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
【父母=朋友,放下做家长的架子】
李开复认为,作为家长,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孩子打成一片,才能成为孩子无话不说的朋友。李开复说:“如果你现在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让我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
李开复希望孩子在提到自己的好朋友时也能想到有他。得到了她们的信任,她们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请教你,愿意和你说,而不是问她们同样没有多少经验的朋友。很多孩子说有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告诉父母,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我们看到,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人财产,认为孩子应该完全服从自己。这些家长很少去考虑孩子的个人想法,总是用命令式的口气讲话,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更是不由分说地教训一通,即使后来发现错怪了孩子也不肯承认。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根本没有自由发言权,更谈不上和父母相互沟通了。
在父母眼中,于浩杰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大人越忙、越累,他越是添乱,所以弄得自己也经常是皮肉受苦。然而,于浩杰告诉别人,爸爸妈妈简直就是“暴君”,从来不会听他把话说完,他最怕回家,只要爸爸妈妈一下班回来,就会冲着他吼:“又在看电视,还不去做作业,还不洗脸睡觉!”于浩杰说,再过几天,同学小雨要过生日了,邀请了他和班里的好多同学到家里做客,可他现在还不敢对父母说,他怕自己一开口又会被父母骂:“老给父母找麻烦!”
对父母尊敬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间不能够良好地沟通,原因就在于父母与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看孩子,则是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
其实,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不希望父母动辄摆出一副长者姿态训人,而是希望父母能做自己的知心朋友。所以,父母想要让孩子听话、不跟自己对着干,就必须先摒弃传统的教子观念,千万不能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而是要平等、真诚地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把父母当作真正的朋友。
给父母的建议:
1.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
父母要和孩子交朋友,就要从他们的立场出发想问题,体会在他们这种年龄状态下的一种心态,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交流。
有一次,幼儿园老师向林妈妈反映,她儿子上课总拍桌子。林妈妈去问儿子,才知道原来是老师怀疑儿子抄同桌作业,暗地里调查他。儿子很委屈,就在该老师的课上故意捣蛋。林妈妈了解到儿子的苦恼,就站在他的角度劝她:“用拍桌子这种无聊的办法,只能让老师觉得你很调皮、不够聪明,而只有给他看到你的好成绩,老师才会明白真相。”后来,儿子的这科成绩果然出类拔萃。
2.真正关心孩子的生活
我们许多父母,虽然每天与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事实上却不一定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内心,因为许多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李响是独生子,父母对他非常疼爱,但是他却很不喜欢与父母在一起。
妈妈每天去学校接他时通常都会问一句:“孩子,今天学得还好吧?”李响听到这句话后就会头也不回地向前去。有一次,妈妈终于忍受不了他这种冷漠的态度,她质问李响:“我这样关心你、爱你,为什么你还用这种态度对待我?”没想到李响竟说:“你真的关心我吗?除了问我学得怎么样,你还关心过我什么?你问过我过得开心吗?”
父母不应该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例如,接到孩子后问问孩子在学校过得开心不开心,不要每天询问他的学习成绩。
3.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对话
一个父亲发现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蹲在大树下观察蚂蚁,便问:“你在干什么?”儿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父亲哈哈大笑:“我怎么没听说过蚂蚁也会唱歌?”儿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家长要想被孩子所接受,就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听听孩子说说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都在想什么、做什么。许多事情,用成人的眼光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这就需要做家长的有变换角色的意识,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他们的世界,去了解他们内心的出发点。
事实上,“蹲下来”不只是身体上简单的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居高临下的姿态,努力与孩子平等相处,用心感受他们纯真的笑容,用心聆听他们稚嫩的声音,和他们一起玩乐、一起成长,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李开复说:“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并希望他也这么做,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每天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这个时候,当他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也很希望找个人来诉说。如果父母能在这个时候倾听他们的诉说,无疑能增加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然而很多父母却总是主观武断地认为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从而做出错误的指导和批评,这样就难以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
张磊很聪明,但学习成绩很一般,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好,经常与父母对着干。
期中考试结束后,张磊的成绩又不太理想。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看到父母正在厨房忙活,便在客厅看起了电视。妈妈走过来把电视关了,问道:“儿子,这次考得怎么样?”
