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白香山诗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试平心论之,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词句间争难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此元、白较胜於韩、孟。世徒以轻俗訾之,此不知诗者也。元、白二人才力本相敌,然香山自归洛以後,益觉老无枝,称心而出,随笔抒写,并无求工见好之意,而风趣横生,一喷一醒,视少年时与微之各以才情工力竞胜者,更进一筹矣。故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
香山诗凡数次订辑,其《长庆集》经元微之编次者,分讽谕、、感伤三类。盖其少年欲有所济於天下,而托之讽谕,冀以流闻宫禁,裨益时政;、感伤,则随时写景、述怀、赠答之作,故次之。其自序谓“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讽谕者,兼济之义也;、感伤者,独善之义也”。大指如此。至後集则长庆以後,无复当世之志,惟以安分知足、玩景情为事,故不复分类,但分格诗、律诗二种,随年编次而已。今流传诸本,虽不免有前後错杂之处,然大概尚仍其旧。
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後一人而已。观其与微之书云:自长安至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道、孀妇、处女之口,往往有诵仆诗者。军使高霞寓,邀妓侑客,妓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他比哉!'由是增价。汉南主人宴客,诸妓见仆来,指曰:‘此《秦中吟》、《长恨歌》主耳'。微之序其集,亦曰:“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於缮写摹勒,卖於市。又云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辄能辨别之。’”是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全无集,而二诗已自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
中唐以後,诗人皆求工於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惟香山诗,则七律不甚动人,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惬,得一篇辄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盖香山主於用意,用意则属对排偶,转不能纵横如意;而出之以古诗,则惟意所之,辨才无碍。且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刘梦得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者,此古体所以独绝也。然近体中五言排律,或百韵,或数十韵,皆研炼精切,语工而词赡,气功而神完,虽千百言亦沛然有馀,无一懈笔。当时元、白唱和,雄视百代者正在此。後世卒无有能继之,此又不徒以古体见长也。大凡才人好名,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後可以传世。古来但有和诗,无和韵。唐人有和韵,尚无次韵;次韵实自元、白始。依次押韵,前後不差,此古所未有也。而且长篇累幅,多至百韵,少亦数十韵,争能斗巧,层出不穷,此又古所未有也。他人和韵,不过一二首,元、白则多至十六卷,凡一千馀篇,此又古所未有也。以此另成一格,推倒一世,自不能不传。盖元、白觑此一体,为历代所无,可从此出奇,自量才力,又为之而有馀,故一往一来,彼此角胜,遂以之擅场。
微之《上令狐相公书》,谓“同门生白居易,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千言,或五百言。小生自揣,不能有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盖欲以难相挑耳。”白与元书,亦谓“敌则气作,急则计生。以足下来章,惟求相困,故老仆报语,不觉太夸”。观此可以见二公才力之大矣。今两家次韵诗具在,五言排律,实属工力悉敌,不分胜负;惟古诗往往和不及唱。盖唱先有意而後词,和者或不能别有新意,则不免稍形支绌也。然二人创此体後,次韵者固习以为常,而篇幅之长且多,终莫有及之者,至今犹推独步也。又如联句一种,韩、孟多用古体,惟香山与裴度、李绛、李绅、杨嗣复、刘禹锡、王起、张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创体。按香山与微之唱和,有《元白唱和因继集》,与梦得有《刘白唱和集》。
