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亚欧世纪”的到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一带一路”是新一届中国政府2013年提出的对外关系顶层设计,旨在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崛起进程,实现中国梦。依据这一设计,周边国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将显著提升,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重中之重。重视周边是大国外交的一般特征。中国也意识到,自己位居亚洲中心与亚欧大陆东端,要想进一步发展以实现崛起目标,就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繁荣的周边依托带。而“五通”建设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国提出愿意让周边国家搭便车以分享发展成果。同时,中国认为自己与欧洲没有战略冲突,繁荣、稳定的欧洲不但是中国的主要经济合作对象之一,还是中国推进亚欧大陆发展的合作伙伴。中国也重视发展与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关系,但从地理角度看,中国最重视的是亚欧大陆特别是亚欧大陆的中东部地区,包括中东部地区附近的岛屿国家。一旦亚欧大陆中部地区也发展起来,并且亚欧大陆的各个文明之间实现了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亚欧大陆无疑将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板块。很难预言这一目标何时能成为现实,但这是可能的,中国愿意为此做出努力。“一带一路”这一顶层设计演化成对外大战略与国际合作倡议,就与此有关。“改变自己,影响世界”依然有效,但重心已经不限于埋头发展自己,而是增加了“与周边共谋发展”的内涵。因此,无论“一带一路”是战略、倡议还是顶层设计,主客观上都在促成亚欧世纪的到来。

本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及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挑战与中国的战略应对,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一带一路”与外交转型;第二部分为“一带一路”与区域外交方略,包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第三部分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双边关系;第四部分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别研究。


第一部分为概括性的研究和对一些“一带一路”外交实践的分析,共11章。涉及的问题包括:“一带一路”与和平崛起的关系,如何设定中国崛起的指标,“一带一路”的性质与称呼如何使用为好,中国在下一阶段所面对的主要内外挑战,需要处理的三大外交风险。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与风险,中国应如何调整外交方略、外交决策机制与对外话语体系,中国的海洋利益应该如何分类。针对周边大国(如日本与印度)之间加强交往的行为,中国应该如何看待。

“一带一路”战略将助推中国的和平崛起进程。这个战略的推出是适时和必要的,其存在的不足应该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克服。但是,中国崛起的标志是成为综合实力第一的全球大国,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开支等指标方面。在教育水平、科技实力、吸纳移民的数量与质量、构建全球机制等方面,要超过美国比较困难。美国的全球角色是基于其文明背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形成的,在和平状态下很难被取代。更为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是一种区域性文明,影响主要限于亚欧大陆的东部,这明显限制了中华文明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国家的影响力。整体而言,中国不大可能取代美国在全球的角色地位。故而,中国不应该谋求取代美国在全球的角色地位,这是中国在追求崛起的过程中需要十分警惕的一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功维持了社会稳定。但正面临新的局面。中国下一步所面临的内外挑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政治经济框架建立、核心价值观确立、国家统一的维护、经济发展乏力、来自美国的战略压力。只有克服这些挑战,中国的崛起才能顺利进行。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三大外交风险中,第一个就是如何判断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性质,笔者认为美国并非遏制,而是恢复因为中国力量增长所带来的地区力量失衡,以便美国继续发挥“离岸平衡手”的角色。第二个是如何让沿线国家理解与支持“一带一路”战略。这方面,减少乃至化解周边国家的不信任与猜忌是关键。第三个风险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的现实。这方面,选定一些政治上相对稳定、安全上对中国需求较大的国家是关键;在经济领域,这些国家在化解中国的过剩产能上作用有限,对于把大量来自外汇储备的资金投向这些国家,应该持慎重态度。

“一带一路”是综合性的国家对外大战略,成功的关键是让沿线国家意识到参与比不参与好、参与将实实在在获益,而不是纠缠于一些技术性问题。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有必要调整整体外交方略,从韬光养晦变成奋发有为是必然的。为此,需要改变现有的外交决策机制,包括重构对外话语体系,对海洋利益进行分类。对于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印度这样的次区域大国之间强化关系之举,中国应有高度的信心,以平常心理解他们建立与强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毕竟,推行伙伴外交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普遍做法。

过去两年里,主办APEC会议与成立亚投行是中国外交中的两件大事,因此,作者分别分析了APEC与亚投行对中国与世界的价值。主办APEC并提出建立亚太自贸区,凸显中国在构建国际机制上“做加法”的一面。而在建立亚投行方面,则是“互补与创新并重”。毕竟,创建一些自己主导的国际机制是崛起国通常的做法。以和平手段追求这一目标,无可厚非。因此,美国虽然不赞成,却不好全力阻拦盟友加入亚投行。中国如果在军事领域采取类似行动,美国的反应很可能不同。

第二部分集中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的区域应对方略,总共10章。作为崛起中的国家,中国正在从“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大国”走向“综合性全球大国”。新一届中国政府为了推进这一进程,于2013年下半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它既是处理对外关系的顶层设计,也是未来若干年对外关系的总体战略。

