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气体的黏滞性
2.5.1 压力较高时黏滞流气体的黏滞系数
气体沿管路流动时,若管道直径d与气体平均自由程λ之比大于100(d/λ>100)时,其气体流动状态为黏滞流状态。此时,各层的流速不相等,气层之间有相对运动。试验证明,在任意两气层的接触面上将产生一对等值而反向的力。此力阻碍气层间的相对运动,其性质与固体接触面间的摩擦力相似,称为内摩擦力或黏滞力。这种现象称为黏滞现象或内摩擦现象。
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看,内摩擦的本质是分子热运动引起的。当气体流动处于黏滞流状态时,气体流动按平均自由程分许多层。经常会发生速度较大层中的分子飞到速度较小的层中去的现象,使分子之间发生碰撞,产生动量交换,动量由速度较大的层传到速度较小的相邻层。这个动量梯度的变化,就决定了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即内摩擦力。这种情况下,迁移的物理量应为动量。将动量代入迁移方程式(2-33)后,得到的摩擦力dF,则
(2-44)
式中 m0——气体一个分子的质量,kg;
n——气体分子密度,m-3;
ρ——气体密度,kg/m3;
λ——平均自由程;m;
——分子的平均速度,m/s。
η——黏滞系数或内摩擦系数,kg/(m·s),且
(2-45)
上面导出的黏滞系数公式只是近似值,当分子速度和自由程都是随机分布时,其精确的结果应为:
(2-45a)
如果考虑分子之间的引力,还需要引入温度修正系数项,则
(2-45b)
式中 M——气体摩尔质量,kg/mol;
T——气体的热力学温度,K;
σ——分子直径,m;
C——瑟节伦特常数。
粗略计算黏滞系数,可以应用式(2-45)。若精确计算,则用式(2-45a)或式(2-45b)。表2-13给出了各种气体的黏滞系数η值。
表2-13 各种气体的η值
注:P为黏度单位泊,1P=10-1Pa·s。
两种气体混合后的黏滞系数,按下式计算:
(2-46)
这里
式中 、——第一种和第二种气体的黏滞系数;
σ1、σ2——第一种和第二种气体的分子直径;
m1、m2——第一种和第二种气体的分子质量;
n1、n2——第一种和第二种气体的分子密度;
C——瑟节伦特常数;
T——混合气体的热力学温度。
2.5.2 压力较低时分子流气体的黏滞系数
气体在黏滞流状态下,分子密度大,平均自由程很短,各气体层中的分子,只能跑到相邻的层中去,而不能跑到另外的层中去。同样的理由,使紧贴动板(见图2-3)的气体层的分子受到相邻层的分子阻碍,而不断地与动板相碰撞,使这层气体的运动速度与动板的运动速度相同。
图2-3 平板间气体的外摩擦
在低压力下,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很大,即λ≫d(d为两个平板间的距离,见图2-3),气体分子之间几乎不发生碰撞,没有动量交换。因而,各气体层之间没有内摩擦。打到器壁上的分子,由于气体分子密度低,使之无阻碍地飞向器壁的另一个地方。这样,使紧贴器壁的气体层与运动板的运动速度不等,产生了相对速度,好像气体分子沿器壁表面有一个滑动,这种现象称为滑动现象。由于气层与器壁之间的速度差,使气层与器壁之间产生了摩擦,称为外摩擦。外摩擦与内摩擦不同,外摩擦是紧贴器壁的气体层与器壁之间的动量交换;而内摩擦是各层气体之间的动量交换。
根据动量作用原理,得到单位时间作用到面积ds上的外摩擦力dF,即
(2-47)
式中 dF——外摩擦力,N;
p——气体压力,Pa;
v——气体流速,m/s;
ds——面积,m2;
——自由分子黏滞系数,s/m;
f——反射系数,f≤1,与气体性质和器壁的表面状况有关(见表2-14)。
表2-14 某些气体-表面相配的f值
自由分子黏滞系数由下式确定,即
(2-47a)
式中 M——气体的摩尔质量,kg/mol;
R——气体常数,8.314J/(mol·K);
T——气体温度,K。
表2-15给出了各种气体在20℃时自由分子黏滞系数。
表2-15 20℃时气体的值
真空技术中,应用气体的黏滞性原理制成黏滞性真空计。这种真空计大体可分三类:利用旋转体的摩擦扭矩制成旋转圆盘分子真空计;利用振荡体的摩擦阻尼衰减原理制成的石英真空计;利用连续谐振体的振幅(或频率)随摩擦阻尼而改变制成的振动薄膜真空计。在真空获得方面,应用气体黏滞性原理制成各种类型的分子泵。此外,利用摩擦系数可求气体分子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