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亚欧世纪”的到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风物长宜放眼量

——关于“一带一路”的再思考

张蕴岭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

关于“一带一路”,已经有很多的讨论,发表的研究成果也多得读不过来,我也写过一些东西。不过,还是经常有人问我,中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里谈一些我的想法。

中国提出倡议,首先当然是基于本身发展的需要。从地缘看,中国陆地与亚欧大陆相连接,其中有古丝绸之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往南过南中国海,西穿印度洋,登陆非洲,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海上通道。由此可以看出,欧亚大陆、西太平洋—印度洋及此两洋中的国家构成中国的大基础地缘区域。近代,由于中国衰落,那些曾用于友好交往的陆海通道,反而被外强用来进犯中国,于是,它们也成为中国保卫自己安全的拒阻线。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打开了对外交往的大门,首先利用的是海洋大通道,在沿海地区建立开放经济区,实行引进—加工—出口的政策,以沿海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外部的联系也逐步扩大了,不仅引进外部资源,也为外部国家提供市场和投资,由此,被隔断的陆地通道也逐步开通,中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最大贸易市场,双方之间的人文交往也变得多了起来。

然而,中国与外部的陆地联系还是受制于两个大瓶颈:一是落后的基础设施,中外之间没有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二是大多数周边国家的经济不够发达,发展的基础环境较差;海上的联系也主要体现在贸易通道上,与沿路各国的经济联系并不深入,而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如今,中国的发展和对外联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内深化改革,实现发展的转型,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对外扩大开放,与外部建立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联系,形成新的关系结构和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了把中国发展的转型和与外部建立新的发展关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中国对外投资,转移生产能力,与外部国家一起改善基础设施与综合发展环境,实现中国的新发展与外部发展的联动,创建亚—欧—非广大地区新的发展动力。

从地缘视野看,通过这样的发展,可以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陆海链接,把中国与外部世界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亚—欧—非陆海大区域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延伸带,这样,中国的陆海地缘优势才可以凸显出来。西方国家崛起主要靠的是海洋优势,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主要靠的也是依海的便利。然而,中国是一个陆海型国家,以陆地为基,如果陆上也便利了,就具备了新的和更大地缘区位优势。如今,特别是今后,通过现代技术的发展,建设起国内和跨国的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网络,可以让陆地优势回归。这样,中国就有了两个优势:陆地和海洋。就贸易交通物流而言,现在通过海路从上海到欧洲的货船大约要走一个月的时间,这已经很方便了,但如果修通了亚欧高铁网,大概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够了。从现在已经联通的亚欧铁路线看,已经胜过海路,把从中国到欧洲的运输时间缩短到10天以内,将来进一步提升,发展起高速铁路网,建立起无障碍的物流系统,那么,时间还可以大大缩短。“一带一路”的建设以新技术为支撑,建成亚欧大陆的快捷大交通网不是梦。正如中国政府发布的关于“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里所提出,一边是增长的东亚,一边是发达的欧洲,“一带一路”把亚欧大陆连接起来,形成新的地缘发展带,为两个地区,为世界增添新的发展活力。显然,“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为了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为了地区和世界的发展,是让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相连接,让中国在世界新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带一路”由中国倡议,但需要沿线各国合作。它的建设是基于两个重要的原则:一是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即中国与其他国家一起来建设,共同分享成果,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二是与当地发展规划与建设相对接的原则,即着眼于当地的发展和意愿,不是靠强行推进,不是只考虑中国方面的利益。中国所倡议的重点推进方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支持和参与相关国家的国内发展项目,二是规划与建设跨国的联通网络,在内容上,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安全和人文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是大手笔、大目标,光靠中国推动不行,光靠现有的机制不行,需要凝聚高度的共识,需要务实合作规划,需要创建新的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开局,初见成效。在建立新的合作机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还有中国设立的“丝路基金”都已经开始运转。今后,还需要有更多新合作机制建起来。同时,“一带一路”的地理范畴虽然集中于亚—欧—非地区,但它的建设是开放的,不是排他的。也就是说,不是由中国主导或独霸的,而是向任何国家、任何企业和任何国际机构开放的,欢迎各国政府、企业和国际机构全方位参与。

回到中国的倡议角度。经常有人问我,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含义是什么?我简单地归纳为三个“观”:

第一是“新大国观”,中国已经崛起成为大国,向强国迈进。世界都很关注,中国成为大国、强国后会干什么?尽管中国一再宣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走传统大国崛起争霸、称霸的老路,但人们还是有些不信。原因很简单,哪有大国会和平崛起、不搞扩张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回答,因为它所倡导和推动的是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而不是搞扩张、争霸或殖民,这不就是中国的“新大国观”实践吗?!

第二是“新合作发展观”,开放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开放发展是大潮流,但是,光有开放发展不行,还需要合作发展。合作发展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关键是要解决共同参与问题,共享成果问题和发展融资问题。“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基于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和建立新融资机制的考虑,把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把各国的国内规划与外部的建设连接起来,把本国资源能力与国际融资支持连接起来,因此,可以称之为新型发展合作的理念,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平台上实现共谋发展,共同建设,共享红利。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能力的瓶颈,“亚投行”就是为了突破瓶颈问题而建立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更好地从发展的角度构想,提出基于合作发展的新理念,并且积极推动这样的新机制建立。

第三是“新海洋秩序观”,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一是为了推动中国与沿海相关国家的合作发展,二是为了推动新海洋秩序的建设。西方大国崛起倚重的是海洋和霸权。人们担心,中国要做海洋大国,必然要谋求海洋霸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推动沿海国家的开放合作发展,促进海上航行的自由与安全。这表明,中国的意图不是谋求海洋霸权,而是推动新世纪的新海洋秩序建设。美国声称要捍卫海上航行自由,实际上是在维护其在海上的主导地位,保证在全球海上畅通无阻。

“一带一路”建设是个长期工程,是“百年大计”,“百年工程”。让这样大的地区通过现代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实现共同的发展,让各国的人民共享和平发展的成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说说容易,达成共识不易;让大家了解容易,开展诚信合作不易;推动一阵子容易,长久坚持做不易。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坚持不懈,才需要知难而进。“一带一路”提出了一个大思路,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干起来,必有成果,坚持下去,必有大成效,对此要有信心。“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带一路”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看长远,不能只盯着一时一事,更要观大局。没有大视野,缺乏意志力,干不成这样的大事业。

薛力博士从多角度研究“一带一路”问题,发表了很多成果。他思路敏捷,研究眼界开阔,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既要有宏观大视野方面的研究,也要有“解剖式”的细微研究;既需要论证性的分析,也需要挑战性的探索。薛力博士希望我为他的书作序,对他的书本身,我难做出到位的评论,只是写下一些自己的认识,作为本书的一个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