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财一本全(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读懂理财中的人性心理

巴菲特曾经说过:“在一些可能的情况之下可以试着延迟投资决策的时间,这样也就能够避免在一些冲动情形下的决策行动,这才是保持理性与明智的有效方法。”其实再好的投资真经也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灵,只有在投资背后的真正原则与规律才是永恒的。要学会读懂理财中的人性心理,人性之弱点虽难以克服,但是也有应对之道,人们其实能从态度、反思、时间等方面来修炼自己,克服人性的弱点,读懂理财中的人性心理,最终也就能获取最满意的投资收益。

理财的九大误区

在不了解理财的情况下,很多人对理财概念不清楚,会引发一些误解。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理财的概念以及本书中所讲到的内容,而下面将说到你还需要小心的误区,看一看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呢?

一、理财就是生财、让你的财富增值

其实理财策划并非单纯为了多挣钱,但财产的保值增值却是理财目标之一,其实“赚更多的钱”的同时也同样有“失去更多钱”的可能。从广义上来讲,理财也就是善用钱财,理财的成功也就意味着你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理财的最终目标就是将你的财务状况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二、理财就是要去投资

有很多人觉得理财就是拿钱去投资,买股票、买基金等。事实上,这只是理财的一部分,理财规划的内容其实除了投资计划,还有像税务计划、退休计划、遗产计划等。而且,现在的理财为了使客户得到全方位的服务,还有很多生活方面的增值理财服务。

三、理财是万能的

理财规划是否能帮你实现所有的梦想?理财专家说的一定是“金口玉言”吗?当然不是。理财策划其实并不是万能的,理财专家也不可能预测到任何的东西。理财规划只是在分析你的财务现状的基础上,为帮你实现合理的理财目标从而提出的专业建议。它唯有具有客观性,才有可行性!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大码脚穿小码鞋又怎么可能合适呢?

四、把钱交给理财规划师就好了

现在有很多人都以为理财就是把钱交给理财规划师,全权由策划师去打理,自己根本不用去管。事实上理财策划根本不同于代客理财,它是一个策划师与客户互动的过程,双方也就需要一定的沟通交流,客户在规划中有最终的决策权,策划师必须得到客户的授权才能执行理财规划。因此,理财是需要客户的积极参与的。

五、高风险一定高收益

通常在投资学上风险与报酬是成正比的,而根据美国基金研究机构所作的报告指出,以“积极成长型”及“成长收益型”的两种不同类型基金的追踪调查显示,被认为将有较高成长的“积极成长型基金”,其十八年的累积报酬率,低于“成长收益型基金”。这个结果正好为我们否定了投资学上的正常公式。这个机构说明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就是因为积极成长型的基金如今在股市狂飙的时候,表现绩效较佳,但在股价下跌的时候,成长收益型基金则可能就会后来居上。

六、理财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相信你就说“我没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想表明“我对理财不感兴趣”。既然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做你的本职工作,为什么就不能在一个月花几个小时来看看你的收入和支出呢?如果一旦你接触理财,你就会发现这其实只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事情,其产生的效益也绝不会小于你富有挑战性的本职工作,置身其中,你将发现时间和精力会变得自然地充沛起来。

七、理财能够让自己“一夜致富”

很多人都会希望把钱交给理财规划师,马上就可以获得收益。殊不知,真正的理财绝对不可能一夜致富的,理财规划的过程往往是与人生阶段紧密联系的,注重的是长期收益,平均每年5%~10%的收益率可能无法满足追求高报酬率的客户。可是以长远的理财规划而言,稳定性往往比高报酬更容易达成理财目标。

八、理财要趁早

很多人把理财规划作为生活目标来计划,觉得是否应该结婚或生小孩后才开始规划。事实上想要圆一个美满人生的梦,除了做好计划之外,同时也应该懂得怎样因按照各个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所需,而将财务做适当计划及管理。所以,既然理财是一辈子的事,那么为何不早早地认清人生各个阶段的责任及需求,订定符合自己生涯的理财规划呢?理财专家指出,理财规划应该趁早进行,以免怠惰蹉跎,年轻时任由“钱财放水流”,以至于老的时候生活没有着落。