还没等张磊开口,妈妈就开始数落他:“唉,知道问你也是白问,肯定不好呗。平时看你做的那些事就知道,每天不是玩游戏就是看电视,从来也不主动地查缺补漏,把自己不好的科目补上来,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张磊刚想开口辩驳,妈妈又是一顿数落。于是张磊干脆沉默起来,也不认真听妈妈说话。妈妈自顾自地唠叨了一会儿后竟然又说:“怎么就让我说,你一点反应也没有啊,这孩子!”
倾听不是父母被动地为了听而听,而是可以让孩子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父母对于孩子的所说所感,甚至是一些极端的看法,都不要急于纠正,而应该以宽容、开放的态度表示理解。当孩子明白父母也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时,他们会更乐意和我们交流,一起解决问题。
对孩子的倾听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真正实行起来却非常复杂。许多父母或许会说:“倾听还不容易,就是听孩子说话嘛。”的确,倾听就是听孩子说话,但是方式却大有不同。有些父母听得漫不经心,有些父母就听得全神贯注。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倾听,也只有这种倾听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更好地了解孩子。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一些倾听的技巧。
给父母的建议:
1.“蹲”下来听孩子说
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就应该放低姿态,“蹲”下来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高高在上的姿态很难让孩子打开心扉,告诉你他自己心里的所思所想,父母也难以真正地了解孩子。
王慧婷很讨厌和父母说话,因为父母并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平等的对话者。
一次,慧婷想报名参加一个书法兴趣班。妈妈听了之后便说:“学书法肯定会影响学习啊,不行!”而且妈妈还一再强调,“书法又不是小升初考试的科目,不需要学。”慧婷几次想解释都被妈妈“不可侵犯”的语气吓回来了。于是她又一次选择了沉默,学习成绩也一日不如一日了。
父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不容侵犯的权威往往让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正确的做法就是要“蹲”下,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即使孩子的认知不切实际,也不能急于责备,而应该认真地询问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2.理解孩子的倾诉
有一次,老师告诉李畅的妈妈她女儿上课不专心。妈妈知道后,就想责备她,但是看到李畅沮丧的表情,妈妈便问:“有什么烦心事儿啊,告诉妈妈,或许我可以帮你。”
于是李畅就把整件事的原委告诉了妈妈:“上课时,其实我是把笔弄掉了,弯腰去捡笔,老师却说我调皮,影响别人上课,你说我冤不冤啊?”妈妈听了之后便安慰李畅,并让她理解老师。
孩子被批评、误解后,极其渴望父母的理解。作为家长,当孩子向你倾诉他的经历时,你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面露同情和理解的神态,顺着孩子的心思引述话题,让孩子尽可能把心里的烦闷诉说出来。
3.积极帮助孩子释疑解惑
有一次,妈妈问小超:“为什么退出学校的足球队?”小超说:“和队友相处得不好。”妈妈听了以后非常不解,但她没有打断孩子的话,而是继续引导孩子说出原因。
原来队里来了个新球员,教练让他打小超以前打的前锋位置,这让小超非常不服气。妈妈听了小超的理由后便问他:“你不了解这个新球员,怎么知道他不比你更适合打前锋呢?”小超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便不再生气了。
父母要学会帮助孩子化解不良情绪,使孩子有事会对你诉说,寻求帮助或支持。在学习和生活上,如果孩子遇到了一些困惑,父母一定要给孩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尽量帮助孩子释疑解惑,取得孩子的信任。
4.主动向孩子倾诉,孩子会更愿意对你说出他的心里话
想要和孩子亲密无间,就要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如果你能没有隔阂地和孩子交流,孩子也会主动把他遇到的开心的或不开心的事情告诉你,这样就方便你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针对他的问题给予引导和教育。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不会倾听孩子心声的父母永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盲目和无效果的。”
