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厚葬惹的祸
盗墓狂潮的到来
是什么让他们甘冒法律制裁的危险,忍受道德舆论的谴责,抵制内心深处的恐惧,在寂静的夜晚,将盗窃的斧凿伸向阴森的古墓?为什么人类灵魂永恒的栖息之所会吸引后世千百年无数盗墓者竞相盗掘?让我们重现古墓真貌,揭开古墓被盗之谜。
吸引盗墓者的“封树”
正如现实社会中人们占有财富的差异,在死后的世界——墓葬中也有着明显的等级贫富分化。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往往绵延数千米,封土耸立如同山峦。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墓葬多为土坑墓,墓室周围有长的斜坡形墓道,墓道的数量便是墓葬等级的象征。等级最高的墓葬有四条墓道。这种有墓道的墓葬主人一般都是贵族,墓葬规模都很大。
春秋晚期,墓葬的顶部开始出现封树。顾名思义,“封树”就是在墓葬顶堆积封土和种植树木。但是,并不是所有墓葬都可以封树,只有那些等级高、规模大的墓葬才有封树。唐代孔颖达在为《礼记》作疏时提到“庶人既卑小,不须显异,不积土为封,不标墓以树”,由此可见,凡是封树的墓葬都是贵族墓葬。
秦汉时期的墓葬与前代相比更加奢华。从战国时开始,诸侯陵墓的周围都要修建陵园。汉高祖刘邦与其妻吕后的陵园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四面夯筑围墙,陪葬冢70余个,陪葬坑11个,功臣旧部陪侍于地下,宛如一个冥界的大汉王朝。汉武帝茂陵是汉代诸陵中规模最大的,仅陵墓的坟丘便如一座小山,它的底部东西长229米,南北宽414米,至今存高46.5米。虽然现在还未精确探知茂陵陵邑的确切范围,但就其周边数百米仍有陪葬墓的情况来看,茂陵的规模应大于高祖长陵。这样气势恢宏的陵墓自然令人望而生畏,可这也无疑是“露富于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的形制趋于同化,高等级墓葬摒弃了前代复杂的结构,即便是帝陵也只有一条长斜坡墓道连接着墓室和地面世界。但是在地表,墓葬的上方仍旧耸立着高大的封土堆,还有封土两旁栩栩如生、体现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石像生。
唐代之后的墓葬形制进一步简化。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只有唐代的帝陵为三个墓室,多数为单室墓,少数高等级墓葬为双室墓。墓葬形制的简化并不代表墓葬规格的降低,恰恰相反,随着儒家礼法的逐步发展和神化,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也逐渐完善,愈发繁缛。
走过宋元,至今我们仍能目睹明清两代帝陵的风采,暮雨夕阳之后,徜徉在明清两代帝王陵园,每个人都会不禁感慨它们的凝重与威仪。
稀世奇珍百宝箱:棺椁
棺椁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棺,就是盛殓墓主人的贴身葬具,椁是套在棺外的可以放置随葬品的葬具。一般来说,每座单人墓,棺只能有一具,椁却可以有很多重。从材质方面来看,早期棺椁多数为木质,稍晚时石质的葬具也很流行。
作为丧葬制度的重要环节,棺椁的数量与礼制紧密相连,中国古代对棺椁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不按规定下葬棺椁,就是僭越。春秋时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去世,颜回家贫,无钱制作木椁,因此颜回的父亲请求用孔子的车板来为颜回做木椁,遭到孔子的断然拒绝。因为以颜回的身份,不应该用木椁盛殓。
那么,礼制规定的棺椁制度是怎样的呢?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天子之棺四重”,汉代郑玄在《注》中认为“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作为士,颜回的确不该使用椁。
金缕玉衣
这件金缕玉衣为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殓服。西汉时,皇帝、诸侯王等为了追求死后的不朽和永生,将能够完全包裹尸体的玉衣作为殓服。
到了汉代,一种独特的葬具产生并发展起来,这就是“黄肠题凑”。“黄肠题凑”在汉代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葬具,苏林为《汉书》作注解释“黄肠题凑”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北京大葆台汉墓惊现文献中记载的“黄肠题凑”——墓葬后室外侧的两圈回廊之间,发现一道由长约90厘米,截面宽、高都为10厘米的木枋紧密堆垒而成的木墙。经测定,木枋由黄心柏木做成,恰恰符合文献中关于“黄肠题凑”的记载。
汉代之后的魏晋隋唐,乃至后来的宋元明时代,一种仿实物的石质葬具逐渐流行起来。这种石质葬具可以是容身的棺,也可以是棺外的椁。
这些或代表礼仪制度,或反映现实生活的葬具中曾经装满了珍贵的随葬品,它们就像百宝箱一样装载着墓主人生前和死后的财富。
特殊的随葬品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便有了残忍的殉葬制度。商周是殉葬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墓葬中有无殉人、殉牲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之一。西周时期的墓葬,一般一墓殉人一个到四个,个别的墓有较多殉人,而著名的河南安阳侯家庄M1001则有殉人164人之多!这些殉人有的有自己的棺椁和随葬品,有的则被砍掉头颅合放在一起,这说明同一座墓中的殉人身份亦有不同。
殉葬的另一种形式是以动物陪葬。商周时期殉牲的常见形式便是车马坑,大型墓葬周围都有与之相应的车马坑,这些车马坑少者一车二马,多者可达十多辆车和数十匹马。另外,还有以珍禽异兽随葬的,例如考古者在秦始皇陵中发现了17个珍禽异兽陪葬坑,经鉴定,坑中出土的兽骨为狗、鹿科动物和飞禽等,这些都应该是秦始皇生前所喜爱的动物,在秦始皇死后与之同埋地下。
殉葬这种残忍的制度,在走过商周的辉煌鼎盛之后,便逐渐销声匿迹。至汉代,殉葬制度彻底绝迹。
盗墓者的终极目标
古代大墓多数被盗,如著名的殷墟大墓中只有妇好墓完好无损。妇好墓规模并不算大,墓口面积不过20平方米,而且远离王陵区,便是这样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墓,竟然出土了铜器190件,包括玉器、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海贝等在内的装饰品420件,另有玉戈、玉人等精美随葬品,成就了殷墟考古史上一项足以彪炳史册的重大发现。