在杭州时,崔元亮在湖州,微之在越州,有《三州唱和集》;在洛时,刘梦得在苏州,有《吴洛寄和集》。又与裴令公等游赏,有《洛中集》。五言排律,长篇亦莫有如香山之多者。《渭村退居一百韵》;谪江州有《东南行》一百韵;微之以《梦游春七十韵》见寄,广为一百韵报之;又《代书诗寄微之一百韵》;《赴忠州舟中示弟行简五十韵》;《和微之投简阳明洞五十韵》;《想东游五十韵》;《逢萧彻话长安旧游五十韵》;《叙德书情上宣歙崔中丞四十韵》;《新昌新居四十韵》;此外如三十、二十韵者,更不可胜计。此亦古来所未有也。
香山於古诗律诗中,又多创体,自成一格。如《洛阳有愚叟》五古内:“检点盘中饭,非精亦非粝。检点身上衣,无馀亦无阙。天时方得所,不寒又不热。体气正调和,不饥亦不渴。”《哭崔晦叔》五古内:“丘园共谁卜?山水共谁寻?风月共谁赏?诗篇共谁吟?花开共谁看?酒熟共谁斟!” 连用叠调,此一体也。《洛下春游》五排内:“府中三遇腊,洛下五逢春。春树花珠颗,春塘水曲尘。春姓无气力,春马有精神。”连用五“春”字,此一体也。和诗中有与原唱同意者,则曰和;与原唱异意者,则曰答。如和微之诗十七章内,有《和思归乐》、《答桐花》之类,此一体也。律诗内《偶作寄皇甫朗之》一首,本是五排,其中忽有数句云:“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下又云:“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排偶中忽杂单行,此又一体也。《酒库》五律云:“野鹤一辞笼,虚舟长任风。送愁还闹处,移老入中。身更求何事,天将富此翁。此翁何处富,酒库不曾空。”第七句忽单顶第六句说下。《雪夜小饮赠梦得》七律一首,下半首云:“久将时背称遗老,多被人呼作散仙。呼作散仙应有以,曾看东海变桑田。”亦以第七句单顶第六句说下,又一体也。《别淮南牛相公》五排一首,自首至尾,每一句说牛相,一句自说。自注云:“每对双关,分叙两意。”此又一体也。至如六句成七律一首,青莲集中已有之。香山最多,而其体又不一。如《忠州种桃杏》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前後单行,中间成对,此六句律正体也。《樱桃花下招客》云:“樱桃昨夜开如雪,鬓发今年白似霜。渐觉花前成老丑,何曾酒後更颠狂。谁能闻此来相劝,共泥春风醉一场。”此前四句作两联,末二句不对也。《苏州柳》云:“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飞絮拂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此前二句作对,後四句不对也。《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地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此通首不对,而亦编在六句律诗中,又一体也。七言律《赠皇甫朗之》一首:“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一岁中分春日少,百年通计老时多。多中更被愁牵引,少里兼遭病折磨。赖有销忧治闷药,君家醇酎我狂歌。”此以第五六句顶第三四句说下,又一体也。盖诗境愈老,信笔所之,不古不律,自成片段,虽不免有恃老自恣之意,要亦可备一体也。
香山《长庆集》以讽谕、、感伤三类分卷,而古调、乐府、歌行各体,即编於三类之内;後集不复分此三类,但以格诗、律诗分卷。古来诗未有以"格"称者,大历以後始有。”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辘轳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无所谓“格诗”也。乃分格、律二种,其自序谓“迩来复有格律诗“。《洛中集记》亦曰:“分司东都以来,赋格律诗凡八百首。”《序元少尹集》亦曰:“著格诗若干首,律诗若干首。”是“格”“律”对言,实香山创名。此外亦无有人称格诗得。既以“格”与“律”相对,则古体诗、乐府、歌行俱属格诗矣。而俗本於後集十一卷之首格诗下,复系"歌行、杂体"字样,是直以格诗又为古诗中之一体矣。汪立名辨之甚晰。
香山诗恬淡之趣,多得之于陶、韦。其《自吟拙什》云:“时时自吟咏,吟罢有所思。苏州及彭泽,与我不同时。此外复谁爱?惟有元微之。”又《题浔阳楼》云:“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苏州,诗情亦清。”此可以观其越向所在也。晚年自其,但道其意所欲言,无一雕饰,实得力於二公耳。
集中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又有《别韦苏州》一首。按香山自叙:“年十四五时,游苏、杭间,见太守甚尊,不得从游宴之列。”则於左司年辈本不相及,何得有辞别之作?此诗必非香山所作,或他人诗搀入耳。
