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秘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盗墓中的异样见闻

奇特的葬法与葬式

盗墓者打开沉睡千年的古墓,走近那具被他惊扰的骸骨时,他所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具安详的尸体,抑或扭曲的枯骨?是不是所有人死后都会躺在棺椁中被静静地埋葬?墓葬只有葬之于地下一种方式吗?让我们直击盗墓者的见闻,重现那些奇特的葬法与葬式。

千奇百怪的葬法

所谓葬法,就是人死后下葬的方法。最常见的葬法自然是土葬,除了土葬外,古代还有许多其他千奇百怪的葬法,如火葬、水葬、树葬、悬棺葬、瓮棺葬等。

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死后,其弟子将他的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分成若干份,分藏于各地,称为“舍利”,收藏舍利之处往往要修建佛塔,也就是舍利塔。的确,火葬是佛教兴起后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的一种葬法。但是,中国古代火葬的产生却并非源于佛教。

早在商代,一些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便已有了火葬的习俗,而火葬真正发展流行是在北方的契丹、女真等民族。契丹流行火葬,人死后三年而焚烧骸骨。之后发展强大的女真族继承了契丹火葬的习俗,佛教传入北方后,女真族中火葬的现象进一步普及。随着契丹、女真民族相继建立政权,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北方的汉人也开始了火葬,并且这种习俗很快传播到了南方地区,云南、四川、福建等省都发现了宋代火葬墓。到了清代,作为满清旧习的火葬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仅是普通百姓,就连官宦贵胄死后也都采取火葬的葬法。火葬这项古老的习俗随着满清的入关在全国各地风行一时。

然而,火葬这种葬法毕竟与儒家礼法相悖,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止火葬,认为这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然而,作为一种葬法,火葬流程简单,不必奢侈浪费,因此一直流行,屡禁不止。

所谓水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放置在特殊的葬具中,将之投入江河湖海。在世界范围内,水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有些地区的习俗是将尸体放置在船上,任其在江海上漂流,所至之处便是死者永恒的归宿;而有些地区则是将尸体盛放在特制的棺中,再将棺沉入水底。在中国,水葬只流行于西藏地区。人死后由亲友将之背到河边,将尸体投入湍急的河水中。

树葬,顾名思义,就是人死之后将尸体或悬挂在树上,或埋在树下的一种葬法。采用树葬的都是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最有名并见于文献记载的是契丹族的树葬。《北史·契丹传》记载:“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其具体做法是用丝、麻或金属丝等物缠绕尸体,然后将之悬挂在树杈上。后来,这种葬法演变为契丹贵族富有特色的一种葬具——金丝网络,蒙古敖汉旗发现的辽代陈国公主墓中,墓主人的尸体上罩着金丝网络,证实了树葬这种不可能在考古学上留下痕迹的葬法确实存在。

陈国公主金面具(左)与驸马金面具(右)

陈国公主墓为契丹陈国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两位墓主人所戴的金面具边缘有26个孔,以银丝与墓主人头部的银丝网络相连。公主身上的网络保存较好,但驸马的残损严重。

彝族树葬是将死者的尸体用帛缎缠裹起来,装在桶中,再放置在树洞中,这种桶有个贴切的名称叫作“鬼桶”。此外,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等也都采用树葬,其葬法与契丹族相似,即将放置尸体的木棺放在树上,任风吹日晒,两三年后,尸体自然腐烂,然后家属再收取骸骨,装到皮制葬具中,埋于地下。

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葬法,属于崖葬的一种。在陡峭的悬崖上钉入木桩,再将盛放尸体的棺木放在木桩上;也可以将棺木的一头直接放在悬崖上的崖穴中,另一头悬在崖穴之外,从下边仰望,仿佛悬在空中一般,故曰“悬棺葬”。这种葬法遍及川、黔、滇、湘、桂、粤、浙、赣、闽、皖等省,尤以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川滇交界处为多。目前所发现的悬棺葬的年代多为春秋到秦汉之间,一直到元明时期悬棺葬仍然存在。完成悬棺的安置是一项艰险的工程,究竟如何将上百千克的棺木吊放到高达数十米的悬崖绝壁上?即使使用现代科技也很难做到,数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完成这项匪夷所思的工程的呢?学者们提出了绞车、滑轮等不同的猜想,但学术界至今仍未能达成共识。