九、拿钱去理财,自己会不会血本无归

有些人觉得拿钱去投资炒股,或许会失去一切,所以宁愿将钱存在银行。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方法,如今社会上的投资品种有很多,理财专家总是会建议你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当中,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购买基金、企业或公司债券或许是你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理财专家还可以为你推荐一些保险保障产品,以巩固你的收益。

警惕投资中的“过度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智的,而市场是有效的。这是在过去几十年当中蓬勃发展的主流投资学的“基石”理论。但是近些年一来伴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都会认识到现实市场中的投资者并不是绝对理性的,不考虑到投资人的非理性一面,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把握市场的变动。

在投资者诸多的非理性的行为当中,“过度自信”无疑是最常见的一种——别说普通投资者了,甚至那些非常成功的投资明星,事实上也是难以避免。投资人之所以会“过度自信”,其根源也就在于我们其实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样可以认识自己。你也不妨在身边的亲朋好友之间做一个调查:看看他们谁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不会低于平均水平?谁属于平均水平?而谁又高于平均水平?其实理论上,调查结果应该在平均值上面呈现正态分布。但其实超过50%的人都会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而这显然与事实根本不符。

其实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投资市场上,因为非理性的人总是很难避免“控制幻觉”和“知识幻觉”对我们的影响。虽然我们在有的时候自以为可以控制无法控制的局面,或者是拥有足够的知识来做出正确的决策,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来说会有很多无法控制或无法预知的情况发生,但投资者只是会把结果归因于一己的知识。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记忆模式会强化这种“过度自信”。通常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忘记亏损的经历,而牢记获利的情况,因此我们的自我感觉往往会觉得自己是个成功交易占主导的“成功交易者”,这其实也就是导致我们自我高估的一个原因。

“过度自信”还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信息抑制。由于过度自信,因此我们更加追求自我肯定,而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们只会去考虑与现有评估都比较相符的信息,而忽视或刻意回避相悖的信息。当出现全新和令人不安的真相之时,就会发生认知失衡的情况,而且很有可能对投资决策程序造成诸多的影响,最终导致信息抑制情况的发生。其本质是我不用考虑不符合个人需要的因素。于是,投资者也就成了把脑袋埋在沙子里面的鸵鸟,对外界重要的变动视而不见,最终被市场所惩罚。

事实上在整个投资过程当中,信息对于决策至关重要。但十分可惜的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而信息的不足也就无法拓宽投资者的视野。投资者受限于观察视野,还不能查看所有相关的信息并且同时识别其他的投资以及选择或者相悖的事实。投资者通常都会基于信息概要做出投资而决定,但是未能分析信息的有效期限,或是否存在其他较佳的选择。这其实也就使得投资者的决策受制于接受到的信息这个“框架”的限制。与此同时,信息与个人态度的一致性,同样决定了信息的认知度以及接受度。这个基本原则就是:信息与个人观点的一致程度越高,那么获得接受的机会也就会越大。

如果本身只能接受有限的信息进行决策,却还是硬要有选择地进行接受,这就自然会导致不完全理性的投资行为。“本土偏差”也无疑是“框架”行为的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即使现代投资理论告诉我们应当进行全球化的投资,但最理性的全球各国家投资比重配比则是参考现成的全球股票指数。但实际上,即便是奉行全球化投资的投资者,通常也是在本国股市投入过高比重的资金,从而造成分散投资的不足,甚至可能错过了更多更好的投资市场。姑且先不论“只缘身在此山中”造成投资者或许根本无法认清熟悉领域的“真相”,这种“本土偏差”同时会导致过高相关性的问题。

致富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可控制自己情绪

让投资人无法实践理财致富的主要原因,其实并不在你拥有多高的智慧(IQ),而恰恰是在于你对情绪控制(EQ)的能力。换句话说,你的投资行为同样也就完全受到情绪左右。明明知道做了一定会后悔的事情,但是你还是忍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做了,于是自己总是在该做决定的时候没有勇气,而投资错误了却又患得患失,一天到晚总是抱怨个不停,甚至拒绝下一次可能成功的机会。

因此,“学会做一个有耐心的投资人”绝对是你迈向成功致富必修的功课。

你一定要注意投资理财这件事情,与你个人的勤奋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联,可是这也并非投机取巧。正确的做法应该就是在积极当中维持理性。

