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秘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盗亦有道

坟包突起人世间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里是芸芸众生的埋身之所,他们中有富商巨贾,也有帝王将相。这里镌刻着人们或丰功伟绩或默默无闻的一生。这里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埋藏着人间最贵重的金玉珠宝、奇珍古玩。这里是死者的长眠之所,也是盗墓者的舞台。这里埋藏了无数人生前的故事,也讲述了无数盗墓者的传奇。这就是古代人类文明重要的载体——墓葬。

葬者,藏也

墓葬是人类灵魂观念的反映和物化表现,所谓“葬者,藏也”,说明墓葬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是人类对灵魂鬼神的敬畏和不忍同伴暴尸于野的心情折射。在中国,墓葬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距今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时代。那时的人们将死去的同伴埋藏在洞中,并在尸体周围洒上赤铁矿粉,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墓葬,而那赤铁矿粉,则是人类最早、最朴素的随葬品。

随着文明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剩余劳动产品的产生、贫富差距的出现,使得墓葬面貌产生多样的变化。

夏商周三代的墓葬多为土坑墓,随葬品也是死者生前使用的礼器、玩物。一些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中常常会随葬青铜礼器、玉器等随葬品。除了精美的随葬品外,大型墓葬中往往还有殉人和殉牲,有的墓中殉人多达百余人。当文明的曙光照耀人类大地,物质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着。这个时期的墓葬也表现出了文明的凝重与悠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的“封树”制度逐渐形成并完善。所谓“封”,便是以土堆积成封丘,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坟包。所谓“树”,即是在封丘周围植树,以固疆界。封树的形成无疑为墓葬增添了许多庄重的色彩,它明确指明了墓葬的位置、等级,甚至还有其中随葬品的多少和价值,当然,这无形中便给盗墓者传递了信息。

到了秦汉时期,除了土坑墓外,石室墓和砖室墓逐渐流行起来,墓葬的形制也趋于多样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墓葬的随葬品却日渐统一,形成一种固定的随葬模式。秦汉时期是随葬俑的完善时期,闻名于世的秦始皇兵马俑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到了汉代,随葬俑中增添了很多日常生活元素,这些陶器俑类形成固定的组合,如仓、灶、井等,这些特殊的俑被称为模型明器。俑一般为陶质,虽然其精美程度堪比艺术品,但俑本身并不具备多少经济价值。不过,这并不代表秦汉墓葬一扫前代丧葬的奢侈之风,通过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秦汉墓葬中那些珍贵的玉衣、精致的饰品仍然映射着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思想。

汉代之后,墓葬的形制逐渐统一,规模较高的墓葬一般都有长长的斜坡,斜坡的两侧以及墓室的内壁都绘有色彩缤纷的壁画,如磁县湾漳墓、高润墓、太原娄睿墓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壁画墓。壁画的出现,是墓葬中模仿人间生活的进一步简化。但是,墓葬中的随葬品却未因墓葬形制的简化而有所减少。魏晋时期的大型墓中除了贵重的金属器,还有代表当时手工业巅峰之作的瓷器。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是唐代,繁荣鼎盛、歌舞升平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这种为盛世所缔造的奢华同样影响了墓葬。一方面,隋唐时期墓葬的形制进一步简化,一般只有一个墓室,只有高等级的贵族墓葬才有两到三个墓室;另一方面,这些形制简化的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和贵重程度却都很惊人。隋代李静训墓的墓主人只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随葬品中却有大量奇珍异宝,其中不乏价值连城者。这种厚葬之风到了唐代愈演愈烈,极尽穷奢极欲之能事。

舞破巅峰始下来,经过奢华至极的唐代,中国墓葬开始了简化的进程,宋元明清各代的墓葬已然不再像当年珍宝满藏,渐渐地,墓葬成了铜钱和日常用具的世界。

中国墓葬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墓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的灵魂观。那些丰富的随葬品则传递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信息。

巍峨雄浑的帝王陵墓

墓葬中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的当然首推帝王陵墓。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陵、唐代关中十八陵、明十三陵、清东西陵……这些陵墓不仅仅是古代帝王的埋骨之所,更是中国古代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秦始皇陵占地200余万平方米,号称千古第一陵,历经2000余年风雨,至今封土犹存;汉武帝茂陵封丘耸立、松柏葱郁,一代雄主汉武帝用天下税赋的三分之一修建陵寝并收罗天下奇珍异宝,缔造了茂陵这座盛世丰碑;盛唐帝陵乾陵连绵数千米,两旁石刻林立,封土宛然山峦;明定陵耗资百万,其内珍宝堆积,令人叹为观止……

古代帝王中许多人在生前便开始修建宏伟壮丽的陵寝以显示帝王的威仪。这些帝王陵墓自古以来就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当然,也难免盗墓者的觊觎。

墓葬选址的风水依据

这些装载着死者尸体和当时物质文化精品的墓葬究竟埋藏何处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讲究风水和堪舆,寻常百姓无论购置房产、装修房屋,都要依风水而定,墓葬是人死后永恒的归宿,因此人们对墓葬地址的选择更加谨慎,务求符合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最早起源于战国晚期,经历代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说,并在中国古代广泛流传。

“葬山之法,若呼谷中”,中国传统风水学说认为,山势起伏中的平地最适合建造墓葬,因此,一般等级较高的墓葬都选择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如著名的满城汉墓、龟山汉墓、大葆台汉墓、雷台汉墓,以及唐代的关中十八陵等,都是依山造陵。

帝陵陵址的选择更是关乎国运,所依的山势、流水的方向都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和子孙后代的命运,因此,帝陵的选择往往要经大臣们的讨论和堪舆学家的理论证明才能正式确定。如西汉十一座帝王的陵墓都将陵址选在渭河北岸地势平坦的咸阳原上,这与汉代的火德相呼应;唐代关中十八陵则都是依山建造,则是对应了堪舆学说中土深水厚、贵若千乘的说法。

在历代王陵中,宋代帝陵陵址的选择是个特例。按照堪舆学说,宋代皇帝姓赵,五音归角,只有将陵墓建在高山高水之处才能荫蔽子孙,因此宋陵与历代帝陵截然相反,是背水面山而建。

黄土 终难幸免

也许就是从随葬品进入墓葬的那一天开始,被盗的厄运便伴随着墓葬的始终,一般稍为富庶的人家墓葬都会遭到盗墓者不止一次的盗掘,更遑论掩埋着稀世珍宝的帝王陵墓。唐代关中十八陵除乾陵外,其余无一幸免;曾轰动一时的老山汉墓,墓门开启后仅余墓主人和盗墓者两具骸骨,讲述着这座墓葬女主人当年的绝代风华和盗墓者最终难逃一死的悲惨命运。

随着考古学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学者们开始对古代墓葬进行科学发掘。但是考古发掘往往慢于盗墓进程,考古工作者似乎总是跟随着盗墓者的步伐,望其项背,却又总是落后一步,如震惊考古界的战国时代虢国国君墓的发现竟是由一件惊天盗墓案引发。

千年历史风云尘埃落定,正是先人们创造的发达的物质文明和“事死如事生”的丰厚随葬品为这些古代陵墓渲染了神秘色彩,吸引了千百年来无数盗墓者铤而走险、趋之若鹜。

老鼠山遗址

这是一处位于浙江温州老鼠山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大型岗丘型聚落遗址,考古人员在这里清理出了35座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