家长与孩子做朋友的关键一步,就是要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心灵之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的放矢地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让孩子觉得家长是真正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烦恼才会主动与家长倾诉。家长应适时释疑解惑,当好孩子的良师益友。
【做孩子的玩伴,而不是指导者】
李开复说:“虽然我的为人处世很多是学自我父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没有和我很亲近。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从我的母亲、兄姐处来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自己的小孩,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
李开复认为,父母应该学会做孩子的玩伴而不只是做一个指导者。他虽然是个稍偏内向的人,但他在儿女面前却会变得很“疯狂”。在他女儿小的时候,他会经常在她们每晚睡觉前带她们“疯”,讲一个自己“演绎改编”过的故事。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和兄弟姐妹一起分享。而如今众多“孤单”的独生子女没有了玩伴,就要求父母能弥补孩子这方面的缺失。但是很多父母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每天只是指导孩子的吃穿、学习,不会讲故事,不会做游戏,也就没有办法与孩子良好地沟通。
父母不能陪孩子玩游戏,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和孩子交流的宝贵时间,失去了培养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感情的机会。有些父母经常给孩子买礼物,给孩子零花钱,但这也只能给孩子一时的安慰。亲子间的感情交流是物质和金钱难以替代的,孩子们只有每天和你一起玩乐,才会深刻体会到父母爱的味道。
给父母的建议:
1.以“童心”对童心
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孩子玩?因为在孩子眼里,大人总是大人,和他们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要想和孩子交朋友,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童心”对童心,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感受他们所感受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快乐地“成长”!
周日,梁妈妈带着女儿小燕在小区公园玩耍。公园里有一条斜坡,她们俩沿着斜坡跑上跑下,乐趣无穷。
小燕先沿着斜坡奔跑下去,妈妈喊“停”的时候,她就停下来,妈妈喊“向后转”,她再转过身来跑上斜坡。她们俩轮流跑,妈妈跑的时候小燕来喊。或者她会从斜坡高处跳下,然后告诉妈妈:“我能从最高处往下蹦,可有意思了,你也试试。”
梁妈妈不再顾忌自己是个大人,而是忘记自己的年龄,和她一起疯,一起笑,还时不时故意做出一些弱智动作,需要在小燕的帮忙下才能完成,同时给予她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因为专注和投入,那一刻,她仿佛不再是小燕的妈妈,而是她称职的小玩伴。
大多数家长跟孩子一起玩时,多数都是远远坐在一边,更多关注的是他在玩耍的时候会不会磕着、摔着,会不会有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之类的,而对他的游戏不感兴趣。其实,孩子更喜欢的是他的玩伴,想让孩子能够和你成为朋友,就要有一颗童心,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欢笑。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有助于孩子理解社会行为规则。
张妈妈学会打网络游戏后才知道,儿子为什么对游戏如此痴迷。原来,能否尽快抢占领先地位,往往取决于在线时间的长短、夺宝的先后,而迟一点打“宝”,“宝”也许就一文不值了。为了让住校的儿子安心学习,每到儿子打到关键的地方,张妈妈都会抓紧时间帮儿子打。
一到节假日,全家就会一起竞技,其乐融融。他们事先确定一个目标,最后输掉的会被“惩罚”洗碗、拖地、洗衣服等等。“除了竞争,我们全家最愉快的是合作,这是我们全家上阵最大的目标。”说起全家打游戏,儿子小海喜形于色。
3.让孩子从游戏中学会思考
游戏是孩子表达情绪、想法和行为的工具,而父母的陪伴和参与能够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游戏的灵感,使孩子玩得更尽兴、更快乐。而且游戏可以对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进行训练,使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在游戏中得到提高。
王先生经常在下班之后和儿子玩数学游戏。那天他和儿子一起爬楼梯,到家之后,王先生问儿子:“我们从一楼走到六楼,小文从一楼走到三楼,我们走过的路程是小文的几倍?”