先秦时代的高等级墓葬都要随葬青铜礼器,这不仅仅是财富的标志,更是等级礼法的规定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这种限定列鼎数目的制度便是为了“辨等列、明尊卑”。在古代,青铜器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先秦的人们将这最重要的财富毫不吝惜地留给了长眠地下的人。
汉代以后,随葬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并日渐世俗化,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必需品和贵重物品成了随葬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中出土了大量做工精巧、质地贵重的随葬品,如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夫妇随身而葬的金缕玉衣。其中墓主人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共使用玉片2498片,而联结玉片所使用的金丝共重1100克左右,刘胜妻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使用了2160片玉片以及重约700克的黄金,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盛唐的繁荣景象,后人们仅凭想象便已心驰神往。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中不仅有精美的陶瓷器和做工精巧的丝织锦绣,甚至还有价值昂贵的金银器,尽显盛世气象。
明定陵是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寝,也是唯一一座经科学发掘的帝陵。开启陵墓之门,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宝物尽收眼底:琳琅满目的珠宝、巧夺天工的手工制品,还有那件价值连城、重逾800克的翼善金冠,洋洋大观,尽显帝王豪奢。
随葬丰厚的物品,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传统,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厚葬之风。如北方的契丹民族,在其规模不大的墓葬中,往往会出现数以百计的贵重金属饰品和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瓷器。因为,作为马背民族的契丹人,他们生活的游动性很强,因此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凝重厚实的礼器,也不是精巧易碎的瓷器,而是随身佩戴的装饰品。因此,契丹人将最贵重的金、银打造成美轮美奂的装饰品,当装饰品的主人死去后,这些装饰品自然也陪同他们长眠地下。
厚葬之风的根源
早在遥远的商代,人们便已有了灵魂不灭的观念,魂来自天,魄来自地,人死后,魂魄重新归于天地,庇护后人,因此活着的人对魂魄有一种崇拜意识,人们用祭祀和厚葬的方式表达这种崇拜。于是,厚葬产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制逐步建立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儒家思想的普及,更是将“怪力乱神”的说法斥为谬说。但是与此同时,另一种特定的社会规制主导了丧葬文化,这就是礼制。《中庸》中提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也就是说,对待死者要像他活着时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孝道。所以人们才用丰厚的财富陪葬死去的亲人。在礼制社会,丧葬的等级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比如随葬棺椁的重数、随葬礼器的数量等,僭越不得,却也马虎不得,因此,那些奢华的大型墓葬是礼制之下不得不奢侈的产物。
当然,后世的人们往往利用这种礼仪制度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攀比现象,这也是厚葬得以持续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厚葬的恶果
高大的封土、广阔的陵邑、丰富的随葬品,这些无不吸引着盗墓者。自古以来,盗墓者最主要的盗墓动机就是攫取随葬品。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无数盗墓者甘冒法律制裁的危险,铤而走险,发掘古墓。
先秦文献《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六国亡国后,大墓无不被掘,这说明盗墓行为在先秦时期便已十分普遍。著名的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先秦墓,从1976年开始,陕西的考古工作者便对这座宏大的诸侯墓葬进行发掘,历时整整10年,才完成整个墓葬的发掘工作。然而,当考古工作者抹去墓中最后一丝尘埃时,却发现这座大墓几乎被盗一空!
秦公一号大墓开挖后留下的巨型探方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已发掘的先秦时代最大的土圹木椁墓,是天子等级的墓葬,墓主人为秦景公(前577~前537)。
自古以来,凡是大型墓葬,皆难逃被盗的厄运。虽然有些墓葬被掘,墓主人尸体暴野是因为政治报复或是人们掘墓取材,但最主要原因还是墓中价值不菲的随葬品吸引了那些被利益所诱惑的盗墓者,使得他们泯灭良知,甘冒大不韪地走上了见不得人的盗窃之路。
盗洞最多的墓
目前考古发现的盗洞最多的墓是位于陕西省凤翔县的秦公一号大墓。秦公陵园位于雍水之畔,距战国时期秦国都城雍城遗址6000米。秦公一号大墓是秦公陵园中发掘的规模最大的墓葬,平面呈“中”字形,全长300米,其中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24.5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规模之大,竟然超过殷墟的商代王陵。墓中殉人人骨有184具,使用了最高规格的葬具——“黄肠题凑”,考古学家发掘这座大墓竟然用了整整10年时间。这座大墓曾多次被盗,盗洞之多竟有200多个,从战国时期开始便有盗墓者陆陆续续“光顾”这座大型墓葬。墓中珍贵随葬品尽皆被盗,使这座可用壮观来形容的墓葬几近一空。望着墓中残破的棺椁、零散的骸骨以及那些零落泥中的绢麻衣料,就连考古工作者也不禁感叹盗墓者的猖獗和可怕。即便如此,考古学家还是从墓中清理出3000多件盗墓者没能偷走的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