唐人五言古诗,大篇莫如少陵之《北征》,昌黎之《南山》。二诗优劣,黄山谷已尝言之。然香山亦有《游王顺山悟真寺》一首,多至一千三百字,世顾未有言及者。今以其诗与《南山》相校,《南山诗》但亻龙侗摹写山景,用数十"或"字,极力刻画;而以之移写他山,亦可通用。《悟真寺》诗,则先写入山,次写入寺;先憩宾位,次至玉像殿,次观音岩,点明是夕宿寺中。明日又由南塔路过蓝谷,登其巅;又到蓝水环流处,上中顶最高峰,寻谒一片石、仙人祠;回寻画龙堂,有吴道子画、褚河南书。总结登历,凡五日。层次既极清楚,且一处为一处景物,不可移易他处。较《南山诗》似更过之。又《北征》、《南山》皆用仄韵,故气力健举;此但用平韵,而逐层畏叙,沛然有馀,无一语冗弱,觉更难也。而诗人不知,则以香山有《长恨》、《琵琶》诸大篇脍炙人口,遂置此诗於不问耳。
《长恨歌》自是千古绝作。其叙杨妃入宫,与陈鸿所传选自寿邸者不同,非惟惧文字之祸,亦讳恶之义,本当如是也。惟方士访至蓬莱,得妃密语归报上皇一节,此盖时俗讹传,本非实事。明皇自蜀还长安,居兴庆宫,地近市廛,尚有外人进见之事。及上元元年,李辅国矫诏迁之於西内,元从之陈玄礼、高力士等,皆流徙远方,左右近侍,悉另易人。宫禁严密,内外不通可知。且鸿传云:上皇得方士归奏,其年夏四月,即晏驾。则是宝应元年事也。其时肃宗卧病,辅国疑忌益深,关防必益密,岂有听方士出入之理!即方士能隐形入见,而金钗、钿盒,有物有质,又岂驭气者所能携带?此必无之事,特一时俚俗传闻,易於耸听,香山竟为诗以实之,遂成千古耳。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耶?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
香山历官所得俸入多少,往往见於诗。为校书郎云:“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尉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京兆户曹参军云:“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江州司马云:“官品至第五,俸钱四五万。”太子宾客分司云:“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刑部侍郎云:“秋官月俸八九万。”太子少傅云:“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人。”刑部尚书致仕云:“半俸资身亦有馀。”又云:“俸随日计钱盈贯,禄逐年支岁满。”又有诗云:“寿及七十五,俸г五十千。”此可当《职官》、《食货》二志也。
香山诗不惟记俸,兼记品服。初为校书郎,至江州司马,皆衣青绿。有《春去》诗云“青衫不改去年身”,《寄微之》云“折腰俱老绿衫中”,及《琵琶行》所云“江州司马青衫湿”,是也。行军司马则衣绯,有《寄李景俭唐邓行军司马》云:“四十著绯军司马”。为刺史,始得著绯。有《忠州初著绯答友人》诗,有《谢裴常侍赠绯袍鱼袋》诗。由忠州刺史除尚书郎,则又脱绯而衣青。有诗云:“便留朱绂还铃阁,著青袍侍玉除。”时微之已著绯,故赠诗云:“笑我青袍故,饶君茜绶殷。”及除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则又著绯,而微之已衣紫,故赠诗云:“我朱君紫绶,犹未得差肩。”除秘书监,始赐金紫。有《拜赐金紫》诗云:“紫袍新秘监,白首旧书生。”太子少傅品服亦同。故诗云:“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此又可抵《舆服志》也。
《囗溪友议》引《本事集》,谓“香山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为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是樊素、小蛮本两人也。然香山集无此诗,其鬻骆马、遣杨柳枝,见於《不能忘情吟》者,曰:“骆反厩,素反闺。乃目素兮素兮,为我歌《杨柳枝》,我与尔归醉乡去来。”则但有樊素而无所谓小蛮者。
按香山诗云:“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自注:“菱、谷、红、紫,皆小蛮名。”又《春晚寻梦得》云:“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自注:“小蛮,酒名。”则所谓“小蛮"者,乃歌妓及宴具之通称,非一人专名也。然《别柳枝》诗云:“两枝杨柳小楼中。”又诗云:“去岁楼中别柳枝。”自注:“樊、蛮也。”二妓皆以柳枝目之。又《天寒晚起》诗云:“十年贫健是樊蛮。”则又实有樊素、小蛮二人。意当时善歌《柳枝》者,素之外又有一人,旧以通称之"小蛮"呼之,而无专名耳。香山有《代罗樊二妓招舒著作》诗,刘梦得答香山亦云:“今朝停五马,不是为罗敷。”则能唱《柳枝》之小蛮,当即罗姓也。
香山举进士试《窗中列远曲》,省试《玉水记方流诗》,皆无足观。不过浮词敷演,初未清切摹写;在今时诗帖中,尚属劣等。岂贞元诗家犹未有刻画一派耶?全集中亦不免有拙句、率句,复调、复意。如《西楼喜雪》云:“散面庶槐市,堆花压柳桥。”又云:“北市风生飘散面。”以“散面”喻雪,何异“撒盐”!