历史地看,世界大国通常把全球分为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区域外交方略。中国正在学习做大国,借鉴这方面的经验无疑是必要的。作者探讨了东盟、欧洲、拉美、中东、非洲等地区在中国全球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对这些区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外交方略。

这一部分也分析了日本与印度走近对亚洲政治格局的影响,认为这整体上属于正常国家间关系范畴,其强化战略伙伴关系的一系列外交举措,与中国的类似举措没什么区别。主要源于超强的文化自信与大国抱负,印度不会与任何国家结成军事同盟,印度经济实力赶上中国的前景现在还看不到。因此,中国对印日走近不必太在意。由于印日两国的局限,其强化伙伴关系的做法对亚洲格局的影响不大,至少不及中俄伙伴关系强化所带来的影响。

此外,这一部分用两章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路线,一条从中国沿海一带经过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中东、东非、地中海与欧洲,一条从沿海一带经过南海到南太平洋。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而且发展潜力较大。如何建设好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应对的重大议题,我们因此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


第三部分聚焦“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双边关系,总共8章。确定了对外关系的总体战略后,中国有必要对全球不同区域推行不同的外交方略。但是,中国与单个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依然是外交关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此,结合一些议题,探讨了中缅、中日、中菲、中泰、中美关系,以及围绕南海问题的大国博弈。中美关系长期以来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周边国家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就提升的空间而言,显然超过了对美外交。但是,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的崛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中美关系也被誉为最重要的国家间关系。处理对美关系依然在中国外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这一部分有4章涉及中美关系。各用一章分析中日、中菲、中缅与中泰关系,分别探讨了日本在中国外交中地位的变化、舆论对中菲关系的影响、中国如何处理对缅甸外交、中国如何处理中泰铁路等。

美国是唯一能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因此,中国致力于建设的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是与美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塑造与实践是一个长期过程,2013年6月中美两国首脑在加州举行的“庄园会晤”确立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有助于两国未来3—10年的关系稳定,第五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则是新型大国关系的首次实践与第一块试金石。

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目标是应对中国的崛起。在美国看来,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就是“恢复因为中国快速崛起而导致的亚太力量失衡”,而不是像对待苏联那样遏制中国。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经济、军事、政治等几个方面:经济方面以TPP为抓手;军事上包括强化同盟关系、增加对亚太伙伴的军事支持、强化自己在亚太特别是东亚的军事部署;政治上,则是促使更多的国家在一些争端议题上站到美国一边,朝鲜半岛、钓鱼岛、台湾问题、南海争端都是美国的抓手,从而形成所谓的“四海联动”。这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最近两年比较明显的趋势是:一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人员往来在增加;另一方面,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信任感并没有相应地增加,相反,出现了疑虑与担心增加的情况,以至于李显龙2016年4月初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公然表示,现在中美在亚洲争夺领导权,亚洲国家心里更倾向美国,如果采取“秘密投票”,本地区国家都希望美国增加在该地区的介入。《李显龙制华 为何乐此不疲?》,引自东方头条,http://mini.eastday.com/a/160406131642147.html。他的话在中方听来比较刺耳,但他敢于这么说,显然是基于他的一系列外交感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周边国家的心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美国近几年明显增加了在亚洲的军事与安全存在,而且看不到扭转的势头。没有本地区国家的支持与配合,美国很难做到这些。结果是,周边国家“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势头还在发展。这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构成了新的挑战。

中国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和平崛起,“结伴不结盟”依然是中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随着国力的增长与海外利益的扩展,中国海军从近海走向蓝水是必然趋势。因此,中国海军需要处理好与美国海军的关系。核大国之间不可能爆发全面战争,中国追求的是和平崛起。那么,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目标就不是全面赶超美国海军,而应该是:在蓝水有能力制胜美国以外的其他海军;在近海保持对这一地区美国常规海军部署的相对优势。因此,中国海军的全球目标是“必要时有能力控制少数关键节点以防止主要海上通道被堵塞”,而不是“通过对全球16个关键节点的控制等措施来全面抗衡美国海军,以确保海上通道安全”。中国海军的近海目标是确保近海安全并主导本地区海上安全机制。

日本并非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曾几何时,日本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美国。但现在,对日外交在中国的大国外交中的地位已经明显下降,总体上低于俄罗斯、东盟,在政治上明显弱于巴基斯坦,也弱于韩国,在经济上也有被韩国赶超的趋势。2015年上半年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中日贸易额。但从长远看,中日关系依然是有潜力的。如果中日能像法德般合作,将实现优势互补并让本地区获得巨大受益。但这也许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至少在安倍执政期间,中日建立战略互惠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中国致力于建设“一带一路”,日本则致力于国家正常化。两国均对对方的战略心存疑虑。因此,未来几年中日关系整体上可能会处于磕磕碰碰的状态,双方应侧重发展经济关系并避免政治关系的大起大落。

阿基诺三世执政期间,中菲关系恶化,两国民众对对方的恶感明显上升,这并不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中国的意见领袖就菲律宾问题发表意见时,应该基于客观的事实,避免恶化两国关系的表述。

