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细品慢读道德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欲齐家者,必先修其身——做人的智慧(2)

不料同事不仅没领他的情,反倒认为他简直得意忘形,太“招摇”了,甚至越发不平衡起来,认为理查原本就是个“草包”,原来就是凭着这些“卑劣”手段爬上去的。理查最终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痛定思痛之后,他决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仅以平常心淡然面对平常事,一切竟然又应付自如了。

理查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和同事们保持合适距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受同事欢迎的人。不论职位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范围和责任。所以在权力上,聪明的人都不喧宾夺主,但也永远不会说:

“这不是我分内的事”之类的话,因为过分泾渭分明只会搞坏同事间的关系,而过分泾渭不分,也不利于同事圈这一特定范围。

所以,朋友之间,既要相识、相知又要做到亲密有间,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各有各的生活圈子,各有各的精彩故事,彼此不依赖又不生分。相处时谈笑风生,分开时互相惦记;心照不宣时会心一笑,观点相异时各自保留;相互之间既不远得让人感到陌生,也不近得不分彼此;不去打听探究对方的隐私,却又心甘情愿地为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友情、真正意义上的君子之交。

【感悟箴言】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同事之交,乃君子之交也。君子之交,理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恐怕就是提倡一种同事间的适距原则:“太近则昵,太远则疏。过于亲昵则遭忌,忌则谤生;过于疏远则遭议,议论多则是非生。”那么,还是淡如水的好啊!

5.做人要有同情心

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释义】

农田极其荒芜,仓库十分空虚,有的人却还穿锦绣、佩利剑,享受精美的食物,搜刮盈余的财物,对百姓毫无同情怜悯之心,这种人就叫做强盗头子。

【慢读细品】

老子把不知同情百姓疾苦的人骂作强盗;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讲的是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是爱的开始。托尔斯泰说,要是他有两件外套而别人没有,他就会不安。他们都强调了同情心的重要性。

每个生活在世间的人们,谁敢说自己一生都会顺利、不遇到一点困境?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管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磕磕碰碰,遇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困难,需要得到帮助,也许他身边人的一臂之力就可能使他渡过难关。

小时候听大人训斥孩子:“笑话人,不如人!”就是说对别人遇到的困难千万不能抱着旁观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如果你对别人遇到麻烦时抱着这种不友善的态度,将来你遇到的困难和不幸比他还要大。孟子还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讲一个人如果连同情心都没有,简直就不是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良宽容并富于同情心的民族,即便我们曾遭受身心的巨大痛苦和伤害,即便自己曾经承受巨大的屈辱,但对于无辜、对于弱者却充满仁爱,用我们的爱融化怨恨,用我们的爱展示出伟大的人性和宽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中国人收留了数万名逃难的犹太人,在自己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帮助;看看那些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丢弃的遗孤,也正是遭受日寇杀戮、蹂躏、对侵略者有着血海深仇的中国百姓,用他们那颗充满慈爱的心,节衣缩食地将这些日本遗孤抚养成人!这些都展示出了中华民族无比宽大的胸襟。

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一角的架子突然坍塌,脚手架、钢筋、水泥、红砖无情地倒向下面正在吃午饭的民工,烟尘四起的工地顿时传来伤者痛苦的呻吟。这一切都被路过的两辆旅游大客车上的人看在眼里。旅游车停在路口,从车里迅速下来20多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不顾旅途疲惫,马上开始有条不紊地抢救伤者。现场没有夸张的呼喊,没有感人的誓言,只有训练有素的双手和默契的配合。没有手术刀就用瓷碗碎片,没有纱布就用他们自己的换洗衬衣压住伤口。急救车赶来的时候,已经是60分钟以后的事情,一个匆匆赶来的外科医生肯定地说,这些老人至少保住了10个民工的生命。

记得前几年,广东一个餐馆的厨师在从蛇笼里捉蛇的时候,被一条毒蛇咬了,伤口蔓延得很快,生命危在旦夕,而当时医治这种蛇毒的特效药只有北京的某个大医院才有,但赶到当地机场却没有航班,在这紧要关头,餐馆老板为了挽救厨师的生命,毫不犹豫地花十万元包了一架飞机,火速赶到北京,由于治疗及时,厨师终于得救了,这件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在生活中,倘若遇到因失败受挫的人,请不要放弃他。如果对方是需要信心的人,那么就去帮助他总结教训多加劝慰;如果对方需要冷静,那么就递给他一杯水然后离开;如果他一个人支撑不住的时候,就挺起胸和他站在一起!