《答杜相公以诗见寄》云:“剪截五言须用钺也;然太生硬。”《寄元九》云:“若不九重中掌事,即须千里外抽身。”《赠梦得》云:“头垂白发我思退,脚踏青囗君欲忙。”《题池西小楼》云:“虽贫眼下无妨乐,纵病心中不与愁。”《赠梦得》云:“无情一任他春去,不醉争消得日长。”又云:“政事素无争学得,风情旧有且将来。”又《代梦得吟》云:“世上争先从尽汝,人得且须游。”《题西池小楼》云:“春来游得且须游。”酬牛相公见戏云:“眼看狂不得,狂得且须狂。”《杭州官舍》云:“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偶作》二首内云:“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首夏病间》云:“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咏意》云:“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咏所乐》云:“或开书一篇,或饮酒一卮。”《池上篇》亦云:“时饮一杯,或吟一篇。”此句法之重复者也。又有词意相同者。《伤友》一首,谓贫贱至交,及贵则弃若路人;而《寓意》五首内,又将此意作一首。《赠同座》云:“花丛便不入,犹自未甘心。”《病假》云:“与春无分未甘心。”《病入新正》又云:“便休心未伏,更试一春看。”此一意凡三见。《对红叶》云:“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与刘明府共饮云:“貌偷花色暂去。”一意凡两见。《赠萧殷二协律》云:“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布裘》诗又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新制绫袄》又云:“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一意亦三见。《蔷薇花一丛独死》云:“乾坤无厚薄,草木自荣衰。”《初到江州寄翰林诸公》云:“雨露施恩无厚薄,蓬茅随分有荣枯。”一意凡两见。《曲江感秋》云:“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时命始欲来,年颜已先去。”《短歌行》云:“耳目聋暗後,堂上调丝竹。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荣华与少壮,相避如寒燠。”《日渐长》云:“年颜盛壮名未成,官职欲高身已老。”《有感》云:“贫贱当壮年,富荣临暮齿。”一意凡四见。《哭刘敦质》云:“愚者多贵寿,贤者独贱。”《和微之》云:“真宰倒持生杀柄,物命长人短命。松枝上鹤蓍下龟,千年不死仍无病。”《伤杨弘贞》云:“颜子昔短命,杨生亦早捐。谁识天地厚,独与龟鹤年。”《叹老》云:“人生少满百,不得长欢乐。谁会天地心,千龄与龟鹤!”哭王质夫》云:“江南有毒蟒,江北有妖狐,皆享千年寿,多於王质夫。不知彼何德,不识此何辜。”一意凡六见。
盖诗太多,自不免有此病也。
香山有《过洞庭湖》诗,谓大禹治水,何不尽驱诸水直注之海,而留此大浸占湖南千里之地!若去水作陆,又可活数百万生灵,增入司徒籍。岂禹时苗顽不用命,遂不能兴此役耶?此书生之见,好为议论,而不可行者也。万山之水,奔腾而下,其中途必有停潴之处,始不冲溢为患。如江西之有鄱阳,江南之有巢湖、洪泽湖、太湖,随时容纳,以缓其势,故为害较少。黄河之水,无地停蓄,遂岁岁为患。若令蜀江出峡後即挟众水直趋东海,其间吴、楚经由之地,横溃冲决,将有更甚於黄河者。香山但发议以聘其诗才,而不知见笑於有识也。
香山出身贫寒,故易於知足。少年时《西归》一首云:“马瘦衣裳破,别家来二年。忆归复愁归,归无一囊钱。”《朱陈村》诗云:“忆昨旅游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可见其少时奔走衣食之苦矣。故自登科第,入仕途,所至安之,无不足之意。由京兆户曹参军丁母忧,退居渭上村云:“新屋五六间,古槐八九树。”已若稍有宁宇。江州司马虽以谪去,然《种樱桃》诗云:“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忠州刺史虽远恶地,然《种桃杏》诗云:“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是所至即以为数年为期,未尝求速化。自忠州归朝,买宅於新昌里,虽湫隘,而有《小园》诗云:“门闾堪作盖,堂室可铺筵。”