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精准表达,高效沟通——如何被人领会和接受?(1)
卡耐基曾经说过,掌握神奇机智的语言应变技巧,无论是对演讲还是对于谈判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在表达技巧上必须口齿伶俐,具备既快又清楚的表达能力,有被对方领会、接受的可能。
请记住,要明确地而不含糊地把话说出来,才能准确、快捷地把信息输进对方的大脑里。
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一番较长的讲话完了之后,为给人留下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印象,就要加上明确的结语,以使人有一个完整的感觉。
【巧妙掌握说话的时机】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有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样“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说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在讨论会,要是先发言,虽可在听众心中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因过早,气氛还较沉闷,人们尚未适应而不愿意随之开口;若是后讲,虽可进行归纳整理,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但因太晚,人们都已经感到疲倦,想尽快结束而不愿再拖延时间,也就不想再谈了。
据此,人们经过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两三个人谈完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效果最佳。这里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不失时机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容易引起关注。
为尊重对方,考虑对方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这是必须的。
人们白天忙了一整天,下班可以说是带着一天的劳累回到家中的。如果这时在家中的人不体贴这种困苦,一开口又是诉苦,又是告状,再有耐性的人也难免会顶撞。
相反,先把这些“苦”搁在一边,温和地说:“公共汽车太挤了吧,太辛苦了,先休息一下吧。”等安静下来,才把家里的事情说出来,这样,才会得到对方的同情和支持。
你不妨牢牢记住母亲在你儿时讲的一句话:“有什么事,等你父亲吃完饭以后,再去请求他……”这真是金玉良言。那是因为饭后的心情稳定。
尽管场合、时机都与人的心境有关。但是,把人的心境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因素仍然是必要的。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看了脸色,才决定说什么话。这种所谓“脸色”,不过是心境在脸部的一种表情而已。在人心境好时,“无所不乐”;心境不好时,“无所不愁”。当你与人说话时,必须把这作为一个前提来考虑。
【把话说明白的学问】
说话表达中,只有讲话者对问题的概念明确,其思想才有被对方领会、接受的可能。否则,容易造成误解。
请记住,要明确地而不含糊地把话说出来,才能准确、快捷地把信息输进对方的大脑里。
明确,首先要中心突出。
说话不同于写文章,文章写了之后,可以字斟句酌,可以删改。而说话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要紧扣一个中心,才能有针对性。
同时,讲话要做到条理分明,先说什么,后讲什么,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
说话时,有些人层次不清,最突出的是犯两种毛病。
一是引用的对话太多。例如,你要向人陈述自己和朋友见面的经过,一会儿是“他说……”,一会儿又是“后来我又说……”,接下去又是“他又说……”,“那时我就说……”,“这时他又说……”。这样“说”来“说”去,把人都听糊涂了。
二是讲太多的细节。如这段话:“我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在××路的转角,门牌是××号。××路正在修马路。我记得这家理发店是五年前开的……”讲了一大堆话,人家不知你想说什么。
其实你不必说这么多,直截了当地说出你走进一家理发店,看到一个理发师是你中学的同学。他为什么当起理发师呢?这才是你的故事要点。
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一番较长的讲话完了之后,为给人留下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印象,就要加上明确的结语,以使人有一个完整的感觉。
特别是一些不断改变话题的谈话,层次不容易显露,中心也不突出,更应如此。所以,讲话结尾时简明扼要地把全部内容作一次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别用质问的语气说话】
除了在某些场合,如法庭上的辩论等之外,质问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觉得对方意见不对,不妨把你的看法表达出来,而不必用质问来使对方难堪。
也有些人爱用质问的语气来纠正别人的错误。
“我想昨天是今年以来最热的一天了。”
“你怎么知道?”