中缅关系正在经历变局,但彻底闹僵的可能性不大。双方都不愿意走到这一步,也没有必要走到这一步。双方依然有一些共同的利益,并愿意扩展共同利益。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都与缅甸有关,这就需要中国准确衡量与研究对缅方略。

中泰关系一直比较友好,泰国也有望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轴国家。即便如此,中国也有必要清醒意识到,“一带一路”项目原则上是商业项目,中泰铁路项目中方坚持不降低利率是对的,否则将开启一个很不好的先例。


第四部分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别研究,总共8章。涉及对日本、越南、英国苏格兰、乌克兰、利比亚等国家或地区。在分析热点问题时,本书尽量做到战略视野与具体议题相结合。最后回到中国具体的外交实践,用两章概括了习近平外交的主要特点与2015年的实施成果。

乌克兰的文化特点与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大家所关注,相关论点影响甚广。在这样的议题中如何出新是个大挑战。笔者在相关文章中,除了进行地缘政治分析外,还探讨了身份认同与领导人认知因素,并选择乌克兰公民的宗教结构为分析重点。作者认为,2014年3月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后,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三个州不会也并入俄罗斯。但俄罗斯会保持对这三个州的强大影响力,以便使得乌克兰成为俄罗斯所希望的联邦制国家。欧美可以勉强接受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但不能接受东部三个州也并入俄罗斯或被俄主导。诸种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乌克兰将维持一种比较脆弱的统一状态,进一步分裂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俄罗斯不对乌克兰东部进行军事干预,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将是有限的。

第二次上台的安倍变成了强势领导人,他采取的策略是:强化日美关系以加快国家正常化进程,修改宪法解释就是一个步骤。从中曾根康弘开始,历届日本政府都把日本“成为正常(普通)国家”当作追求目标。安倍挟高民意支持率,加快了这一进程。安倍吸取了前任民主党政府的教训,意识到通过拉开与美国距离的方式无法实现国家正常化目标,转而推行“强化日美同盟以推进国家正常化”的策略。但是,如果把军国主义定义为“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下,使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则可以说,国际环境、国家制度设计、国内民意等共同决定了日本不大可能恢复军国主义。

经过详细研究,越南在2009年前后调整了海洋政策特别是南海政策,并大力推进南海问题国际化,以便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南海主张。从几年来的实践看,越南大致达到了预期目的。南海问题将继续成为中越关系的主要障碍,但双方都不会让这个问题失控。

苏格兰公投对英国、对欧洲、对世界政治都是一件大事,在应对民族主义这个棘手问题上,盛景不再的日不落帝国做了一件引领性的事情,折射了大英帝国昔日的辉光。苏格兰独立公投是英国妥协政治的体现,但也昭示这个昔日帝国的吸引力仍在下降。苏格兰公投可能还会再次进行,但苏格兰独立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不会获得成功。

利比亚在后卡扎菲时代的安全形势是全球关注的一大热点。笔者曾在文章中通过一些指标分析,认为卡扎菲倒台后,世俗派政府与宗教民兵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冲突使得利比亚陷于动荡之中,国内冲突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至于2014年成立的临时政府难以在首都的黎波里立足。但是,由于世俗派受到欧美的支持,长远来看将占优势,2014年下半年起,利比亚国内安全形势将走出低谷。利比亚不大可能成为下一个索马里。但两年来的经历表明,作者当时对形势的估计偏乐观了。西方的支持对于推翻卡扎菲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恢复战后秩序上西方的作用有限。世俗派并没有压倒宗教派,随着ISIS势力向利比亚的转移,利比亚仍然有可能索马里化。

能源政治是笔者关注的领域之一。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欧盟希望能从美国获得天然气供应,以便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水平井压裂技术的成熟与使用,导致美国天然气产量大幅度提升,并具有出口的能力。奥巴马也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声称可以向欧盟提供天然气。但是,美国认为乌克兰问题对欧盟的影响明显大于美国,奥巴马政府又在全球奉行“战略收缩”,加上天然气出口禁令,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美国无法替代俄罗斯成为欧盟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程度比天然气更高。

由于有五年候任领导人的经历,习近平在出任最高领导人后不久,就得以形成自己的外交风格与特征,并在2015年大力实施。大致而言,习近平外交强调中国的实力地位与外交责任,进取性明显,在重视周边、强调公共外交的同时,强化外交底线意识。这些方面在2015年的外交实践中得到了明显展示:在大国外交中体现为平衡与责任,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中侧重经济合作的落实,通过体育、文化、第一夫人等方面落实公共外交。

附录部分的11篇已经发表的英文文章,翻译或者节选翻译自本书中的中文文章。这些英文文章发表在 China Daily、Global Times、The Diplomat等报纸、杂志上。“一带一路”是新一届中国政府确定的对外关系顶层设计,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统括中国对外关系,但其他国家对此了解还不多。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智库,作为这一机构的学者,除了在中文媒体发声外,向世界传递中国学者的声音是必要的。这些文章是这方面的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