“两倍。”儿子想也不想地回答。
王先生摇了摇头,示意儿子再仔细想想,儿子愣了一下,猛然拍头说:“哦,我知道了!一楼不用爬楼梯,我们走了五层,小文只走了一层,我们走过的路程是他的五倍!”
儿子十分得意自己的“聪明”,那一天他做起数学作业都显得特别用功。
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游戏,生活和游戏只有融为一体,成长才会变得充满惊喜。所以,对家长而言,首当其冲的不是说教,而是要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抽出时间做孩子的玩伴。解决了“玩”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教”与“学”的问题。所以,工作再忙,也请别忘了挤出时间陪孩子,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变成游戏,让我们都来做孩子的首席玩伴吧!
【花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
作为家长,当你听到孩子们说“他们总是走不进我的世界”这样的话时,是不是会沮丧会难过?对此,李开复表示,为了能更好地和孩子们交朋友,家长们要花些时间理解那些流行的东西,比如歌星、青少年偶像、新电脑游戏等等,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你更多的话题,另一方面也告诉孩子你“在乎”,而且还可以让你觉得年轻些。
李开复说,“我两个女儿喜欢逛街,我也培养自己去逛街的习惯,她们喜欢台湾年轻的歌手,我也跟着听呀!无论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计算机游戏,我都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昨天发布的‘火影’最新一话看了吗?”“周末有动漫展我们一起去看吧!”“下次我们也去尝试下COSPLAY吧。”这些看似陌生的内容却是时下孩子们十分热衷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流行时尚。但这些流行时尚却也往往成为了孩子和家长之间深深的代沟。
孙菲菲是一个性格开朗、成绩优秀的女孩。风趣幽默的她是班上“海贼帮”的首领,手下拥有这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她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特定的名字,课间会彼此用这些名字打招呼,还会进行角色扮演“惩恶扬善”。放学后回到家,她们热衷于上网查看最新的动漫资讯,搜索各类动漫表演和展览的信息,她们还建立了自己的贴吧,创造并沉迷在属于她们独有的世界。
起初,孩子们的家长也并不在意,可是看到孩子们入迷程度越来越深,一些人感到十分担忧,怕影响孩子学习,就呼吁学校老师介入,让孩子们停止这些“游戏”。班主任在找这些学生了解情况时,露出一些不满的表情,这让这帮学生立刻有了情绪,表示大人们无法理解并认同她们的爱好。
青春期的孩子在交友方面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结交朋友,而谈论流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孩子们会由于相同的爱好更容易走到一起,并形成一个友善的团体。
由于流行是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和孩子们不在一个年龄层的老师家长往往对孩子们感兴趣的流行时尚并不认同,还会担心这些流行是不是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行为。那么,针对学生和家长存在的认知差异,家长该如何调整自己,又如何去引导孩子呢?
给父母的建议:
1.放下自己的情感抵抗,去认同孩子所感兴趣的东西
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追星”很是头疼,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于是,有的家长想方设法阻止孩子追星,甚至撕碎孩子保存的明星照或藏起孩子买的歌碟、影视剧碟。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的冲突不断升级。
其实,对偶像的崇拜心理是很正常的。回想一下我们的少年时代,不也一样有着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吗?所以,应该理解并尊重孩子们追他们自己心中的“星”。甚至,如果孩子不追星才不正常呢!如果你的女儿只喜欢成人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她在课余哪里会有共同的话题加入同学的聊天呢?
