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精准表达,高效沟通——如何被人领会和接受?(2)
【对答如流的奥秘】
答问,是在交际场合进行的一问一答。如:答记者问、专题对话、论文答辩等,这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以回答问题为主的即席式发言。它有两个特点:
广泛性。由于对方可以任意提出问题,特别是记者兴趣更广泛,大至轰动全球的国际事件,小到你的生活隐私,都可以成为他们的话题。
随机性。由于事先不知道对方将提出什么具体问题,很难对自己的发言作系统周密的策划。临场提问往往很突然,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且问题带有跳跃性,只能随时思考,恰到好处地作出回答。
有些场合,对方常提出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用以刺探你真正的意图,或故意提出挑衅性问题以达到诘问、刁难的目的。这样的问题,间接的机智的回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丘吉尔访问美国时,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
丘吉尔狡黠地一笑,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
还是这个丘吉尔,多次发表演说,力主与苏联联合抵抗德国,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替斯大林讲好话?
他说:“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阎王讲话的。”
丘吉尔并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幽默含蓄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寓于其中,让对方去品味。
答话要答得好,答得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应答者本身要具备多种基本素质,如思想理论水平、文化知识修养、机变应对能力,等等。
中国有个成语:“厚积薄发。”只有经过长期积累,使自己成为博而多闻、出口成章、文思泉涌的人,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场合,对各种问题对答如流。
【高明的插话技巧】
一个倾听能手在倾听过程中如何插话,才有助于达到最佳的倾听效果呢?
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
“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不十分了解。”
“请你继续说。”
“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
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图: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这样能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
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
“你一定感到很气愤。”
“你似乎有些心烦。”
“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者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作出判断、评价,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你不应该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不过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架设一条“输导管”,而不应该“火上浇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当对方在叙述时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综述”对方话中的含义。
“你是说……”
“你的意见是……”
“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并能帮助你随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种倾听中的谈话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判断、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作出是与否的表示,始终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上。有时在非语言传递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场,但在语言中切不可流露,这是一条重要界限。如果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有陷入倾听误区的危险,从而使一场谈话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会说不如会听】
对话,一般是由两方组成,而每一方都担负着两个任务:说和听。你的“说”是为了对方的“听”,你的“听”又促成了对方的“说”。
在“说”与“听”之间,哪一方对维持对话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听”。因为,“听”可以让你了解对方,明白对方的意图和需求,从而决定你应该向对方说什么、如何说等一系列“说”的行为。
但是,我们周围的许多人在与人交谈时往往缺乏“听”的功夫。他们顾不上听人家说了些什么,或是匆匆忙忙地截断别人的谈话;或是心不在焉地听别人谈话;或是断章取义、截头截尾地对待别人的谈话;或是滔滔不绝地自说自话……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同别人谈话时,如果对方将脸扭向一边,一副漫不经心、爱理不理的样子,那么你的谈兴会骤然大减。“看这个样子,他似乎不愿同我谈话,算了,别浪费时间!”有时即便对方也不时附和地说一两句“是吗”“原来如此”一类的话,但他那举止不定的眼神也在提醒你:“别谈了,他根本没听进去。”
于是,一场谈话只能半途而废。
相反,如果你的听众是一个聚精会神、侧耳聆听的人,你的心情就会大不一样。“噢!瞧他那副认真的样子,似乎对我说的事很有兴趣,我还可以多说些。”如果对方边听边点头,并不断附之以“嗯”“嗯”之声,那么你的谈兴一定会受到十分大的刺激,你会产生对自己更大的信心,话题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思路也会变得清晰。
显然,善于倾听无形中起到了褒奖对方的作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
你若能耐心地听说者倾诉,这就等于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你是一个值得我结交的人”。无形中,说者的自尊得到了满足。于是,说者对听者就会产生一个感情上的飞跃。“他能理解我”,“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倾诉的机会”。彼此心灵间的交流使双方的感情距离缩短了。
怎样做一个听话的能手呢?
首先,要认真听。仔细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前提。热情友好地对待对方和及时肯定对方的谈话,是尊重对方的重要内容。
有位顾客买了一件西服,因为掉颜色回去要求退货,和售货员争执了起来。商店经理闻声赶来,三言两语就使气得发疯的顾客恢复了平静。
经理的方法是:
①经理静静地听顾客说话;②等顾客说完,让售货员说话;③经理承认不知道西服掉颜色,并征求顾客意见:“现在怎么处理,本店完全听从您的意见。”顾客说:“有什么法子可以防止掉颜色呢?”经理说:“能否请您试穿一个星期再作决定?您那时候还不满意,请您退货。”
结果,顾客穿了一个星期,西服果然不掉颜色了。
【给谈话打一个圆满的句号】
面对面讲话的过程中,如果达到了讲话的目的,那么就该及时结束谈话了。
当然,讲话的目标直接影响我们同对方讲话的时间或方式。如果你只想向对方陈述某一件事,而且不需要对方作出什么反应或采取什么行动,那么你向对方讲清了事情的原委后,就可以结束谈话了;如果你期望说服对方改变某种看法或行为,期望对方承认你的劝说“明智”,那么,讲话就要直到对方承认了问题为止;有时,对方需要时间来思考的话,那么你在结束谈话时,就需要根据情况作出不同的结束语。结束讲话时,总结一下对方和你本人的看法,强调一下共同的观点和看法,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做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客观,不带偏见,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总结。
换言之,以尽可能有利的方式描述对方的看法。如:
“感谢你同我讲这个问题。”
“花费了你不少时间。”
“总的来说,你的那个想法有许多合理之处。”
“你的话对我有不少启发,感谢你……”
最后结束谈话时,你还可以向对方提出一些积极的希望。如:
“我知道你会尽可能使事情成功的。”
有些情况下,例如对方需要时间思考你的话,需要过一段时间再与你谈这件事,你则需要讲一些“活话”,使有关这个问题的谈话以后能继续进行。如:
“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再约个时间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谈话的结束,不是只道一声“再见”就完事了,临别前要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要得体而不失礼,有时还要给下一次交谈留下伏笔。面对这些情况各异的谈话,不动一番脑筋,不用一下妙招,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完善和发展的。
如果遇到争论不休无法一致的情况时,我们可以转移话题,把有分歧的题目暂放一放,谈点别的,等气氛缓和了再把谈话告一段落,或是来个求同存异: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你的考虑方法和出发点也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对,我也再琢磨琢磨。”
“咱们找机会再谈。”
用友好的笑声、笑容结束谈话,加上意味深长的道别语,会长时间留在别人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