如果你想要追求成功投资的话,那你就要具备以下可控制情绪的决策方式:

第一,行情趋势需要抛在脑后:

分析师喜欢讨论未来的市场走势,可是你翻开两三个月前的数据,再与这些分析师和财经媒体的预测做一个比较,你会发现起码有一半以上的预测都是不准的。那么既然不准,为什么大多数的投资人还是持续关注这些分析师与财经媒体的言论呢?这是由于大多数的投资人实在是太健忘了。明辨风险和耐心等待是你必须建立的观念,这也并不是说这些数据与信息根本不重要,但是你必须要对这些数据抱着怀疑的态度,并且随时检查其准确度。消息和分析其实并不能使你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稳赚不赔,而且假如照着分析师与媒体的报道就能赚钱的话,那么究竟谁会赔钱?因此你也根本没有必要每天盯着大盘、为了在日线图的起起伏伏当中急欲抓住下一分钟的变化而想破自己的脑袋。

第二,只有长期的投资才能彰显价值:

别再迷信能够让你一夕致富的炒短线、内线交易了,长期投资才是多数人能够掌握住的投资秘诀,只要你持有的投资期越长,你发生各种不可预测风险的几率在平均分散后,就会出现超额回报的可能性就愈大。

事实上,要投资人达到“手中有股票、心中无股价”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根据诸多经验都为我们指出了同样的事实:“频繁地买进卖出,则会增加你的投资成本,也会让你可能从某一投资标的的基数下跌,使得你陷入更深的基本面崩溃”,大多数的投资人都抵挡不住频繁换股、积极操作以及短期致富的诱惑。

或许这样的操作会让你偶尔尝到甜处,但是从长远来看,你的整体获利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正所谓“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吃紧弄破碗”,说的其实也就正是这个道理。

规避投资信息中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在以往的几年当中,大量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这样一个观点:资产的收益总是能够通过公开的信息进行预计。即使这些研究使用了大量不同的预期变量,可是大多数结果都只能归结于这两种情况:资产价格在短期内的反应不足和长期内反应过度的趋势。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金融理论的有效市场假说却根本无法对不断积累下来的反应不足及反应过度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人们将目光放到了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上面,将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同时归结于投资者的情绪。

其实所谓的反应不足是指人们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外一种形式,同时也可以叫做保守主义,实际上具体来说就是指人们的思想一般都会存在着惰性,谁都不愿意改变个人原有的信念,就算是新的信息到来了,人们的反应也依旧是不足的。通常所谓反应过度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对于某一些信息从而产生过激的反应。尤其是最新的消息,甚至是那些小道消息,使得人们过分关注,在投资决策当中给这些信息加上很大的权重,却忽视了其他的信息。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将这种现象归为启发性法则。

为了使分析更加地清晰,我们将市场的投资者分成了两类:信息观察者和动因交易者。在一般情况之下,这两类投资者其实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由于他们都只能够占有部分可得到的公共信息。大多数的信息观察者们专门关注有关未来基本要素的信息并做出预测;而作为动因交易者,他们只会关心那些对过去和当前的资产价格的简单测度。在这个基础之上,两种投资者其实都在尽可能地利用自己占有的一切信息,这样他们将在这些有限信息基础上做出最佳的决策。

当市场上只活跃着信息观察者的时候,价格同时也就跟随着新的信息循序渐进地调整,但是在短期之内一直跟不上信息的真实影响,也就是所谓的反应不足。随着动因交易者进入市场,我们能够推测:由于动因交易者关注过去的价格信息,因此他们会在信息交易者留下的任何反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套利投资。换句话说,假如各期的投资回报为正相关,那么动因交易者将会理性地采取“趋势追随”的策略——在价格升高之后购买并在价格下跌后抛售。假如动因交易者对风险有足够的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行为能够消除之前的反应不足的情况,使市场重新回到有效状态。