小学高年级开始,倩倩喜欢上了某位韩国演员,以后中学整整六年,许多韩国明星都是她追捧的对象。走进倩倩的房间,墙壁上、桌子上、文具盒里、书包外面,到处都可以看到她喜爱的韩国明星的海报、贴画,其中最多的是女儿特别喜欢的叫“朴有天”的男孩。
倩倩的妈妈没有阻拦女儿的这一爱好,不但尊重,还给女儿买她所喜欢的韩国演员的碟片和画册。她只是提醒女儿不要因此而影响学习,倩倩也很让妈妈放心,高考冲刺的日子里,她在房间里贴的朴有天的巨幅海报下面写了一句话:“朴有天说——考不上大学,你别想来见我!”
当然,家长不仅要理解孩子的追星行为,还应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应该让孩子理智地认识到,如果把大量精力都花在搜集明星资料上,必然会影响学习,现在的主要任务应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将崇拜的目光由明星外在的形象逐步聚焦于他们内在的精神气质,或者通过他们的作品感悟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换句话说,要让孩子渐渐由崇拜一个或几个人,升华为对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文化的崇拜。
2.多与孩子开展沟通,给予孩子行为上的支持
某市的人民剧院周末晚上有场加拿大的现代流行音乐会。也许是因为贴着“现代流行”的标签,观众的平均年龄与平日比骤然小了许多,他们中许多初中生竟是瞒着家里人出来的。
不过,观众中有位带着儿子一起来看演出的妈妈却说:“现在社会发展如此之快,新兴的东西太多了,我要和孩子一起学习接受,这样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沟通起来就比较容易。”虽然她的孩子刚上小学,但她却表示将带儿子接触不同的新事物,“我想我们应该与孩子一起享受生活,一起成长。”
家长往往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把握不好一个“度”,若家长可以走近孩子,多和孩子沟通,最好能参与并陪同他们一起进行一些活动,那你就能及时把握住孩子的动态。在赢得了孩子的认可下,家长才更能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引导。
3.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时俱进
杨丽丽开博客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每逢周末,她都要更新自己的博客,这几乎成为她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她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博客,在博客上写日记,记录自己一周来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想。她说:“我写的日记和上传的照片,可以跟很多人分享,他们看过之后会发表一些评论,这让我从中得到快乐。”
杨丽丽的父亲说一开始不太支持孩子上网,觉得网络上的有些内容对孩子成长不利。但是他上网查看了女儿的博客后,觉得孩子建博客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既可以拓宽知识面,又可以提升孩子使用网络的能力,于是他自己也建了一个博客,并经常与女儿互动。
对于网络上的新生事物,大部分家长都懵然无知,更谈不上管教和指导孩子了。所以说,家长要与时俱进,不断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如果父母有时间能和孩子一起上网冲浪,既可与孩子分享网络带来的快乐,又可以及时引导孩子有选择地汲取网上的知识。
【学习孩子的语言】
李开复以前一直习惯用电子邮件,但自从跟女儿沟通之后,他就开始用IM(即时通讯)。在IM上,他发现女儿讲的很多话都是奇奇怪怪看不懂的网络语言,于是他也学着跟她这样讲,刚开始时女儿觉得很奇怪,但是后来告诉他说他是一个很可爱的爸爸。
李开复说:“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只有你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
林渺刚进入青春期的那段时间,她总是表现得闷闷不乐、魂不守舍。妈妈担心她过早陷入感情问题,但是这种事又不好直接问,想不管,又怕孩子迷失了方向。
一天晚饭时,妈妈听到女儿在电话上和同学说:“晚上Q我啊!”妈妈好奇地问什么是“Q”,女儿告诉她就是在网上用QQ聊天,和“call我”是一个意思。看到妈妈没有觉得无聊,反而如此好奇,林渺就在网上给妈妈申请了一个QQ号。
之后,妈妈每天都热心地向女儿请教QQ的使用方法,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和女儿在网上聊天。就这样,妈妈掌握了很多孩子之间的流行语言,比如,“欧巴”是讲什么,曾老师、打粉都是什么意思。不仅知道了这些“暗语”,妈妈甚至还能看懂那些古怪的“火星文”,还时不时和女儿来一段特殊的对话,听得爸爸莫名其妙,妈妈和女儿则捂着嘴偷笑。
