大声,或者让他去一个空旷的场地大吼几声。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恢复到以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如果孩子有些内向,不爱表达,父母要给予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的时间,并且尽量避免使用太多负面的用词。例如与其责备他“是你太任性啦!”倒不如安慰他说“你比他大一点,让他一下好了”。
4.让孩子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与自己是否会调节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孩子,在关键时刻会懂得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自己跟着情绪走。
因此,要培养孩子冷静、沉着的品质,父母就要教孩子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时刻控制自己,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火冒三丈,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一些,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人的大脑如果充满了太多的烦恼和不如意,就容易造成情绪的堵塞。为了保持孩子大脑的高效率的运转,父母就不应该压抑孩子的情绪,而是要及时引导孩子把这些垃圾情绪清理出去,适时进行合理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