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工程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5 对流换热

无相变对流换热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强迫运动引起的对流换热,所谓强迫运动是指流体受外力作用下引起的运动,如水泵输送水,即为强迫运动。在对流换热计算中,大多数属于此类;其二是自由运动的对流换热,是由流体温差引起密度不同而产生的换热过程,真空工程热计算中应用较少。

对流换热基本公式如下:

(7-21)

式中 Q——对流换热量,W;

        α——传热系数,W/(m2·K);

        F——换热面积,m2

        t1——固体温度,K;

        t2——流体温度,K。

在对流换热中,α值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流体物性参数,流动类型、流体流经的管路壁温及几何形状等因素。在换热计算中主要是求解α值,而传热系数α是努塞尔数Nu、普朗特数Pr、格拉晓夫数Gr的函数。

7.5.1 计算传热系数所用特征数

计算传热系数α值所用特征数见表7-22。

表7-22 计算换热系数α值所用特征数

①各种截面管道当量直径d见表7-24。

换热器中介质的常用流速见表7-23。

表7-23 换热器中介质的常用流速

计算传热系数α时,各种形状管道的当量直径de由表7-24给出。

表7-24 各种形状管道的当量直径de

当量直径de计算公式:

(7-22)

式中 r'——水力半径;

        F——通道自由截面积,当有翅片时应扣去翅片所占面积;

        U——浸润周边,计算传热时,U为与传热面有关的一部分;计算阻力时,U为全部浸润周边(特殊注明者除外)。

7.5.2 传热系数计算基本公式

(1)通过平壁传热

平壁换热包括3个过程:

①高温流体对壁面以对流方式传递热量;

②壁高温表面以传导方式向低温表面传递热量;

③低温表面以对流方式向低温流体传递热量。

通过平壁传热系数应为三者叠加构成,即

(7-23)

式中 α——传热系数,W/(m2·K);

        α1——热流体的传热系数,W/(m2·K);

        α2——冷流体的传热系数,W/(m2·K);

        δi——i层壁的厚度,m;

        λi——i层壁的热导率,W/(m·K);

        n——平壁层数。

(2)通过管子传热

流体通过光管的换热过程与平壁换热过程相似,包括管内(管外)流体对管壁的热量传递;管壁本身热量传递;管壁外表面(内表面)对流体的换热。

通过光管的传热系数应由下述3部分构成。

①以管子内表面为基准时:

(7-24)

②以管子外表面为基准时:

(7-25)

③以管子平均表面为基准时:

(7-26)

式中 α——传热系数,W/(m2·K);

        α1——管内流体的传热系数,W/(m2·K);

        α2——管外流体的传热系数,W/(m2·K);

        d1——管子内径,m;

        d2——管子外径,m;

        dm——管子平均直径,m;

        δ——管壁的厚度,m;

        λ——管壁的热导率,W/(m·K)。

传热系数可以任何传热表面为基准进行计算。当管内外的传热系数α1α2相差较大时,通常以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侧的传热表面为基准;当α1α2相差不大时,则以平均表面为基准。

(3)通过翅片管传热(以翅片管内表面为基准)

(7-27)

(7-28)

式中 α——传热系数,W/(m2·K);

        α1——翅片管内流体的传热系数,W/(m2·K);

        α2——翅片侧的传热系数,W/(m2·K);

        Fn——翅片根部表面积,m2

        FP——翅片表面积,m2

        Fi——翅片管内表面积,m2

        Ω——翅片效率,Ω由图7-8查取。

(7-29)

式中 ra——翅片根部的半径,m;

        rb——翅片顶部的半径,m;

        λ——翅片材料的热导率,W/(m·K);

        yb——翅片厚度的值,m。

图7-8 翅片效率Ω

7.5.3 管内受迫流动换热关联式

(1)湍流换热

对于光滑管内湍流,通常采用迪图斯和贝尔特(Dittus-Boelter)提出的公式:

加热流体

(7-30)