妈妈的“新潮”让女儿和她的心更贴近了。于是妈妈渐渐地在网络上和女儿展开关于校园、同学、早恋等问题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沟通,孩子对早恋有了正确的认识。
如今的信息时代已经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许多词汇,比如“浮云”、“神马”、“元芳”等,在网络时代已是人人皆知。如果现在的家长不了解这些,那将不可避免地与孩子产生鸿沟。
父母要想和孩子沟通好,就不能太落伍于时代,适当了解并应用一些新鲜词汇,会让孩子刮目相看,也能更快、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世界,更高效、更便捷地与孩子沟通。
给父母的建议:
1.向网络取经
面对茜茜层出不穷的流行语,妈妈常对小丫头的话感到一头雾水。
一次,茜茜形容自己的妈妈是“宅女”。妈妈很奇怪,就上网查找“宅女”的含义。原来这个词是指天天窝在家里、很少出门的女士。当她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后,就和女儿说:“妈妈不能当宅女呀,否则就没有钱给你买好吃的了。”没想到女儿很兴奋地说:“哇,老妈也跟上时代了!”
现在的孩子思维都很活跃,想的和大人不一样,说的话有时也让我们这些家长难以理解,而且他们都和网络接触较多,很多话都是从网上流行起来的。所以,我们家长要及时上网充电,这样才可以更顺畅地和孩子沟通,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
2.了解“火星文”的小秘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逐渐有自己的小秘密,这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经历的一个阶段。但是,有的家长却不懂得尊重孩子隐私,常常用“关心孩子的成长”之类的理由偷看孩子的日记和QQ聊天记录。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们对诸如“火星文”一样的文字更加情有独钟,并以此作为保护自己隐私的有力工具。
当小威的父亲在儿子电脑上看到“煙錵瓚倣哋鰣餱繓渼麗,曇誮凋澥啲溡後嘬淒媄”,“1切斗4幻j,↓b倒挖d!”的字样时被吓了一跳,他还以为这是电脑染上了病毒出现的“乱码”,于是连忙喊儿子过来。
没想到儿子告诉他,这些“鬼画符”是当下网络中最炫、最酷的流行文字——“火星文”。上面这些话翻译成“地球人”的文字后意思是:“烟花绽放的时候最美丽,昙花凋谢的时候最凄美。”“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原来,儿子一直在网络上用这种匪夷所思的文字同朋友交流,这简直让小威的父亲大跌眼镜。
其实,家长和孩子可以成为生活中最亲密无间的伙伴。比如,对于“火星文”这样的新鲜事物,如果家长能从孩子的角度认真琢磨一下它吸引孩子的真正原因,并和孩子共同尝试着接触它、了解它,那么家长们将获得一件和孩子们沟通的有力工具,而不是得到一堆堆越看越“光火”的“鬼画符”了。
3.与孩子一起“混搭”流行语
将中文与英文掺和在一起,也是这些孩子们很流行的一种说话方式。英语课上,老师会给同学们一些英文的句子,在句子中会强调一些生词。譬如,我的书房里有一把椅子。其中,“椅子”是生词。一些孩子就只读:“我的书房里有把chair。”
中英混搭、网络语言、数字代码成为现在校园里学生们发明流行语的基础元素。一些孩子说,要想说好流行语,要的就是一个“知识面”,必须得把最近流行的游戏啦、小说啦、还有大家喜欢说的一些句子熟悉起来。这就是枯燥学习生活之外的一种调剂,而且好玩的、幽默的词句,还可以让彼此之间的交往更轻松些。
所以,家长们大可不必为了追求语言所谓的“纯洁性”和“规范性”而扼杀了孩子们宝贵的创造天赋,而是要和孩子一起玩“混搭”。这不仅可以增加亲子关系,还可以有效开发孩子的智力。
每个年代的孩子们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家长不要对孩子所说的一些流行语大惊小怪,更不应该横加指责。因为小孩子有属于自己的说话方式,这正是他们抒发感情的方式。家长应该主动融入其中,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
李开复说:“我始终记住孩子给我说的话:‘如果我的看法和您一样,我就可能是四十岁,而不是十四岁。’因此,我认为,要和孩子做朋友,真正的办法就是和孩子一样成长一次,以幼儿的眼光看待三岁的孩子,和他一起过三岁的时光,以童年的眼光看待童年的孩子,以青年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孩子,和他一起走过懵懂的童年,走过躁动的青年时代。不要以为您是屈就,实际上您是高攀,很多时候我们的‘脑袋’都只有‘垫起脚尖儿’才够得着他们的思想。”
小新坐在雨后的一棵大树边上玩泥巴,他正在想怎么样把泥巴捏成一只小鸭子或者是一个小人儿。这时候,妈妈在门口喊道:“别玩了,那泥水那么脏!我还得给你洗衣服,快给我回家来!”