瓮棺葬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葬法。在中国,使用瓮棺安葬的多是夭折的儿童。具体葬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将儿童尸体放在完整的大瓮中,再把瓮埋在地下;一是将陶瓮打破,用瓮的碎片覆盖在儿童尸体上,再将之掩埋。瓮棺葬主要流行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广大地区。这种仅仅属于儿童的瓮棺葬一般没有随葬品,但是在今天的朝鲜半岛有一种特殊的瓮棺葬,其豪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中原的贵族大墓。瓮棺葬所用的葬具瓮高达数米,装着丰富的随葬品。

在这些千奇百怪的葬法中,土葬是最常见、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当然,也是成就了无数盗墓者的一种葬法。

匪夷所思的葬式

葬式是指人死后埋葬时的姿势,通常所指的葬式都是针对土葬墓而言。中国古代常见的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侧身葬、屈肢葬等。

仰身直肢葬是最常见的葬式,就是将死者头脸向上,双腿伸直,两臂放在身体两侧,放置在棺内或直接放在墓坑中。这种葬式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到近代,无论中原地区还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大凡土葬,多是这种形式。

侧身葬,便是墓主人的尸体侧身放置在葬具内安葬的葬式。目前,采用侧身葬安葬的墓发现的并不多,应当是个别地区特有的葬俗。

屈肢葬是指将墓主人的下肢弯曲后进行下葬。在目前考古发现中,先秦时代很多地区都使用这种葬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中地区的秦文化。春秋战国时代,使用屈肢葬是秦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关中地区发现的1000余座中小型秦墓皆是使用屈肢葬,而且死者下肢卷曲严重,股骨与胫骨之间暗道夹角小于40°,很显然,下葬时墓主人的股骨和胫骨是完全贴合的。

在今天人们的眼中,这些葬式匪夷所思,但它们却代表了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不间断的传承和永恒的象征。

二次葬和割体葬

墓葬文化中还有两种特别现象——二次葬和割体葬。

二次葬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人死后经过第一次安葬后将尸体取出,再进行第二次安葬。二次葬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迁葬和特殊的葬俗。前文介绍的契丹族的树葬便是二次葬中的一种,将尸体悬挂在树上,三年后收而葬之。

由于掘坟殓骨,一般情况下二次葬的尸体不像一次葬那样保持着人生前的形态,而是骨骼杂乱地堆放在一起。人骨尚且如此,则更遑论随葬品,因此,在二次葬的墓葬中很难发现珍贵的随葬品,而那些富有“经验”的盗墓者也不会去“光顾”二次葬的墓葬。

割体葬是一种在今天看来残忍且难以令人接受的葬俗。在史前墓葬中,经常发现一些人骨部分缺失的现象。而在另外一些地方,如随葬陶罐中常常能发现人的手指、脚趾,甚至肢骨。这种特殊的葬仪被称作“割体葬”。

关于割体葬产生的原因,学术界看法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割体葬的墓主人应该是祭祀的牺牲,其身体被割掉的部分即为祭祀之用。民族学家们通过对民族学材料的对比研究,认为割体葬中发现的部分身体骨骼并不属于墓主人,而是来自墓主人的亲人。其亲人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将身体的一部分割下来随葬,以此表达哀思之情。

古代先人们拥有难以想象的智慧,创造了难以想象的文明,也有着难以想象的葬俗。当考古工作者开启尘封千年的墓葬时,我们惊诧于这些奇异的葬俗。不知盗墓者在深夜目睹这奇怪的一幕幕时,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