已觉自。及刺杭州归,有馀赀,又买东都履道里杨凭宅,有林园池馆之胜,遂有终焉之志。寻授苏州刺史,一年即病免归,授刑部侍郎,不久又病免归,除河南尹,三年又病免归,除同州刺史,亦称病不拜,皆为此居也。直至加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始终不出洛阳一步。可见其苟合苟完,所志有限,实由於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复求多也。然其知足安分在此,而贫儒骤富,露出措大本色,亦在此。才谪江州,遇李、马二妓,即赠以诗。卢侍御席上,小妓乞诗,辄比之雨中神女月中仙。迨历守杭、苏,无处不挟妓出游,李娟、张态、商玲珑、谢好、陈宠、沈平、心奴、胡容等,见於吟咏者,不一而足。游虎丘则云:“摇曳双红旆,娉婷十翠娥。”游洞庭则云:“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俱不觉沾沾自喜,鸣其得意。其後归朝、归洛,并有自置妓乐,如菱角、谷儿、红绡、紫绡、樊素、小蛮等,尝亲为教演,所谓“新乐铮钅从教欲成,苍头碧玉尽家生”,则歌舞多奴婢矣。教而未成,则云:“老去将何遣散愁?新教小玉按《梁州》。”《答苏庶子》云:“不敢邀君无别意,管弦生涩未堪听。”教成後则云:“管弦渐好新教得,罗绮虽贫不外求。”又云:“等池上留宾客,随事灯前有管弦。”又云:“三嫌老丑换蛾眉。”以色衰而别换佳丽,则更求精於色艺,非联尔充数者。甚至与留守牛相公家妓乐合宴云:“两家合奏洞房夜,八月连阴秋雨时。”又向裴令公借南庄携家妓宴赏云:“拟提社酒携村妓,擅入朱门莫怪无?”可见其家乐直可与宰相、留守比赛精丽。而见之诗篇,津津有味,自形其小家气象。所谓“不得当年有,犹胜到老无”者,固暮年消遣之一事耶!
《新唐书》本传谓二李党事,互相倾轧。杨虞卿与居易姻家,而善於李宗闵;居易惧以党人见斥,乃移病还东都,是太和初年也。《旧唐书》谓居易"流落江湖四五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於出处。”则元和十年谪江州後也。
今以其诗考之,则退休之志,不惟不始於太和,并不始於元和十年,而元和之初,已早有此志。是时授拾遗,入翰林,年少气锐,本欲有以自见於世。故论王锷以赂谋宰相,论裴均不当违制进奉,论李师道不当掠美以私财代赎徵宅,论吐突承璀不当以中使统兵,论元稹不当以中使谪官,皆侃侃不挠,冀以裨益时政。然已为当事者侧目。始知仕途险艰,早有林下乐志之想。观其在江州寄微之书:“昔与微之在朝,同蓄退休之心,迨今十年,沦落老大,追寻前约,且订後期。”可知同在禁近时,早有此约矣。谪江州,有《自诲》一首,谓年已四十四,即活至七十,亦不过二十六年,惟当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何必舍此而遑遑他求!此尤其思退之本怀也。惟因家事落然,不能无藉於禄仕,其见之吟咏者,亦自不讳。在江州云:“欲作妻孥计,须营伏腊资。”自忠州归,买宅新昌里,即云:“囊中贮馀俸,郭外买田。”然究不能赡足,则云:“非无解挂簪缨意,未有支持伏腊资。”初至杭州,尚云:“欲将送老,须著病辞官。更待年终後,支持归计看。”及三年去任,宦橐已丰,则云:“三年请禄俸,颇有馀衣食。乃至僮仆间,皆无冻馁色。”又云:“渭北庄犹在,钱塘俸尚残。如能便归去,亦不至饥寒。”买履道里新居云:“移家入新宅,罢郡有馀资。”後刺苏州,又云:“一日又一日,自问何留滞?为贪逐日俸,拟作归田计。”去苏州後,又云:“僮仆减来无冗食,资粮算外有馀钱。携将贮作丘中计,犹免饥寒得数年。”自是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遂不复外出,年才五十八耳。笙歌游赏,娱情送老,固宦成之乐事,不足为怪。而回视元和初年,与微之相约退休,可谓不负初心。非真因二李党起,始引身远害也。有禄以赡其家,有才以传於後,香山自视,固已独有千古,权位势利,曾不足当其一唾,岂徒以明哲保身为得策耶?微之既与香山早有成约,其後急於入相,顿忘夙心,至与裴度相轧,贻讥清议;则其与香山早约时,本非真意,故不能践言耳。叶少蕴云:“乐天与杨虞卿为姻家,而不累於杨;与元微之、牛僧孺相厚,而不累於元、牛;与裴晋公相善,而不因晋公以进;与李德裕素不协,而不为德裕所忌。惟不汲汲於进,是以能安於去就、爱憎之扬也。”然则香山退休之志,虽不因党祸;而因退休得免党祸,则亦未尝无因也。