对方虽然说错了,但你何必要先给他一个难堪的质问呢?你明知道昨天温度36℃,而前天却达37℃,那么你说出来好了。先质问,后解释,这犹如先给对方一次精神打击,然后再解释一样。这不需要的一拳,足以破坏双方的感情。
虚心、诚实、坦白、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备条件。把对方为难一下子,借以逞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你不愿别人损害你的尊严,你也不可损害别人的尊严。如果你想使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意见分歧的时候,越不可用质问的方法,当对方被你的质问所窘迫时,在表面上他是失败了,但他必定会怀恨在心。
【讲话开好头的窍门】
许多有经验的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一个事实:在最初十分钟内,吸引听众是容易的;但是保持这个状况就困难了。因此,从讲话的最初几句起,就要设法像磁铁般地吸引你的听众。
下面一些方法不妨试试:
用故事开始讲话。一般来说,可供使用的故事,有幽默的和一般的故事。但幽默的故事不可妄加使用,除非讲话者有幽默的禀赋,否则效果不会很理想。而后一类故事,只要讲话者在叙述时有具体情节,就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用展示的物品开始说话。展示的物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或一件其他实物,只要有助于讲话者阐述思想就行。甚至讲话者在一张纸上写几个字,也能引起话题。
用提问的方法开始说话。用提问开始说话,听者就会按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就会产生一种要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
用名人的话开始说话。名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崇拜的对象,他们的话总有一种吸引力。
用令人震惊的事实开始说话。这种事实可能使听者产生一种要对说话者述说的东西追根究底的“悬念”。
用赞颂的话开始讲话。一般人总是喜欢听赞颂话的。因此,讲话者开始讲话时,可以赞颂他正在讲话的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等,这样气氛很快会活跃起来。
用涉及听者利益的话开始讲话。把自己的讲话内容与听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起听者的关注和重视。
从有共同语言的地方开始讲话。这些话可以涉及双方以往的相同经历和遭遇,也可涉及双方以前的密切合作,还可以展望双方友谊发展的前景,等等。
【说话前先调整呼吸】
人在休息的时候也是要进行呼吸的。说话是在吐气中载着语言,所以呼吸一混乱,话就会说不出来。这使我们想到上楼后,会喘得说不上话;拳击赛结束后记者采访时,只能听到拳击手“是、是”的回答,一时得不到具体答话。
不少人在众多的人面前说话时,容易怯场。首先是呼吸不正常,这样就无法说好话。一旦想要说话时呼吸紊乱,氧气的吸入量就会减少,势必影响大脑的正常工作。
因此,“哗!”血液一下子就冲上头,“说了些什么就不知道了”的这种人是很多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在这瞬间氧气的供给停止了,头脑的机能也一时停止了,而陷于痴呆状态,从而不能把所想的词语说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说,“呼吸”和“气息”是一个意思,而“调整呼吸”就是“使气息安静下来”。
说话时是按下列程序发生不正常情况的: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支离破碎的话。因此,调整呼吸会使这一情况恢复正常。
说话前,全身不用力,使全身处于松弛状态,静静地进行呼吸,然后在吐气时稍微加进一点力气即可。
这样一来,心就踏实了。做出有意识的笑的状态才能如此镇定。“哈哈哈”笑的时候,吐气中加入力气。笑对于缓和全身的紧张状态有很好的作用。笑调整呼吸,还能使头脑的反应灵敏,话语集中。
【问话需要高明的口才】
据传在某国的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呵责。然后又有一位教士,也发了烟瘾,却换了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见,问话需要口才。利害场合,问话问得巧,可以占优势。
在会议上我们经常听到主持者这样发问:“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问话很好听,但效果不好。因为,谁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高人一招呢?就算是高见,谁又好意思先开口呢。其实,不妨问:“各位有什么想法呢?”
提问不唐突,也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
怎样才能问得巧,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提问形式有多种:
限制型提问。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提问者不愿接受的回答。
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茶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茶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心理学家建议,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这种问话,显然可以多做鸡蛋的生意。
选择型提问。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的抉择。如,你的朋友来你家作客,你留他吃饭,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牛排还是火腿?”
婉转型提问。这种提问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位先生爱上了一个女孩子,但他并不知道女孩子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也不会使对方难堪。
协商型提问。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提问要讲究方式,以提高提问水平。
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他擅长的来说。
比如,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问:“听说你打羽毛球很拿手,是吗?”提问正像打羽毛球的发球,你以对方的特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对方当然乐于接球。各种发问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交际过程中,要从交际需要出发灵活恰当地选择发问方式,求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