然而,当动因交易者仅仅是局限于追随相对简单的投资策略,在作投资决策时只关注最近一段时间内的价格变动情况,那么动因交易者希望在信息观察者反应不足的条件下获得收益的行为,就将会导致有停常理的结果,并且最终导致投资者的反应过度,即便是那些动因交易者是风险中立的也不例外。可是为什么会产生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现象?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心理学上的依据。通过研究表明,以上的论述中反映出来的投资者的情绪主要是出于两种重要的心理学现象:保守心理和表现启发式思维。

所谓保守心理,指的是当人们在真正面对新的事物的时候,观念改变通常比较慢。爱德华曾经对此作过一项实验,将调查的对象同传统理论中假设的符合贝叶斯定律的理性人进行比较,最终的结果就会发现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个人的观念总是会发生预期的变化,可是远远不及假设的理性人反应的那样强烈。正如他本人说的那样,观念的改变其实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在程度上总是不充分。保守心理的发现是对反应不足的现象极具启发性的解释。当保守的个人获知一项盈利公告的时候,他们认为这里面掺杂着大量暂时性的成分,所以也就很可能忽略了全部的信息。最后他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坚持自己原先的判断,仅仅在有限的水平下根据新的信息对自己的评价进行调整。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很可能对以前的信息赋予较高的权重,反而低估了当前更加有用的统计数据。

而另一种被心理学家们证实的重要结论则是,个人具有表现启发性思维。通常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计算,即按照一定的规则精确地计算出结果;而另一种是启发式,是一种经验法则。人们往往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都会由于算法过于复杂、时间过于有限、信息量太少等,去寻找解题的捷径。这样就放弃了算法,而采用经验式启发法。

个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维度对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进行预测:(1)样本与总体在本质特征上的相似程度;(2)样本产生的过程当中相对于显著特征的反应程度。例如当对一个人的具体描述,和你所熟悉的某一特定职业的工作人员的经历非常吻合之时,你就很有可能高估了这个人属于这种职业的概率。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曾经进一步对这种思维方式做了更加详细的解释:人们相信他们看到的行为方式事实上是按照随机顺序排列的。这其实是对过度反应现象的一种引人深思的解释。比如一个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保持盈利的势头,甚至还对其产品和管理进行了一番引人注目和热情洋溢的宣传,投巨资者便会将这些过去的业绩看成潜在的增长盈利的表现。事实上,这一系列高增长的表现不过来自在随机过程中少数几家幸运的公司,投资者却能够看到“混乱中的规律”。并且从这一典型的增长路径中能够推断出:该公司属于一个规模小的独特的公司整体,能够实现盈利持续增长。最终这些投资者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过去的高增长率不会重现。所以说,当预计的增长没有客观的时候,他们注定会非常地失望。

值得指出的一点是:锚定心理也是产生反应不足的原因。依照本书前面章节的介绍,锚定心理指的是人们在判断和决策当中,通常会先选择一个最容易获得的信息作为标准,即为“锚点”。而之后所作的判断和决策都围绕着这个“锚点”展开,不会偏离太远。这种错定心理是人们对于以往信息和判断的一种依赖心理,这也就使得投资者在面临新的信息的时候有一种不愿意改变看法的心理。实证研究已经表明,当重要信息发布的时候,价格只有少许的变动,而后在没有什么重大信息发布的时候,价格会发生巨幅变动。

除此之外,他们这些人还是在研究中给出了反应不足以及反应过度的统计数据,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关于投资者情绪的模型,并分析了股票市场上短期回报,股价报酬正相关以及长期股价报酬负相关的现象。

综上所属,从损失厌恶到羊群效应,投资者情绪从而也就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很多奇异的现象。它也是行为经济学提出的有力证据,对EMH构成了巨大的冲击。

投资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

投资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这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因为一个投资者在思考的时候是理性的,但是在自己实践操作时总是因为一些因素丧失理性,而与自己的计划发生偏差,导致投资失利。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投资者最重要的是要在操作时保持思考时的理性,因为投资者心灵深处的智慧可以带来财富。

因为客观来说,并没有万能的投资策略,而且甚至很多的投资策略也都是自相矛盾的。那些只赚不赔的宝典或者铁律,事实上都是富有蛊惑力的谎言,而我们要做到的是根据自己面前的情况,理性地选择自己的投资方式。