唐人最重座主门生之谊,今皆见香山集中。有《贺杨仆射致仕後杨侍郎门生合宴席上作》,则门生宴座主之父也。又有《与诸同年贺座主新拜太常同宴萧尚书亭子》,自注:“座主於萧尚书下及第。”则座主之座主也。按香山於贞元十六年在中书舍人高郢下第四人及第,试《性习相远近赋》、《玉水记方流诗》,则座主郢也。而郢在礼部侍郎萧昕下第九人登第,实宝应二年癸卯;迨郢拜太常时,几四十年矣。昕自癸卯放进士之後,二十四年丁卯,以礼部尚书再知贡举,今又十三年。见门生之下,又有门生,可谓耆宿盛事。《全唐诗话》记“杨於陵仆射入觐,其子嗣复率两榜门生迎於潼关,归宴於新昌里第元、白俱在座。杨汝士诗最後成,中有‘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自夸压倒元、白”。即此会也。惟白计谓杨仆射致仕有此宴,而《诗话》谓入觐有此宴,稍不同,自当以香山诗为正。香山又有《送牛相公出镇淮南》诗云:“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将相,即僧孺也。自注"元和初,牛相公应制策登第,余为翰林考官"云。後僧孺以宰相留守洛中,香山方居履道里,过从甚密。牛尝宴香山於府第,香山诗云:“政事堂中老丞相,制科场里旧将军。”此又座主门生故事。
今香山集皆有之,亦可以备科第典故。《新唐书杨嗣复传》谓於陵自洛入朝,嗣复率门生出迎。
元和中,方士烧炼之术盛行,士大夫多有信之者。香山作庐山草堂,亦尝与炼师郭虚舟烧丹,垂成而改,明日而忠州刺史除书至,故《东坡志林》谓“世间出世间,不能两遂”。观其与虚舟诗云:“泥坛方合矩,铸鼎圆中规。二物正合,厥状何怪奇。绸缪夫妇体,狎猎鱼龙姿。心尘未洁净,火候遂参差。先生弹指起,姹女随烟飞。药灶今夕罢,诏书明日追。”正指此事。亦可见烧炼时,果有阴阳配合之象,所以易动人也。《对酒》诗云:“丹砂见火去无迹。”《不二门》诗云:“亦曾烧大药、消息乖火候。至今残丹砂,烧乾不成就。”盖自此以後,遂不复留意。《答张道士》云:“丹砂一粒不曾尝。”又《答张道士见讥》云:“贤人易狎须勤饮,姹女难禁莫漫烧。张道士输白道士,一杯沆瀣便逍遥。”《思旧》云:“服气崔常侍晦叔,烧丹郑舍人居中,共期生羽翼,那忽化灰尘。”自云:“惟知趁杯酒,不解炼金银。”《感旧》云:“退之服硫磺,一病竟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惟余不服食,老命反迟延。但荤与血,不识汞与铅。”是香山不惑於服食之说审矣。乃晚年又有《烧药不成命酒独醉》诗云:“白发逢秋王,丹砂见火空。不能留姹女,争免作衰翁?”又与李侍郎结道友,以药术为事,而李长逝,悼以诗云:“金丹同学都无益。是晚年又有尝留意於此,宜陈後山有自笑未竟人复吁"之诮也。香山性情,本无拘滞,人以为可,亦姑从之,然终未尝以身试耳。
香山《九老图》故事,《新唐书》谓“居易与胡杲、吉攵、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宴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图》”。
此未考香山集也。其自序《七老会》诗,谓“胡、吉、刘、郑、卢、张六贤,皆多年寿,余亦次焉,在履道坊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以为希有,各赋七言六韵一章以纪之,时会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也。秘书监狄兼谟、河南尹卢真,以年未七十,虽与会而不及列。”《後序》又云:“其年夏,又有二老李元爽、僧如满,年貌绝伦,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於图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是七老内无狄、卢二人,增元爽、如满为九老也。今汪立名本并考诸人官位、年寿,及诗附於後,较为详核,惟吉攵作吉皎稍异,今并载之:“前怀州司马安定胡杲年八十九,卫尉卿致仕冯翊吉皎年八十八,前磁州刺史广平刘真年八十七,前右龙武军长史荥阳郑据年八十五,前侍御史内供奉范阳卢贞年八十三,前永州刺史清河张浑年七十七。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僧如满年九十五。此二人无诗,香山各作一绝句赠之。”宋元丰五年,文潞公以太尉留守西京,时富韩公以司徒致仕。公慕白乐天"九老会”,乃集洛中卿大夫年德高者,为“耆英会”,就资圣院建大厦,曰耆英堂。闽人郑奂绘像堂中。时富公年七十九,潞公与司封郎中席汝言皆七十七,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七十五,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皆七十二,大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皆七十。时宣徽使王拱宸留守北京,贻书愿与斯会,年七十一。独司马温公年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谟故事,请入会。见朱子《名臣言行录》。
