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的智者:蒋梦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求学之路步履艰(3)

对于蒋梦麟而言,他最在意的不是最后的文凭,而是能够在学校里学到他真正想要学的东西,而南洋公学中最吸引蒋梦麟的,是它完全仿照美国中学学制的预科,全英文的各科课本,以及学校中许多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美国教师。在他心中,“南洋公学可说是升入美国大学的最好阶梯”。

在申请时,蒋梦麟向校方表明自己将来想要留学美国,将西方的最先进最优秀的新知识和文化直接引入中国,为祖国做贡献,会申请这所学校,为的是打好前期的基础,学校便批准了他的申请。

进入南洋公学后,蒋梦麟开始了不一样的生活。这里以教授西洋学科为主,虽然仍有一些传统的课程,却也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会背诵,应付考试而设的。学校的活动很丰富,除了学习,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休息,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里提倡综合教育,注重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们不但学习要好,身体也要好。学校鼓励学生们多运动,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足球场,足球场的草坪有专人打理,学生们随时都可以上去踢足球,锻炼身体。

除了足球,学校也提倡学生们打棒球,这些都是标准的西式运动,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这些体育项目,并且将它们当成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中国的孩子们虽然小时候没有接触过这些运动项目,但是由于这些运动都比较有趣,他们也就渐渐地接受并习惯了。

蒋梦麟小时候虽然顽皮,却不太擅长运动,而且体质一向比较弱。进入学校后,他意识到身体健康对学业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于是他开始加强锻炼,并给自己制订了一套专门的计划。

由于身体较弱,不适合强度太大的运动,于是蒋梦麟选择了体操以及哑铃这类强度稍轻的运动。此外,他还严格遵守制定的作息时间,每天早起后半小时和睡觉前的一刻钟都准时练习哑铃。他就这样坚持了三年,三年里,他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变得越来越好,不但极少生病,而且心情愉悦。

至于学业方面,蒋梦麟自然更不会松懈,毕竟这是他自己选择的学校,而且他的心中还有明确的目标。

在家塾中学习的日子里,先生曾告诉他们,背诵儒家经典为的是让他们成长之后能够明事理,懂道德,即使他们在背的时候不明白那些字句的含义,等他们长大之后,便一定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道德规范。蒋梦麟每当想起那时的事,总能一并想起先生向他们传达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所流露出的一本正经的样子。

南洋公学不强行要求学生们背诵文言古句,但是同样要求学生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于是蒋梦麟自发地对古代哲学家和国外名人们的事迹进行了学习,并且将他们值得借鉴的经历和有用的言行都摘抄下来,不时温习,勉励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蒋梦麟渐渐开始对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开始学会透过道德的表象去研究道德的根本。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表象和内在,表象只是浮华,内在才是根本。对于一名成年人来说,这样简单的道理很容易明白,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本就是复杂的,不要说看到的许多事情,就连自己做的许多事情在表象和内在之间也有极大的不同。当然,也有一些人是不明白的,这些人分不清表象与内在之间的关系,也分不清两者之间的界线,于是活得越来越糊涂。

道德的根本在于一个人的内心,而不在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通过阅读大量的名人传记,蒋梦麟了解到不同的道德理念会导致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事。他将中西方哲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进行对比,并找到了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一开始努力理解,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加以判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蒋梦麟的理解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判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些都对他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如何将道德观念中不重要的和负面的东西剔除,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养成了将中西方的东西进行对比的习惯。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最适合的成长方式和学习方式,或许对于蒋梦麟而言,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感到非常舒心,没有了强制性的要求,他对学习的兴趣反而更浓,学得也非常好。在一次考试中,他竟然同时在新旧两类学科考试中名列前茅,不但获得了荣誉奖,还得到了校长的召见。

蒋梦麟喜欢这里西洋风格的建筑,也喜欢这里的学习氛围。没有了束缚,他的思维越来越开阔,头脑越来越灵活,令他感到轻松得如同“脱下一身紧绷绷的衫裤”一般,他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但他也没有放任自己一直这样下去。他清楚地明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要和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他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