冷却流体

(7-31)

式中,tw为管壁温度;tf为流体的定性温度。

适用条件:流体与壁面具有中等以下温差,0.7≤Prf≤160,Ref≥104l/d≥60,定性温度取沿管长流体的平均温度,定性尺寸为管内径d

对于流体与管壁温度相差较大,流体物性场不均匀性影响较大时,可采用席德-塔特提出的公式:

(7-32)

式中 ηf——定性温度下流体的动力黏度;

        ηw——管壁温度下流体的动力黏度。

适用条件:0.7≤Prf≤16700,Ref≥104l/d≥60。

对于非圆形截面管道,采用当量直径de作为特征长度,即

(7-33)

式中 Ac——管道流通截面面积;

        U——管道流通截面的润湿周边的长度。

(2)层流换热

席德和塔特(Sieder and Tate)提出常壁温层流换热关联式为:

(7-34)

适用条件为:0.8<Prf<16700,,管子较短,,定性温度为流体的平均温度tf

7.5.4 外掠单管换热准则关联式

由流体外掠圆管对流换热关联式可计算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7-35)

适用范围0.7<Prf<500,1<Ref<106。式中除Prw的定性温度为tw外,其他物性的定性温度为主流温度tf,特征尺寸为圆管外径d。对于Prf≤10的流体,m=0.37;对于Prf>10的流体,m=0.36。式中常数Cn的值见表7-25。

表7-25 常数Cn的值

7.5.5 外掠管束

多数换热设备内的换热面由管束构成。当流体外掠管束时,除与流态相关外,还与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间距以及管排数等有关。

管束的排列方式有顺排与叉排,如图7-9所示。叉排管束的流道交叉扩缩;顺排管束的流道相对平直,流速低或管间距S2较小时,易在管尾部形成滞留区。因此,一般叉排时流体扰动好,换热比顺排好。

图7-9 管束的排列方式

除第一排管保持外掠单管特征外,从第二排管起流动与换热由于受到前排管尾部涡旋干扰,后排管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逐渐增大,直到20排左右,换热趋于稳定。

对于流体外掠管束的对流换热,其关联式除反映一般影响因素外,还应反映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间距以及管排数影响。因此,计算管束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关联式为:

(7-36)

式中 ——相对间距;

        εz——排数修正系数。

式(7-36)仅适用于流体流动方向与管束垂直,即称为冲击角ψ=90°的情况。如果ψ<90°,对流换热将减弱。

表7-26列出了管排数大于20时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具体关联式,当管排数低于20,应采用表7-27中的排数修正系数εz修正。

表7-26 管束平均表面传热系数关联式

表7-27 排数修正系数εz

7.5.6 热计算用的气体及液体物理性质

表7-28给出了用于热计算的气体物理特性。

表7-28 用于热计算的气体物理特性

表7-29给出了用于热计算的液体物理特性。

表7-29 用于热计算的液体物理特性

表7-30给出了1atm下,干空气的热物理特性。

表7-30 干空气的热物理特性(p≈1.01×105Pa)

7.5.7 流体沿平板及圆板自然对流与强迫对流时传热系数计算

自然对流是流体自由运动而产生的换热现象,而强迫对流是流体受强迫运动而产生的。在这两种情况下,传热系数计算公式是不同的。表7-31给出了自然对流换热时计算传热系数α相关公式。表7-32给出了强迫对流换热时计算传热系数α相关公式。

表7-31 自然对流换热时计算传热系数α相关公式

注:传热系数α与努塞尔数关系:Nu=

表7-32 强迫对流换热时计算传热系数α相关公式

注:层流Re<2200;湍流Re>10000;过渡流Re在两者之间。

7.5.8 空气中自然对流传热系数

空气中自然对流时传热系数计算公式见表7-33及表7-34。

表7-33 空气中自然对流时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注:t—温度差,K;ld—长度与直径,m。

表7-34 空气中自然对流时传热系数简易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