对于其他人对你投资方式的评价,或对或错你千万要客观分析。因为决定投资方式的还是你自己,如果你不能理性判断对错,那么你的投资决定很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投资失利。至于别人的对与错,千万不要耿耿于怀。由于每个人所站的角度都不同,以及时间的周期也不一样,时间不单单只是去检验市场,同时还会检验每一个人。

银行存款、国债、黄金、基金、股票,这些极为常见的理财产品对于个人来说则是不同的投资机会,如果决策正确则能赚上一笔。就因为如此,大部分人在做投资的时候都有压力,从而导致自己在操作时丧失理性。我们拿基金来举例子:

有些年份基金这一投资产品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而且即便是当时市场不好,基金净值表现不佳,仍然会有很多人投资基金。

做基金你要有耐心,无论是在买之前还是买之后。买之前需要有耐心,就是需要你多做功课,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基金公司的概念,基金经理的操作风格,以及基金产品的属性,选择基金的关键其实还要看基金未来的成长性、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团队的专业素养、过往的业绩以及基金未来的增值潜力等因素。要明白选择明星公司、明星经理和明星基金,品种不宜过多。当你作出选择之后,就更需要耐心,一定要相信自己之前作出的研究分析和判断,相信你选择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要让自己耐心持有,长期投资,不为短期市场波动所影响。

以上所述能看出投资的关键点所在,我们个人投资的不理性很容易引起投资失利,而影响我们的外界因素就是个人的贪婪和恐惧。

我们都知道投资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那么就应该采取应对的策略。定期定额可以帮我们克服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它的最佳品种是指数基金,由于定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将风险拉平、降低平均成本:而当基金净值走高的时候,买进的份额数也通常比较少;但是在基金净值走低的时候,买进的份额数则较多,这样也就自动形成了逢高减筹、逢低加码的投资方式。通过定投的方式也能够将波动相对较大的投资变成安全性更高的投资,其次,指数基金的投资成本最低。所以,选择净值波动较大的指数型基金进行定投,最能突出定投的效果。

股市投资中的心理运算

我们都知道股票市场每天都在涨涨跌跌,个股的日间波动也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对于市场和个股为什么涨、为什么跌的思考和追问,同样也是每一个勤奋的投资者少不了的功课。

事实上,不管我们是多么地勤奋努力,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看不懂股市的时候,不仅有的时候看不懂个股表现,甚至还看不懂市场行情,就算是资深的证券分析师、老练的机构投资者也同样不例外。那些让股评家们大跌眼镜的事情也是很常见的事,机构投资者错过一波行情或没逃掉大跌的厄运则比比皆是。

我们都知道:资深的证券分析师在职业上要求他们“只说不做”,而老练的机构投资者在职业上则是要求他们“只做不说”。我们可以从证券分析师和机构投资的实际表现来看,其实“知”与“行”是否合一,“说”和“干”谁强谁弱似乎并没有大家曾经讨论的那么重要。而那些股评人士、研究员、机构投资人士,他们也都只是分工的不同罢了,我们也很难看出他们真正的高低之分。

不管你是“说”还是“做”,也不论你是做什么的,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真正决定股票投资的是股市分析的“心理运算”。按一般意义来说,股市投资的心理运算主要是一个选择运算的过程:选择时机、个股、价位、数量、买卖、投资还是投机等。而这“六大选择”它们都是前后连贯的、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选择失误都将会带来损失甚至是失败。

从广义的角度去看,股市投资的心理运算同样还是一个依据什么来运算的问题:是依据基本分析还是依据技术分析;是依据公开信息还是依据内幕信息的问题。

一、简单运算胜过复杂运算

2010年有研究者对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之后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结论:

1.投资者的业绩好坏与投资者受教育的程度无关;

2.投资者的业绩好坏与投资者入市的时间长短无关。

最近一项对投资者的投资业绩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1.投资者的业绩好坏不仅与投资者受教育程度无关,并且在同层次(年龄差不多、资金差不多)的投资者当中,投资者的投资业绩与受教育程度也是成反比的。

2.投资者的业绩好坏不但与投资者入市的时间长短无关,并在同层次(年龄学历差不多,资金差不多)的投资者当中,投资者的业绩与其认真和勤奋的程度也同样成反比。其中,认真和勤奋的程度是指投资者对股市投资盈利或亏损的重视程度,对股市信息的一种研究程度。