在蒋梦麟的不懈努力下,他的英文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已经能够读懂许多原版的英文著作,唯一的遗憾是,这所学校并不注重学生的口语,也没有专门教学生发音的课程,所以直到毕业,蒋梦麟的英语口语还是不太好。

除了学校正规的课程,蒋梦麟还参加了一些学习性质的课外活动,他喜欢参加学生们的讨论,与他们一起谈学问,谈时事。福州路上的一家茶馆成了学生们课余时间最常去的地方,每逢学校不上课的时候,那里都会聚集许多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们。学生彼此之间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可无论认识与否,一旦聊起来,马上就没有了陌生感。

1908年夏,浙江省开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蒋梦麟也实现了他出国留学的梦想。

在当时,走出国门,前往西方留学是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一些人为的是镀金,一些人为的是好玩,一些人为的是利益。蒋梦麟清楚地知道自己留学的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不但要镀金,还要学会炼金,这样他才能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

5.挥剪去陋俗

热血青年,抱负满怀。拿着父亲给的资金,蒋梦麟先去办理了各种证明和护照等手续,因为只有办好这些手续,他才可以去美国的领事馆办理签证。等到他买好了去旧金山的头等船票,又着手置办了些必备用品和衣物后,他将余下的钱全部兑换成了美钞。

在当时,像蒋梦麟这样的留学生有不少,所以签证办得很顺利。按照规定,蒋梦麟需要和其他同期留学生一起,搭乘一艘固定的邮船前往旧金山。在上船之前,蒋梦麟走进一家理发店,请理发师将他脑后的辫子剪去。

在1908年,剪辫运动还没有在全国开展起来。在这之前,由于留辫子不适合新军的制服,更不方便新军作战,清政府特许新军的士兵可以剪去发辫,没想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甚至部分朝廷官员都剪去了辫子。清政府担心如此下去会影响政府威严,便下达了除军人和留洋学生外不许剪辫的命令。

蒋梦麟虽然明白辫子不过是腐朽文化给人们强加的沉重包袱,此外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当理发师抓住他的辫子准备下剪时,他的脑中还是突然浮现出犯人在被斩首前,刽子手抓起犯人辫子的画面。恍惚间,他以为自己也上了断头台,顿时毛骨悚然,吓出了一身冷汗。随着剪刀“咔嚓”两声,他感觉脖子上轻了不少,好像脑袋也不在了一样。

睁开眼,接过理发师递来的已经包好的发辫,蒋梦麟上了船。船缓缓开动后,他走上甲板,手一挥,那团象征中国落后保守的辫子就沉入了茫茫的大海里,他的心也突然间轻松了许多。

一年前,蒋梦麟曾在一位党兄的邀请下去过日本,虽然当时也乘坐过类似的轮船,但那艘轮船无论体积还是豪华程度都不及这艘邮船。最令蒋梦麟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邮船里竟然有人跳舞,并且是那种一男一女相依而跳的舞。这样的舞蹈让受惯了传统教育的蒋梦麟感到不自在,但是随着看到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也渐渐习惯了。

蒋梦麟打算就读的学校是加州大学,距离旧金山还有一段路程。他联系上了加大中国同学会的主席,在主席的带领下到达了目的地,并租到了满意的房子。房东太太很慈祥,几句简单而贴心的嘱咐让蒋梦麟心生温暖。同时,他也谨记房东太太告诉他的一些注意事项,尽量避免给她添麻烦。

蒋梦麟初到美国之后遇到了许多交流方面的障碍。阅读上的障碍比较容易解决,他请了一位同校的同学为他补习英文,并订阅了《旧金山纪事报》和《展望》周刊作为自己的阅读材料。平日里,他随身带着一本《韦氏大学字典》,及时查阅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在他的努力下,仅仅过了四个月,他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听说上的障碍则难以解决得多,这主要因为蒋梦麟在国内时从来没有专门受过这两方面的训练。所幸的是,教授们的发音都很清楚,语速也比较慢,让他有时间去思考和判断,从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而一到了生活中,他便很难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了。于是,蒋梦麟很少说话,不敢贸然与当地人接触,上课时也极少回答问题,偶尔被点到名字,只要他红着脸低下头,教授也就不再追问了。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到了除夕。美国人不过除夕,对于他们而言,圣诞节才是最重要的日子。可蒋梦麟是中国人,相比于圣诞节,他更在意除夕的意义,所以他独自过了圣诞节,却找了一些中国同学与他一起过除夕。除夕夜里,他们一起去了唐人街,见到了许多中国人,也找到了些许“年味”。这群远在异国他乡的学子们,此时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是乡情。