许多家长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世界。不要忘了,我们小的时候,也喜欢雨天在外面玩耍,喜欢到小河边捉鱼虾。忽略了与孩子的年龄差异,家长往往显得粗暴无理和愚蠢,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是失败的。
如果我们能想象自己就是孩子,用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描述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判断世界。你就会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在你的眼里平淡无奇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却是那么有趣、那么珍贵、那么神秘。
给父母的建议:
1.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心情
张博文最近和父母闹起了别扭。因为他的父母总是以对他负责的理由查看他的聊天记录和手机短信;同学给他打来电话,父母总会拿起他们房间里的分机来偷听一下,有时还问他:“为什么老有女同学给你打电话?”
张博文认为父母侵犯了他的隐私,觉得自己不被父母信任和尊重,所以对父母不理不睬,什么事情都不给父母说。
如果你懂得换位思考,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就不会和孩子发生认识上的冲突了。例如,孩子不想和邻居家的孩子玩,你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就知道,因为他不喜欢比他大的孩子,那么你就不会强硬地逼迫孩子听话;孩子不想睡午觉,想多玩一会儿,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就会明白,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这样你就会乐于让他们多玩一会儿。只有父母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理解孩子是怎样看世界的。
2.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自主选择权
很多父母为了使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不惜违背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只是感觉是为家长而学,当然肯定也不会学得好。如果父母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在他们自己的事情上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的权力,那么孩子会感到更加民主,也会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
3.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区别对待
我们经常发现,年纪特别小的孩子在入睡前常常不停地哭闹,父母在一通斥责和说教之后发现,其实孩子只是玩得太累了,或因为饿了睡不着。所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行为,我们要多注意观察,并且,父母还可以更进一步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及天赋,以避免盲目的引导和投入。
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要耐心询问。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一门功课,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正确,也可能是因为老师的一次批评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果是前者,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寻找得当的学习方法;如果是后者,家长可以配合老师对孩子加以夸奖、鼓励,让孩子重新燃起对学习的兴趣。
年纪再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跟他聊天甚至向他请教某些问题。比如,孩子特别喜欢某一本动漫画册,把里面的主角视为偶像,父母就可以先了解下这部画册的大致内容,再与孩子一同就书中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及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展开讨论,从而这样逐步把孩子的偶像崇拜引导到对人物性格、品质的欣赏和理解。
虽然孩子的年纪不大,但是他们已经在学着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理解、分析身边的一些事情。如果做父母的忽略了这一点,那么和孩子的交流就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步调。聪明的家长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以孩子的眼光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才可以最终实现与孩子的相互理解,完成对孩子人生的正确指导。
【跟随孩子成长的脚步】
李开复说:“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比如理想、学习动力、玩耍、事业心、为人处世、爱情、交友、处理家庭问题。”
孩子的心理是循序渐进地慢慢发展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每个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科学地教育并引导孩子。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父母不要过于着急孩子一时的表现。只要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再根据这些规律对他们正确地进行引导,便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小杰上高二,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但他的妈妈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对小杰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她每天都对他念叨“每天吃两个核桃,补脑的”“你功课紧,复习资料我来给你整理”“多吃点青菜,少吃肥肉”“饭后记得把水果也吃了”……