可以这样来说,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肯定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拥有着更加复杂的心理运算;而认真和勤奋的投资者肯定比懒惰的投资者有更多的心理运算。

但是为什么在股市当中,复杂的心理运算却不如简单的心理运算呢?其实中国过去十一年的股市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一个投资者越是进行复杂的心理运算就越是容易脱离市场的平均“心理运算水平”,而一个懒惰的投资者或者一个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投资者,或许他们的简单心理运算会更贴近市场平均心理运算水平。

鉴于复杂运算不如简单运算的事实,我们投资者就应该“走出追问”。一定要做到尽量少去追问少去对质。确切地说,作为一个基本分析的投资者,就应该像巴菲特那样“只”关注基本面,而不要去追问K线的波动;但是作为技术派的投资者,就不要去追问公司的业绩等一些基本面的东西……

事实上在现实世界当中,一个人并不会因为聪明而成功,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是行动,一个并不是很聪明的人由于考虑自己的面子、后果更少一些,通常更能争取到时间和把握住时机。据统计表明:聪明的人比那些不怎么聪明的人在同等的条件之下往往不成功;而聪明的人又往往比不怎么聪明的人的身体要差甚至短寿。

二、不运算胜过简单运算

有一个更为值得我们投资者思考的问题就是:真正赢利最大的投资者是不进行任何投资心理运算的。

说白了,他们其实就是权贵资本或者是沾点“权贵关系”拥有一点权贵资源,他们赢利的模式通常会有很多种,而从股票的发行到股票的上市、重组、投机。他们在股市当中投资的心理运算也是变得很少很少,几乎可以称为不运算,最起码他们的“心理运算”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心理运算。

我们不难发现,普通大众的赢利或者亏损,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其实只是一个概率问题而已,而他们投资的业绩往往就与心理运算的多少成反比。而权贵资本的加入,事实上也就打破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最终造成简单运算不如不运算呢?这其实就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的问题。在股票市场当中,有一个明的世界和一个暗的世界,其中在信息方面,就表现为公开信息和内幕消息。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明的世界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三公原则,而这个暗的世界就是权贵资本的运作过程。在股票的走势方面,其实也就是黑马和白马的问题……如此等,不一而足。

在股市当中什么情况下才算是一个明亮的世界,什么样的情况下又是一个暗的世界。我们是要挣明世界的钱还是暗世界的钱?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我们面对目前的行情时都在想什么呢?其实作为投资者是聪明也罢或者不聪明也罢,市场是明世界也好暗世界也好。现如今的大盘还有什么板块可以担当龙头老大来引领大盘走得更远?“科技股”“绩优股”这两个曾经给大多数投资者最多幻想的板块,到现在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小吗?难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强加一个救世主不成?而更为严重的是,市场根本没有一个投资理念可以被大多数投资者接受!

避免投资思考中的“非理性”

我们之所以要研究投资中的非理性行为,归根结底正是为了避免这些非理性行为,确保投资的成功。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就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点建议,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制订出严密的投资程序,从而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实践自我承诺的第一步就是只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随后再着手进行一些基本的分析工作,前提就是要着眼于未来的预期收入,并不是以往的成果。阅读一些投资大家的传记,我们就能够发现他们往往扎根于同一个投资领域,或股票或期货,不少人单单是钻研其中很小的一个子领域,例如价值低估个股,高成长股,黄金、棉花这样的特定品种,甚至不乏一些技术交易大师只会去挑选自己擅长的某几个技术形态定式交易,但是对其他时间的走势冷眼旁观。他们之所以会这么做,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为了避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2.一定要注意搜集与个人意见相悖的资料,同时与持相反观点的人互相讨论,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投资者过度地自我肯定。多元市场分析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投资分析思路,它能够通过对股市、债市、期货、外汇多个市场走势互动关系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特定市场的走势。其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或许能够因此看到其他市场所反映出的迥异的现状,比如当你认为经济正在复苏,股市将受惠于此而继续上涨的时候,却发现更能反映市场对于经济复苏预期的中长期债券收益率总是在掉头向下,而这个时候你就该反思此前的经济复苏预期是否正确,从而让我们避免盲目自以为是。