香山与韩昌黎同时,年位亦相等。然昌黎集仅有《同张籍游曲江寄白舍人》诗一首;香山集有《和韩侍郎苦雨》一诗,《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小饮》一诗,《久不见韩侍郎》一诗,《和韩侍郎题杨舍人林亭》一诗,《和韩侍郎张博士游曲江见寄》一诗,又《老戒》一首,内云:“我有白头戒,闻於韩侍郎。”此外更无赠答之作。而与张籍往还最熟,赠籍诗云:“昔我为近臣,君常稀到门。今我官职冷,惟君往来频。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盖白与韩本不相识,籍为之作合也。香山集中与张籍诗最多,自其为太祝、为博士、为水部员外,皆见集中。其交之久可知。此外韩门弟子樊宗师、李翱,亦见香山集。
香山在忠州,城东有坡,尝种花於其上。故有《东坡种花》诗:“持钱买花柳,城东坡上栽。”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子瞻在黄州,以"东坡"为号,盖本於此。子瞻生平敬慕香山,屡形吟咏,如《赠善相程杰》云:“我似乐天君记取。”《送程懿叔》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入侍迩英云:“定似香山老居士。”守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洪容斋所谓“子瞻景仰香山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
北人用黍作酒,南人用糟蒸酒,皆曰“烧酒”。此二字亦见香山集中。在忠州,《荔支楼对酒》云:“荔支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又《咏家酝》云:“色洞玉壶无表里。”此即今之烧酒也。今人爱陈酒,古人则爱新酒,亦见香山集。有《家酿新熟每尝辄醉答妻侄》等诗,《对新家酝》诗,《和微之尝新酒》诗,《雪中酒熟携访吴秘监》诗。又忆皇甫朗之云:“新酒此时熟,故人何日来?”又答皇甫云:“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耳顺吟》云:“开新酒尝数盏。”《水斋》云:“新酒客来方宴饮,旧堂主在重欢娱。”《书绅》云:“新酒始开瓮,旧犹满。”《池上小舟》云:“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冬初酒熟》云:“一瓮新醅酒。”《偶吟》云:“旧诗多忘,新酒且尝看。”《罢府尹将归》云:“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居》云:“揭瓮偷尝新熟酒。”甚至《府中夜赏》云:“留宾客尝新酒,醉领笙歌上小舟。”《牛相公见过》云:“贫家何所有,新酒两三杯”。是宴贵客亦用新酒矣。
香山集有《青毡帐》诗二十韵,中有云:“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又云:“北制因戎创,南移逐虏迁。”按其制:顶高体圆,来自戎俗,即今蒙古包也。但今制用白毡而朱其顶,香山所咏,则纯用青毡耳。
才人未有不爱名,然莫有如香山之甚者。所撰诗文,曾写五本:一送庐山东林寺经藏堂,一送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送东都圣寿寺钵塔院律库楼,一付侄龟郎,一付外孙谈阁童。此香山所自记也。《旧唐书》谓其集送江州东西二林寺及香山圣善寺,《春明退朝录》谓寄藏庐山东林寺、龙门香山寺,盖皆摘举之词。
後高骈在淮南,寄语江西廉使,取东林本而有之。香山寺本,经乱亦不复存。履道宅後为普明僧院,唐明宗子秦王从荣施大字经藏於院,又写香山本置经藏中。
以香山诗笔之精当,处处有鬼神呵护,岂患其不传!乃及身计虑及此,一如杜元凯欲刻二碑,一置岘山之巅,一沉襄江之底。才人名心如此!今按李、杜集多有散落,所存不过十之二三,而香山诗独全部流传,至今不缺,未必非广为藏贮之力也。