而小杰却非但不领情,还动不动就和妈妈吵起来。他表示妈妈这样表达爱的方式他难以接受,甚至有的时候会很愤怒,“我吃几粒米她都要管,我一点自由都没有!我自己的事情自己会做,自己也有自己的打算,不要总是妈妈为我打点好一切。”
面对儿子的反抗,妈妈也显得很无奈。“他功课比较紧张,生活方面我想多做点,做饭要考虑营养,还要变着花样。可他却不领我的情。唉,我还不都是为了他好,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哪怕活到60岁。做父母的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长,比如,孩子16岁了,父母还错认为他是不懂事,什么事都要依赖父母的小学生。
从怀孕那天起,孩子成长的脚步就不曾停止,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给予他无私的爱,还要看到感受到他每天的进步和变化,尊重他们成长的规律,然后进行正确的引导,做一个合格的指路人,而不是代步者。
给父母的建议:
1.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很多父母都抱怨:我家孩子怎么突然这么不听话了?其实,孩子的心理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长起来。孩子在婴儿时期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就吃;到了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但还是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等再大一点,他们就开始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想法,经常是父母让他往东他往西。当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后,这一切疑问便都迎刃而解了。
2.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
沈涛是个聪明的男孩,但是据老师反应,他上课很不专心,经常东张西望,这让父母很头疼。爸爸妈妈也说过他好多次,但是每次他都是左耳进右耳出,上课依旧小动作不断。
后来,父母决定采取强制措施,轮流监督沈涛,让他每天坚持一个小时做作业,不能做别的事。结果不言而喻,这个措施没实行几天就宣告破产了。
沈涛的父母因为没有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改造,结果肯定会失败。其实,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现象。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的发育都还不太健全,做事缺乏毅力,一般只能集中20分钟左右。而沈涛的父母却要求自己的孩子连续一个小时集中注意力学习,这肯定是行不通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要强迫他们长时间的学习。
3.理解孩子不成熟的行为
孩子的情绪不稳定,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脸上,这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佳渠道。但同时,孩子不分环境、场合乱发脾气的幼稚行为也常令父母十分苦恼。
一天,宛如放学回到家,砰地把门一摔,也不跟客厅里的客人打招呼,气冲冲地就进了自己的房间。爸爸看到她这样子立刻火冒三丈,把女儿拉出来狠狠地训了一通后,宛如放声大哭起来。这场面让几位客人坐立难安,于是都赶紧找个借口提前回家了。
孩子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大人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表现,不应该受孩子的影响而情绪失控,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其实,在客人看来孩子发脾气是很正常的,说不定他家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时候。但是父母却因为孩子乱发脾气,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而训斥孩子,从而引发了更大的家庭冲突,这就让客人难以忍受了。
4.引导孩子的心理走向成熟
强强很聪明,但有时候却很任性。有一次,妈妈看天气预报说要下雨,便告诉强强带把伞去上学。强强坚决不带,嫌太麻烦。妈妈把伞拿出来给他,他却转头把伞扔到了桌子上。
妈妈知道一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很固执,便不再强求。到了放学时果然下雨了,强强打电话要妈妈送伞,妈妈不出声,强强便向妈妈道歉说:“对不起,妈妈我错了。”妈妈这才答应去给他送伞。
处于发展时期的孩子,身心都难免会有各种不成熟的表现。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严加呵斥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正确地引导他们。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理顺利地成熟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们每天都在为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而积累着知识和经验。孩子的身体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心理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历程,依照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引导他们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