新年之后,距离加大开学的时间也不远了。蒋梦麟以南洋公学的学分申请入学,在选择专业时,他考虑再三,最后选择了农科。自小在乡村长大的蒋梦麟天真地以为,改进农业能够让大多数中国人过上好日子,也对自己身体有益,可谓不错的选择。

蒋梦麟自小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感兴趣,念家塾时,他便会用课余时间观察一些昆虫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如今读了农科,接触到植物学和动物学,并能够用显微镜观察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蒋梦麟感到很欣喜,也很满足。

一天,蒋梦麟在前往农场的途中遇到一群外国的小孩子,他们都背着书包,看样子正要去上学。突然,他的头脑中浮现出一个问题,自己整日都在学习如何培育动物和植物,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培育人才呢?

为了想清楚这个问题,最后,蒋梦麟没有去农场,而是去了附近的一个小山头。他坐在那里,凝视着眼前的美景,脑子里却不断回想起中国历史上的点滴。他也想起在这之前,曾有人劝他学习社会科学时说过的一番话。那人说,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真正需要解决的不是农业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只要将眼光放开,先将社会问题解决,农业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

正午的阳光照在蒋梦麟的身上,很暖,他仿佛突然间开了窍,一跃而起,跑下山坡,径直找到加州大学注册组的苏顿先生,提出转专业的申请。苏顿先生听到蒋梦麟的申请要求,担心他只是一时冲动,于是问了他许多问题,最后,苏顿先生被蒋梦麟说服了,同意为他转专业,于是,蒋梦麟从一名农学院的学生变成了一名社会学院的学生。

转换专业之后,蒋梦麟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大学生涯步入了正轨。对逻辑学的学习让他的头脑变得更加有逻辑性,思考变得更有条理,即使在生活中,他也会不自觉地多想“为什么”以及判断推测“是否合理”,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最后得出一个新的推论。这样的过程不仅让他感到有趣,更让他感到受益匪浅。

对伦理学的学习则让蒋梦麟明白了行为规律并不等于道德原则。他想起在国内被灌输的一些观念和人们的一些旧习,每个人都要强调其重要性,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只知道人言可畏,自己若是不遵守,就会遭到其他人的谴责甚至唾弃。而当他深入研究这些观念和旧习时,也发现这些“真理”不过是掩人耳目的空壳。

伦理课的教授有着新锐的思想,他鼓励学生们怀疑、质疑、挑剔现有的道德原则,这与蒋梦麟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在国内,先生们只会要求学生一板一眼地学,规规矩矩地做,谁也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在伦理课的课堂上,学生们却可以热烈自由讨论,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教授还会称赞他们。

将中西两种不同知识进行对比是蒋梦麟在南洋公学研究中外道德时养成的习惯。这种习惯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西方思想和知识,更好地吸取其中的精髓,并在头脑中进行消化和吸收,最终转换为属于他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当他发现自己的进步后,他也有了更多的信心,学习的劲头也更足。

不知不觉中,蒋梦麟爱上了各种史学和文学,爱上了哲学和政治学,也爱上了艺术。他喜欢坐在屋子里静静阅读各种英文原著,也喜欢走到外面感受大自然的风和阳光。他喜欢在教室中听同学热烈的讨论,也喜欢去露天剧场看各种戏剧演出,听名人的演讲。

丰富的课堂生活和课余生活让蒋梦麟过得格外充实,语言上的障碍似乎渐渐消失了,虽然他仍然无法清晰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无法流利地与身边那些美国人交流,但这些都不再对他有任何威胁。他有他的思想,有他的意志,他已经能够像所有学生一样,自由地学习,自由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