3.要把自己的目光放得更长远。你每天都赖以观察投资世界的“窗口”是否大到使你能够从各类重要的投资工具中作出抉择?你是否会因为特别熟悉个别市场、钟情个别主题等,最后导致观察世界的“窗口”过小?那么你不妨把目光放得远以点。

4.简化你的所有决定。订立固定的长期目标其实是非常可取的方向:一旦确定了投资的风险类别,你就不用常常去重新审视股份组合或借贷比率了,这样也能够避免投资者无时无刻地盯着股价。而化繁为简其实也就意味着只投资于我们个人真正熟悉的市场。

5.把控你的情绪。当你处于决策关头的时候,不妨整理一下个人的情绪状态:你是否会因为喝了咖啡而兴奋不已?或者是因为连续的资本投资报捷而刚愎自用?其实最简单的原则就是:应该考虑整个晚上的时间,留到第二天再做出影响深远的决定。如果在第二天的早上依旧能吸引你的选择,那才值得加以研究。

6.要懂得止损。你为何会持有某种亏损证券?你是否以买入价作参考价值,或者预设未来盈利预测,并且以此来重新计算预期股价?你大可以扪心自问:我今天还会增持这种证券吗?假如答案是“不会”,那么“止损”是防止“拒绝承认错误”的良方。

7.要学会放弃,舍得才能得。假如你实在不擅长投资,那么将资金交给可靠的主动性基金也未尝不可。主动管理基金能够有效对抗“避免损失”和“犹豫不决”的心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买卖证券,投资者委托给基金经理进行交易操作,不致重复“太迟止损”和“过早获利”的错失。

投资情绪对市场的影响

每一个投资者肯定都经历过市场的大跌,那么有没有人怀疑过自己的风险承受力吗?某投资方面的书籍收集到以下五种投资情绪:

1.(逃避)这真是让我刻骨铭心,我是那种受不了风险的人,如果再投资就是打自己。

2.(飘忽不定)心理测试告诉我可以承受风险,看来这些都不是真的。或者,我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觉得自己很能承受风险,但现在又觉得完全不能。

3.(得意)我在大跌前就撤了,哈哈!

4.(漠不关心)我怎么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过大跌?

5.(正视风险)市场的这次大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风险课,但是风险,这不是闹着玩的!

往往投资者对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判断经常是随着市场变化而改变,这其实是由于“赌场的钱”效应与蛇咬效应。

不论答案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投资者都选择了他们不能承受的投资品。当追逐赢利的时候,我们也就“非常能承受风险”;当遭遇亏损的时候,也就变成了“风险厌恶者”,但是为何我们总是因为市场的不同,从而调高或者调低自己的风险的承受能力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吧:倘若抛出正面你就能获得100元,抛出反面你就得赔100元,那么你是否愿意赌一下吗?倘若你之前已经赢了100元,那么现在你还愿意赌吗?当在知道你之前已经赢了钱的情况之下,你的回答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呢?假如你之前已经给出了100元又会是怎么样?对你而言,两种不同的情况是否让这个游戏有什么不同呢?

人们对风险的认知貌似也是变化的。两位学者理查德·塞勒和埃里克·约翰逊曾经找了95名经济学的本科生,让他们用现金玩了一系列的游戏。最后他们发现,在赢得收益之后,人们往往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但是相反,在遭受损失之后,人们同样也会不太愿意再去冒险。当我们获得收益或者利润之后,他们还是会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赌博者将这种感觉称之为“用赌场的钱赌博”。在赢得了一大笔钱之后,业余赌博者是不会将新赚来的钱完全视为自己的钱的。如果一边是自己的钱,一边是对手的钱,你更愿意用谁的钱去冒险呢?

当人们经历了经济亏损后,就会变得更不愿意冒险。在投资心理学当中,这种感觉其实就叫做“蛇咬效应”。因为蛇通常不会攻击人,但偶然发生后,人们还是会变得加倍小心。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同样的,当有些人非常不幸损失了金钱之后,他们也就会常常感到晦气会再一次跟来,因此就要设法规避风险。

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以平常心去对待短期市场的波动,才不会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市场的感染,误判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带来更大的风险或者丧失良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