当你犯了错误、失败的时候,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劝慰,而非冷嘲热讽甚至落井下石。将心比心,如果你能体谅同事的处境,并且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你定会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感悟箴言】

同情心是人的美好品德之一,一个具有丰富同情心的人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比如你的同事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不论和你有没有关系,千万不要幸灾乐祸或冷眼旁观,你的冷漠会令他们极为寒心。

6.人应该学会宽容

心善渊。

——《道德经·第八章》

【释义】

心胸如水一样虚静深远。

【慢读细品】

老子认为,人应该宽容,让心胸如水一般虚静深远。包容一切,也能化解一切。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里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膨胀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里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堵死了。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里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让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茫茫人世间,我们难免与别人产生误会、摩擦。如果不注意,仇恨袋便会悄悄成长,最终会堵塞我们通往成功的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记着在自己的仇恨袋里装满宽容,那样我们就会少一分烦恼,多一分机遇。学会宽容,对于化解矛盾,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你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宽容大度被认为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品质。

有些人看到别人升迁了,就认为那是溜须拍马的结果;看到别人发财了,就认为是幸运,或者是违法犯纪所得……其实每个人的成就,都与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如果缺乏宽容之心,你就看不到这些,这样你将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而且也丧失了学习别人优点的机会。当然,确实有一些人靠着出风头、溜须拍马,吸引了上司的注意力,或者有些人靠着裙带关系成为红人,平时的工作都是你做的,但得到提拔的却是他们,得到高薪水的也是他们。这时你也一定要宽以待人,而不要嫉妒他们。因为任何一个公司真正需要的,都是像你这样的实干者。你拥有了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就是你的财富,它们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让你一步步攀上成功的顶峰。至于那些滥竽充数之徒,尽管一时春风得意,但总有一天会露出马脚。

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做起,宽容地看待别人,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当别人批评我们时,如果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审视自己。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的批评其实是一片好心。这样,我们就会觉得世界依旧温情脉脉。但如果我们以敌视的眼光看待别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狭窄,处处提防,最后终会因孤独而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龃龉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宽容待人,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为人所喜欢,受人尊重;反过来,别人也乐意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帮助,所以宽以待人的人更容易成功。

宽以待人,就是说做人要心胸宽广,忍耐性强,对别人宽厚、容忍。有位哲人曾说过:“谁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该在平时宽以待人。”一个平时宽厚的人,顺利的时候可以与之共同奋斗,困难的时候人们也会去帮助他。

罗尔先生就因宽容之心,颇富戏剧性地改变了人生的困境。罗尔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回到瑞典。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他会好几种语言,所以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但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却回信给罗尔说:“你对我公司的想像完全是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一点都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也不会雇用你,你连瑞典文字都写不好,你的信错误百出。”罗尔收到这封信时,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瑞典人居然敢说我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

于是,罗尔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可是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学过瑞典语,但它并非我的母语。也许犯了错,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才能做好工作。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表达得虽然糟糕,但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决定写一封信感谢他。”罗尔把写好的信揉掉,另外写了一封:“你不需要文书,还不厌其烦地回信给我,真是太好了。我对贵公司判断错误,实在很抱歉。我写那封信是因为我查询时,别人告诉我你是这一行的领袖。我不知道自己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觉得惭愧。我会进一步努力学好瑞典语,减少错误。我要谢谢你帮助我成长。”几天后,罗尔又收到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尔如约前往,并得到了一份工作。

要成就大事,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要有宽广的襟怀,宽容待人,对他人的一些非原则性的缺点和过失多一些宽容与忍让。

【感悟箴言】

宽容忍让不仅是爱心的体现,也是思想境界的升华。它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格力量,使我们获取友谊、赢得信任,可以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让我们牢记这句古语吧:“用争夺的方法,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宽容的方法,我们可能得到的比我们期望的更多。”

7.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释义】

能认识别人叫做机智,能认识自己才叫做高明。

【慢读细品】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老子非常重视人的智慧,并用两个字来表述它:一个是“智”,一个是“明”。

在老子看来,人生在世自然而然就有智慧,而且也必须有智慧。因为人既然来到世上,那就要生活;要生活就要与外界打交道,就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要适应外界的变化,利用外界的事物,那就要认识外界事物,把握外界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这就需要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生存,更不可以发展。

老子在对外部世界做了深刻的观察之后,又将目光折射回来,观察到了人自身。在他看来,人的智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另一部分则是对自己的认识。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在老子看来,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进了一步。战胜他人表明自己有力量,而战胜自己则表明自己很强大。

其一是因为,了解自己要比了解他人难。之所以说难,那是因为自己看不到自己,自己想不到自己;而要看到自己,想到自己要有更大的智慧,需要有以他人为鉴的能力。

这一点,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韩非子用具体事例做了说明。楚庄王只看到越国朝政混乱、兵力薄弱,而看不到自己国家朝政混乱和兵力薄弱,因此想去讨伐越国。楚庄王的谋臣韩非子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并且用眼睛只能看到外物而看不到自己为比喻,使他明白了自己的缺陷,停止了愚蠢的行动。韩非子通过这个事例说明了老子的“自知者明”,并且下结论说:达到有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其二是因为,了解自己以具有自我意识为前提,而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将会把人的智慧由个体自我意识引向类别自我意识。当人有了个体自我意识的时候,也就在人的头脑中树立起了一个自我标的,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目标;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就会在深入了解个体自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类别自我意识。

【感悟箴言】

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自己,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道出了一个千百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题。“认识你自己”还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告诫着人们应该有自知之明。老子认为“自知”、“自胜”比“知人”、“胜人”更重要,更难以做到。所以,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